家有初二學生,肯定「雞飛狗跳」

2025年06月11日02:42:06 育兒 1863

你家要是有個初二的娃,那日子八成過得跟《人民的名義》似的,天天有劇情,個個有矛盾。

早上剛起來,「劇本」就開場:

你問他作業寫了沒,他白你一眼,「你煩不煩?」你順手幫他收下襪子,他大吼:「你能不能別動我東西!」

吃個飯,他拿著筷子像在開選秀:「這飯我不吃,我要點外賣。」

家裡頓時雞飛狗跳,鍋碗瓢盆都開始有點社恐。

你以為他中邪了,其實不是,是中「初二」的毒。

別看我現在一本正經寫教育文章,曾經也是那種被兒子吼完默默去陽台抽悶煙的慫爸——他初一成績中等偏上,懂禮貌,會分享,跟我講道理;初二開學不到一個月,開始跟我講「人權」。

我一度以為孩子背地裡拜了魯迅為師,罵爹有理、頂嘴光榮、冷暴力成癮。

他連我換個WiFi密碼都能指控我「信息封鎖、控制輿論」,我聽了差點氣得背過氣去。

有人說初二是「分水嶺」,我倒覺得更像「劫後餘生的篩子」——篩出來誰家教育是立得住的,誰家只靠「命令+雞湯」撐著。

那麼問題來了:初二,孩子到底怎麼了?家長到底該怎麼辦?

家有初二學生,肯定「雞飛狗跳」 - 天天要聞

一、初二,是青春期的「第一次反抗」

想當年,我也是個乖孩子,小時候我媽一吼我立馬站成一棵樹。

但我兒子不一樣,他是那種你一吼,他馬上「扎刺」的仙人掌。你吼他一句,他能關門甩你三天;你指責他一次,他能在房間里默默寫五頁的「控訴稿」。

他的反抗方式特別有邏輯,比如我讓他九點睡覺,他能給我背出「褪黑素的自然分泌時間」和「生物鐘適應期」的論文段落,順便還扔我一句:

「你這是干預我身體機能的權利。」

你說說,這是要上北大法律系的命,我這小市民家長哪兒招架得住。

而且,他並不是真的想吵架。他更像是在測試:你到底是不是那個能「接得住我情緒」的大人。

你要是回應得有點情緒,他立馬從「我有點不爽」切換到「你不懂我」。

就好像你以為他是貓,結果發現他其實是個帶激光眼的變異袋鼠。 那天晚上,我正在洗碗,兒子突然衝進廚房,憤怒地宣布:「我再也不寫作業了!寫作業是一種剝削!」

我以為他腦袋進水了,愣了一下,他繼續說:「你讓我學習,是在剝削我的剩餘時間價值!」

我聽完差點把洗潔精吞了。

從那以後我就知道,我兒子不是叛逆,他只是突然學會了用更高維度的辭彙碾壓我這種「低情緒商」的家長。

朋友家娃也初二,鬧得比我們家還精彩。有天那孩子回家說:「我感覺我抑鬱了,媽你別煩我。」他媽嚇得趕緊預約心理諮詢師。結果那娃第二天照常打遊戲、追劇、拍短視頻,笑得跟吃了糖一樣。

第三天他媽問:「你不是抑鬱嗎?」那娃翻個白眼說:「那是昨天,今天不抑鬱了。」

他媽從那天開始每天日更心理書籍,連《少年維特的煩惱》都看了,還發朋友圈:「時代不同了,孩子需要空間。」

我看完只想說:「姐,他不是煩惱,是在找借口不上學啊。」

家有初二學生,肯定「雞飛狗跳」 - 天天要聞

二、初二,是學習難度陡增的「撞牆期

初二的課本,不是教你知識,是教你「什麼叫無能為力」。

物理公式開始拗口,英語閱讀開始「摸不到頭腦」,數學突然變得像在做宇宙建模。而且,全班都跟打雞血似的開始補課,唯獨你家孩子躲在廁所刷視頻,刷完還說:「反正我笨,不用學了。」

你說他放棄,他說你看不起他;你鼓勵他,他說你虛偽。

他好像拿一條「自卑的毛巾」把自己包起來,只露出一雙「誰來哄我」的眼神。 上次期中考試前一天晚上,我看他正準備刷題,突然他坐下來開始問我:「爸,你小時候是不是也成績不好?」我心頭一緊,知道他想找情緒安慰了。

我說:「對啊,我初中一共考過三次倒數第一。」

他眼睛一亮:「真的假的?那你現在不也過得挺好!」我正要點頭,他又接了一句:「所以我這次考倒數也沒事,對吧?」我嘴角抽搐三秒:「你是誤會我那三次是策略性的避實就虛了。」

他說:「明白了,躺平其實也是一種智慧。」我默默把他卷子收走,開始搜索「心理戰術失敗後的急救方法」。

另一個家長跟我說,他家女兒考試連著幾次退步,結果那天寫完試卷回家,直接躺床上整天追劇。

他一怒之下拔了她WiFi,結果她第二天跑去圖書館用學校網繼續追,還發朋友圈:「我的信號被壓制了,但精神不滅。」

後來他無奈之下讓她報了個興趣班,結果那姑娘去上了一節課就說:「我決定Gap初中,做個思想上的自由人。」

你說這孩子,是不是學少了點數理化,腦迴路反而比你多四圈?

家有初二學生,肯定「雞飛狗跳」 - 天天要聞

三、初二,是手機時代的信息爆炸期

從前的叛逆是「我不想聽你講」;現在的叛逆,是「我已經聽了太多人講,所以不想你再多講一句」。

信息量太大了,什麼都能刷,什麼都能看。

網紅講學習無用論,遊戲里刷滿「成為英雄」的快感,你每天的嘮叨,在抖音的BGM下變成「聽不見也不想聽」。

你跟孩子吵,他開靜音;你試圖打感情牌,他反手就是「你這是情緒勒索」。他開始分裂出很多自我,卧室里那個玩《原神》的,是幻想自己能拯救世界的主角;客廳里那個被你數落數學不及格的,是被現實打醒的社恐。

我兒子有天和我爭論手機使用時間,我說:「你一天三小時都在刷B站!」他說:「那是我在獲取知識。」我點開他收藏的列表,第一條是《如何用10分鐘變成社交牛逼症》,第二條是《高考不值得,被遊戲代替的現實世界》。

我問他:「你這是學知識?」他說:「這是時代的新常識。」

我瞬間感覺自己像個保守落伍的老年協會會員,只差沒戴紅袖章站門口喊「掃黃打非」了。

另一朋友的娃是「短視頻達人」,每天拍vlog講「初中不開心怎麼辦」。

關鍵她每條都有幾百個點贊,還有人評論:「你說出了我的心聲。」結果家長去她學校開家長會,老師拿出她的作文說:「你女兒寫自己是『孤獨的流浪者』。」她爸聽完腦袋一懵:我買的是市中心學區房,她咋還流浪了?

更無語的是她回家自己剪了個視頻,說:「都市的孤獨,從初二開始。」

我真想發彈幕:「丫頭你別裝,快點寫作業吧。」

家有初二學生,肯定「雞飛狗跳」 - 天天要聞

最後一口真話:如何順利走過初二?

不是孩子叛逆,是我們太想控制。不是孩子成績下滑,是我們太快焦慮。

如果初二真是人生的懸崖,那家長就是旁邊的救生墊——墊得軟,孩子敢跳;墊得硬,他寧願摔死也不認你。

所以說到底,得學會三件事:

一是:閉嘴是對青春最好的尊重。你不是每天都要發表《訓娃十講》,他說話插嘴,你可以選擇點頭而不是接茬。他表現不好,你可以選擇沉默而不是辱罵。沒有什麼比「少說一句」更有力地讓孩子思考「我做得對不對」。

二是:你要比孩子更懂情緒,而不是更急著說教。他們不穩定,但不是神經病;你穩定,卻常常情緒化。孩子不是沒理性,只是沒空間。你不是要贏爭吵,你是要他還願意開口。

三是:管理手機,不是掐斷WiFi,是共同制定規則。別當警察,做個「服務型爹媽」。和孩子討論使用時間,設置免打擾時段,把技術當工具,而不是當敵人。他會感受到尊重,也才願意遵守規則。

家有初二學生,肯定「雞飛狗跳」 - 天天要聞

說到底,我們這些當家長的,只要明白一點——青春期的孩子不是故意惹事,他們只是太害怕「不被理解」。你要真理解他,就要接受他正在試著成為「不是你的那種人」。

等他們熬過去了,哪怕身上有點傷,也會帶著對你的感謝,繼續往前走。

慢一點,柔一點,安靜一點,你會發現:他們也沒你想像得那麼叛逆。

只是,你得先別把他們當成敵人。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孩子被蚊子咬後「眼瞎」,醫生:蚊子每年害死70萬人,別大意 - 天天要聞

孩子被蚊子咬後「眼瞎」,醫生:蚊子每年害死70萬人,別大意

文|瑩媽01江蘇有一個女孩子在晚上睡覺的時候,不小心被蚊子咬了左邊的眼睛,結果眼睛嚴重過敏,壓根就睜不開了,左眼也算是瞎了,幸好右眼有一點點腫但沒完全瞎,還能看到一點點。媽媽哭笑不得,把視頻發到網上,萬萬沒有想到,同款的網友還真不少。
人,要懂得適可而止(太對了) - 天天要聞

人,要懂得適可而止(太對了)

人生似一場充滿未知與挑戰的奇妙旅程,每一步都面臨著抉擇,每一次選擇都影響著未來的走向。懂得何時該勇往直前、何時該急流勇退,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智慧;明白何時要全力以赴去爭取、何時應謙遜禮讓以退為進,是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適可而止,並非懦弱無能的表現,而是歷經世事打
親人去世,不掉眼淚的人,多半是這三種人,確實如此,不信不行 - 天天要聞

親人去世,不掉眼淚的人,多半是這三種人,確實如此,不信不行

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就像一場漫長的旅行,有相聚的歡喜,也有離別的哀愁。小到日常的分別,大到生死的訣別,我們口中常說的「永遠相伴」,在無情的時光面前,也不過短短百年。當親人突然離世,為何有些人不會痛哭流涕?其實,沒有眼淚,並不意味著感情不深,那些不流淚的人,大多是
吳艷妮剛上大學時被孤立哭訴,媽媽反內耗式教育:不理就不理,媽媽當你朋友 - 天天要聞

吳艷妮剛上大學時被孤立哭訴,媽媽反內耗式教育:不理就不理,媽媽當你朋友

近日,吳艷妮媽媽熊艷的一段訪談,引髮網友熱議。訪談中媽媽表示:吳艷妮就像是榴槤,人們對她的看法兩極分化,從小教育她要有接受不被別人喜歡的能力。熊艷在訪談中回憶,女兒吳艷妮剛去北京體育大學上學的時候被孤立,整個競技體校的女孩都不愛跟她玩,吃飯洗澡訓練都沒人陪,她就特別鬱悶。哭著給自己打電話。熊艷開導她...
三篇小學生作文,卻看得我落淚 - 天天要聞

三篇小學生作文,卻看得我落淚

第一篇叫《媽媽》。孩子說:「除了媽媽,你在所有人那裡都占內存,只有媽媽,連老師發群里的照片都捨不得刪掉。」「占內存」——這屬於像素時代的詞,被孩子拿來度量愛的深淺。我們精心清理緩存、追逐流暢,媽媽卻像一片永不告急的海洋,默默沉埋所有「我」的
真正的教育,不是「放手不管」,而是「逐漸引導孩子的主見」 - 天天要聞

真正的教育,不是「放手不管」,而是「逐漸引導孩子的主見」

文|吳鉤隨筆很多家長會陷入兩個極端:一個是把孩子當提線木偶,事事包辦;一個是「過早放手」,什麼都讓孩子自己決定。可事實是——教育的真正目標,是讓孩子有主見、有方向、有判斷力,但不是讓他在沒有準備好的時候,獨自面對人生風浪。孩子不是你的人生附
鉛中毒不容忽視,孩子咬筆桿也有隱患嗎?兒科醫生提醒 - 天天要聞

鉛中毒不容忽視,孩子咬筆桿也有隱患嗎?兒科醫生提醒

近日,鉛中毒話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作為自然存在的毒性重金屬元素,鉛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十大最應關注的有毒化學品之一。生活中哪些物品含鉛?鉛中毒距離我們有多遠?如何防範潛在的鉛暴露風險?潮新聞記者採訪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吳秀靜。「爆米花、松花蛋等食品可能含有較高鉛含量,長期食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