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家長的困惑在於:儘管自己努力做了很多事情,不過依然沒有讓孩子執行到位,還是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主要是沒有養成有效的規則模式,你可以試試用理解的「六個層次」,來幫助提升你的養育能力。
關於理解的六個層次
說到理解可能很多人都有話想說,今天我們就來就跟大家分享一下理解六層次,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特別是在教育培養孩子方面,這六個層次真的很重要。
其實,理解的六個層次最早是由一位美國學者提出來的。用六個層次可以解釋很多問題,做到快速地梳理清楚。
而且,它在教育上面應用的非常廣泛,可以幫助家長和老師,快速的明白學生遇到的問題,從而幫助他們找到問題的根結,進而解決問題。
可以說,這是一個很實用的一套思維方式,所有的事情在思維空間內,都是有六個層次,下面我們由下往上說:
第一個是環境
它包括我們身體之外的所有東西,包括人和事物,還有常見的吃穿用度等。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家庭背景不同。
第二個層次行為
包括每一個行動,每一句話,每一件事兒,在環境中的實際操作過程,簡單地說,行為就是做的過程。
第三個層次能力
就是在一件事中所擁有的,不同選擇的能力就是怎麼做的問題。
做事的過程中,情緒也屬於能力的層次習慣。
有什麼樣的能力,可以養成什麼樣的習慣,最後就有了什麼的能力。
如果要想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那麼一定要讓他養成好習慣,可以決定他們最後的高度。
如果給孩子留套房子,這是第一層的外環境。如果幫助娃娃養成了每天復盤反思的習慣,這是內因,遠比給他們留下別墅更重要。
第四個層次信念
信念是做事的動力,而價值觀代表了做事的意義,說明白一點,就是為什麼做這件事情。
其中,信念和價值觀是支持真正的支柱,是非常重要的內容。
第五個層次系統
就是我與世界的關係,以及對這個世界的貢獻,這是更高層次的心靈問題。已經到了富含生命意義的層次,帶來的是新生和使命的層次。
第六個層次身份
這是對自我的探索,探索個體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這個問題,看起來有些哲學意味,但其實也沒那麼複雜。
如何用六層次來解決育兒問題?
家長看完後,或許覺得理解六層次很有趣,但卻不知道,如何應用到育兒中來,接下來咱們一點點聊。
就拿現在很多的娃不願意上幼兒園的孩子,他在家裡,一家人都是圍著他轉。擔心自己到了幼兒園,就沒人管了,非常留戀家裡,不想去幼兒園。
那麼這個問題就關乎環境,我們需要從環境的角度跟他們討論,可以告訴寶寶,他到了幼兒園可以做什麼,以及如何做。
幫助他們從更高層次去看到自己的收穫,並且需要從信念價值層面做工作,讓他們知道幼兒園也是很好的。
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身份是不斷在變化的。而這個變化,其實也對應理解六層次。我家大寶和二寶,已經到了兒童期(一個四年級、一個一年級),此時我就要從能力以及行為兩個方面,進行引導。
除了讓他們養成好的生活習慣,還有學習習慣,以及培養一定的學習能力。
你的規則是否足夠清晰?
看待這個問題,需要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而且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理解看法。當我們把一個要求具像化,可以讓他們說一下自己的看法,以及一些要求之類的。
你就會發現很多的家長,可能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要求,更沒辦法去理解孩子的需求了。
因此,對於孩子提要求的同時,可以讓他們再詳細的說一下,自己需要的詳細內容,自己想要做什麼。
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家長的規律能夠更好的落實,還有利於提升娃的心智能力成長。
很多情況下,都是父母想要讓孩子成為什麼樣子,而不是孩子情願去做。這個時候就需要理清問題,寶寶的自主性,是不是完全被發展起來?
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中,就有這樣一個有意思的觀點——相信任何個體都具有自我進化和成長的力量。
同樣,我們的孩子亦如是。
家長可以拿它作為行為的指導,以後或許可以幫助你。
當孩子理解到自己有能力做好某件事情,並且這件事對他們非常重要,主動性就會跟著發揮出來。
枕邊育兒寄語:
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來看,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都各自有各自的優勢。我們做家長的,扮演好每個階段,應該做的角色,就可以了。別覺得難,也別覺得沒頭緒,一步步走,慢慢跟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