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聽到一個班主任說:"真正的學霸從不是突然冒出來的,他們早在一二年級就埋下了三顆種子。" 根據多年的教學仔細觀察班級里穩居前列的孩子們,都會有這3種跡象,能夠佔一個就很不錯。
好奇心強,總愛問為什麼
斯坦福大學的追蹤實驗表明,保持強烈好奇心的孩子,其海馬體活躍度比同齡人高 37%,這種生理差異直接影響到知識的吸收效率。「為什麼彩虹是七種顏色?為什麼鴨子能夠浮在水面上而雞不可以?為什麼青蛙喜歡待在荷葉上?」這些看似「無腦」的問題,其實是孩子想要深度學習的起點,每個為什麼背後都深藏著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如果教育者能夠鼓勵孩子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的精神,孩子就能夠保持主動學習的心態,而且能夠真正地把所學知識融入到生活中。
教育學家皮亞傑曾說:"兒童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積極的探索者。"
讓孩子保持好奇心可以這樣做:
1.引許孩子在安全區「搞破壞」
孩子總會做一些你意想不到的事,比如把剛買回來的玩具拆得亂七八糟,這個時候不要急著發火,而是告訴孩子,該如何把玩具重新拼裝回去。你敢於給孩子試錯「搞破壞」的機會,孩子才有機會建立探索的勇氣。
2.搭建知識的體系
當孩子各種無腦的「十萬個為什麼」的問你的時候,你如果是不耐煩地說「哪有那麼多為什麼」,那麼孩子的好奇心也就到此就結束了。而如果你換一種說法,願意陪著孩子去找答案,那麼孩子的好奇心就會被進一步被激發。
就如同日本教育學家佐藤學建議:"每個問題都應成為知識網路的節點。"就看你怎麼引導,怎麼幫助孩子搭建知識的體系。
3.每天允許孩子「無所事事」的時間
如果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都是計劃,那麼孩子就如同「機器人」一般。每天要允許孩子有「無所事事」的時間,讓孩子能自由選擇探索方向,這能夠很好地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專註力強,不受外界影響
哈佛大學追蹤實驗發現,小學階段專註力指數前 10% 的孩子,在高中階段的學業表現平均高出同齡人 27%。專註力強的孩子不管是上課還是寫作業,他們的效率都會更高,這是每個學習好的孩子都具備的能力。
培養專註力不是逼孩子一動不動,而是幫他們找到心流通道。
具體可以這樣做:
1.沒被邀請不要打擾
很多家長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看到孩子寫作或者寫得不好,就忍不住開始指指點點,看似為了孩子好,其實這是把孩子的思路打斷了,孩子的注意力就很難再集中。所以不管是在陪孩子寫作業還是孩子在玩玩具,記住 "三不原則":不插話、不打斷、不圍觀!除非孩子主動邀請你。
2.排除干擾孩子的因素
孩子的專註力是由多方面組成的比如:注意的時長、注意的穩定性、注意的廣度等。孩子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被外界吸引的事物吸引,所以我們想提高孩子的專註力,那就要幫助孩子排除外界的干擾,比如寫作業的時候桌面除了放學慣用品,不放其他的東西,以免孩子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3.用專門的訓練工具
孩子的專註力是可以被提升和訓練的,比如繪畫、拼圖、圍棋等都是訓練孩子專註力很好的方式,平時可以當作親子娛樂項目,陪孩子玩一玩。
「過目不忘」,記憶力好
柏拉圖說:"記憶是智慧之母。"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於記憶,學霸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記憶力特別的好,學習過的知識能夠變成長久的記憶。記憶力有一部分是天生的,無法改變;但更重要還是後天的因素。
可以這樣做:
如果你學過海馬體記憶法,就知道記憶力是可以通過後天訓練的。遺忘存在著「先快後慢」的趨勢,我們要教會孩子「間隔複習」的原則,讓海馬體對知識在加工,形成永久性的記憶。比如用艾賓浩斯記憶表安排複習節點:學完 10 分鐘後快速回顧,睡前再梳理一遍,第三天用思維導圖總結。教育心理學家發現,這種方法能使長期記憶鞏固率提升 73%。#MCN微頭條夥伴計劃#
(圖片來自網路,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