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社交內耗,從4次放下開始

2025年03月15日20:30:32 育兒 9522

《奇葩說》黃執中說過一句話:「人生的困擾,十之八九都出在人際關係。」

人的絕大多數煩惱、委屈、痛苦,都源於社交。

與人交往,入戲太深,其心必苦。

一念執,則煩惱生。

想要擺脫社交內耗,擁有更舒適的關係和圈子,還需從這四次放下開始。

01

放下不切實際的期待

美國諮詢師羅蘭·米勒,在長達25年的人際關係研究中經常被問:

為什麼一段關係,越是在意,越是心寒?

他的回答很簡單:如果你希望對方做某件事、成為某個樣子,而他沒有,你就痛苦了。

期待,本不會讓人痛苦,而期待帶來的落空感,才是最磨人的毒藥。

作家馮侖曾談起他人生中印象最深的兩次經歷。

他風生水起時,單位給他配了專車和司機。

司機特別體貼周到,每天準點接送,兩人也無話不談,儼然一對老友。

後來,他落魄了,照例給司機打電話。

哪知司機把他拉到半截,撂下一句:「就到這兒吧」,就把他趕下了車。

馮侖當場目瞪口呆,過了好久才緩過勁兒,搭了大巴回家。

第二件事,1989年,馮侖創業失敗,手頭拮据,連回家車票都買不起。

於是他向曾經資助過的好友求助。

他滿心期待地打去電話,結果對方一聽借錢,便支支吾吾各種理由,沒說幾句就掛了。

經歷這兩件事,馮侖非常失望難過,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鬱鬱寡歡。

他想不通,為什麼明明自己之前待他們不薄,為何卻換來這樣的結局?

直至經歷足夠多才明白:

這世上,沒有誰對誰會有求必應,沒有誰對誰是義不容辭。

總用自己的想法要求別人,是為難,亦是妄想。

習慣性對他人抱有高期待,到頭來只會自我折磨、自我受傷。

永遠不要高估任何一段關係。

放下不切實際的期待,是對自己的善待,不對任何人抱有期待,交往才會自在。

擺脫社交內耗,從4次放下開始 - 天天要聞

02

放下曲意逢迎的想法

前段時間重溫了電視劇《女心理師》,看到來訪者莫宇的經歷,還是忍不住唏噓。

莫宇是公司出了名的「老好人」。

下了班,同事讓他回公司發封郵件,他說「好」。

休息日,領導讓他回來加個班,他說「沒事」。

原本約好的聚餐,同事們沒通知他就臨時改變地址。

事後同事們才想起他沒來,面對同事們的疏遠,他只好找借口:「是我自己有事耽誤了。」

哪怕自己受了委屈傷了心,他第二天還要照常給同事們帶各自喜愛的奶茶。

可一味地迎合,並沒有得到別人的感恩,反而讓他生活更加糟糕。

同事們孤立他,領導也不待見他,他每天都活得鬱鬱寡歡。

但他又不願停止取悅他人,只能在一次次的付出與遷就中扭曲自己。

最後,實在受不了精神折磨的他,找到心理師,心理師分析了他的情況,說他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

一味討好,不敢拒絕,就勢必委屈自己,活得遭罪。

把他人看得太重,甚至不惜曲意逢迎來換取尊重,就是把痛苦留給自己。

歷史學者孫郡鍇說:人活著應該是為了充實自己,而不是為了迎合別人的旨意。

放下討好他人的心,允許自己做自己。

當你不斷向內求索、充實自我,煩惱會消散,欣賞你的人也會因你而來。

擺脫社交內耗,從4次放下開始 - 天天要聞

03

放下爭強好勝的執念

國學大師曾仕強講過一個觀點:

如果一個各方面都不錯的人卻處理不好人際關係,經常陷入關係內耗,多半是兩個原因。

其中一個,便是爭強好勝。

凡事都想強過別人,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假想敵,只會耗盡自己的心力,讓生活一塌糊塗。

資深情感作家@搖鈴鐺曾分享過她和一位朋友的相處狀態。

兩人交往長達十年之久,但這十年,也是她最痛苦的十年。

朋友熱衷於攀比和打擊她,她就總想辦法壓朋友一頭。

朋友三句不離自己賺了多少錢,買了多少包,她就熬夜加班賺更多的錢,買更貴的包。

朋友貶低她外貌,說她臉大長得老,她就以更惡毒的言語反擊回去。

漸漸地,她行為舉止變得異常高調,她知道朋友總能看到。

可與此同時,她的內心也開始扭曲、擰巴。

一旦某方面不如朋友,她就開始痛苦、焦慮,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中。

直至她與朋友徹底決裂,才從這種攀比的怪圈中走出來。

作家朱凌說:「將自己的生活沉浸在不斷與他人比較的困境中,是一種痛苦,更是一種悲哀。」

比較,無疑是一種精神凌遲。

生活好賴,全在自己。

與其深陷攀比的泥淖讓自己的每一根神經都飽受折磨,不如把時間專註於自我改進和共同提升。

畢竟真正健康的社交,永遠是托舉彼此,而不是拖垮自己。

擺脫社交內耗,從4次放下開始 - 天天要聞

04

放下糾正別人的慾望

知名編劇@初小軌講過她一個男粉絲的故事。

男生大二,經歷3次換寢,把班裡所有男寢都住了一個遍,卻不受一人待見。

男生特別憋屈鬱悶,想不通為什麼自己會遭所有人排擠,便大老遠跑去跟初小軌吐槽。

他說:「這些室友太傻了,根本不識好人心。

我願意主動勸他們糾正他們還不是出於好心,為什麼都理解不了我的用心呢?」

原來,男生在生活中總是喜歡指點別人。

仗著自己在圖書館多讀了幾本書,就覺得所有人都是傻缺,凡事都要指點糾正一番。

一寢室喜歡彈吉他的男生想盤下家吉他店,邊教吉他課邊賣吉他。

同寢室的人要麼出資,要麼祝賀。

唯有他,拉著對方苦口婆心地分析接手吉他店的風險,一再勸對方不要接這個盤。

面對其他寢室室友的想法和生活亦是如此,總打著「為對方好」的旗號指指點點。

結果就是沒人領會他的好意,反倒是他自己,在這種頻頻糾正他人的過程中筋疲力盡、痛苦不已。

作家李尚龍說:世上大多不高興的事,都是從改變別人開始的。

你非要去跟別人已存在的想法做鬥爭,挑釁別人捍衛了幾十年的觀點,你不內耗誰內耗,你不痛苦誰痛苦?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宿命,我們無法改變,也不能強求。

放下糾正欲,收起指點心。

尊重一切,接納一切,社交中的委屈、苦悶,也就消失了。

佛家有言: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人之所以會陷入社交內耗,無非就是在意太多,最後為難他人,也為難自己。

凡事心大一點,格局寬一點。

不爭不鬥不期待,不糾不評不委屈。

你自然能擺脫各種內耗,收穫一個輕鬆、自在的社交圈。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突發訃告!周晴在上海去世,年僅57歲...她用優秀作品滋養孩子心靈 - 天天要聞

突發訃告!周晴在上海去世,年僅57歲...她用優秀作品滋養孩子心靈

上海市作家協會5月5日發布訃告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出版人、編審周晴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5月2日在上海市中山醫院病逝享年57周歲據介紹,周晴,生於1968年3月,中國共產黨黨員,少年兒童出版社原社長、總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市作家協會理事,原上海作家協會兒委會副主任,上海市青年文聯理事,第九屆全國作代會代表...
七言詩 父母之春愛應有度 - 天天要聞

七言詩 父母之春愛應有度

莫讓子女成全部生命意義自尋路關懷過度是束縛↗放手方能展宏圖別把一切托孩孺自我價值莫荒蕪子女未來需自主適度空間心不孤父母之愛應有度過猶不及終添苦給予自由和鼓舞兒女飛翔展鴻鵠莫在愛中迷雙目自身夢想也追逐孩子終會尋歸屬父母生活應豐富父母應當心有數
孩子社交受傷的根源:父母如何用「接納」替代「糾正」 - 天天要聞

孩子社交受傷的根源:父母如何用「接納」替代「糾正」

在孩子的人際交往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矛盾:父母拚命推動社交,孩子卻在社交中頻頻「受傷」。這些傷害的背後,往往藏著家庭教育中最容易被忽視的真相——孩子對他人認同的過度渴求,本質是父母認同的缺失。通過多年觀察與實踐,我們可以從以下角度重新理解
剛剛確認,馬上影響杭州!明天避開這個時間段! - 天天要聞

剛剛確認,馬上影響杭州!明天避開這個時間段!

明天就是假期最後一天了今天夜裡開始,雨水將會影響杭州明天雨量逐漸變大,下午才會轉陰攝影:江志清今夜起,杭州有陣雨或雷雨天氣明天下午起雨止轉陰受到西南暖濕氣流和切變系統的影響,今天夜裡自南而北轉為陰有陣雨或雷雨天氣,雷雨時局部可伴有短時暴雨、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後半夜到明天上午雨水增強,有中陣雨或雷...
一個家裡,兒女沒出息,父母大多有這5個「窮習慣」 - 天天要聞

一個家裡,兒女沒出息,父母大多有這5個「窮習慣」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們的心很柔弱,可以被扭曲成任何樣子,而一旦扭曲變硬,就很難復原。——村上春樹,《讀者》2021年第08期前兩天,和表妹通電話,心裡很不是滋味。三年前,她大學畢業,我二姨兩口子,也就是她父母,為了面子讓她去考編。
「五四」暖心活動~「銀齡」+「三支一扶」兩大熱點IP集合! - 天天要聞

「五四」暖心活動~「銀齡」+「三支一扶」兩大熱點IP集合!

2025年是五四運動106周年,為弘揚「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促進代際交流,增強社會責任感,近日,夏陽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內開展了一場「傳承五四精神,巧手築夢為老服務」的主題活動。2024屆青浦區「三支一扶」大學生志願者們積极參与,同長者們共度了一段充滿歡聲笑語的午後時光。一場別開生面的「五四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