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初,中國進入了老齡化社會。隨著人口的老去,擺在大家面前的是前所未有的獨生子女時代,是父母的贍養問題。
很多80後、90後都和父母異地而居,一邊是養家糊口的工作,一邊是隨時會病倒的父母。越來越多的人陷入了養老困局。
然而,在多子女家庭中,給父母養老雖然沒有獨生子女那般需要全權考慮,但是也並不是個容易解決的問題,經常矛盾重重。
隨著二孩、多孩政策的推行,越來越多的家庭加入到多子女家庭中。
但是家裡人一多,父母的偏心、孩子之間利益分配不均,讓很多老人的晚年都過得雞飛狗跳。
因此,在多子女家庭中,哪個孩子才是最孝順,成了很多父母思考的問題。
小央的爺爺今年八十多歲了,前幾年身體還比較健康。
但是去年不小心在樓梯上摔了一跤,爺爺不僅摔斷了腿,去醫院檢查後,身上也查出了各種疾病,比如腎結石和肝病。
於是,爺爺的贍養問題終於被擺到了桌面上。
爺爺身體骨還硬朗,能夠生活自理的時候,爸爸和幾位叔叔、姑姑時不時地給爺爺送去一些食物和零花錢,大家庭的關係還算比較和諧,逢年過節也都有來有往。
但是自從爺爺生病,生活不能自理開始,她的二叔和三姑就開始當起了甩手掌柜。
小央的爸爸本來就是以做體力活為生,靠力氣和時間賺錢。
但是爺爺生病後,因為沒有人願意照顧爺爺,而媽媽又正好在附近的鎮子上打工,爸爸只能推掉很多工作,自己在家照顧爺爺的生活起居。
但是時間久了,他也難免會感到心累。
於是爸爸便在家人群里讓大家都回去看看爺爺,結果卻沒有一個人回應他。
說的次數多了,姑姑甚至還回復道:「你是土皇帝嗎?你說話我們就必須要回你?」
其實對於姑姑,爸爸並沒有抱有什麼期待的,畢竟姑姑早已嫁了出去,家裡的錢和房子都沒有姑姑份額,她少出點力也能被大家理解。
但是二叔卻一直是爺爺奶奶的心頭肉,是他們花費了很多時間、精力、金錢養大的「天之驕子」。
小央也沒有想到,在爺爺病重需要人照顧的時候,為爺爺忙前忙後、出力的只有自己那個一直被爺爺奶奶忽視的莊稼漢父親。
小央說,她從一開始對爺爺的擔心和牽掛,變成了如今對贍養推諉的麻木。
她也真想問一問爺爺奶奶,如果早知今日,當初他們是不是會更心疼大兒子一點呢?
有句老話說:「偏疼兒女不得濟。」有時候父母越疼是疼愛的那個孩子,最後反而靠不住,在自己年老之後,最為孝順自己的往往也不是那個備受自己寵愛的孩子,很多老人到了晚年才開始後悔,當初疼錯了人。
多子女家庭,哪個孩子才是最孝順的?父母別疼錯了
仔細觀察身邊人我們會發現,一般多子女家庭中,2個子女的家庭,老大往往是最孝順的,而三個子女的家庭,老大才是最孝順的。
《The Sibling Effect》中指出老大傾向注重家庭忠誠與傳統成就,其順從和更具責任感的特質,促使在贍養父母時往往更樂意付出精力,故而常被視作更為孝順。
2007 年挪威針對 25 萬年輕人的研究表明,老大因常 「教導」 弟妹致智商略高,其在家庭中承擔的引導照顧責任或使其責任感延續,長大後也更孝順父母。
心理學家曾提出一個「出生順序效應」理論,該理論指出,孩子的出生先後順序會對其未來的的性格、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進而影響其對父母的孝順程度。
一般來說,老大出生時,父母有著初為人父人為母的欣喜,會把所有的愛和關注給予他們第一個孩子。
這時候的老大和父母之間,是「給予——接收」的行為模式。老大享受了父母多年的全心全意的愛和關懷。
但是當老二、老三出生後,這種關係就發生了改變,父母會把愛更多地分給弟弟妹妹們。
這時候老大不僅失去了很多愛,還會被迫承擔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調整了他們在家中的地位和角色。
一邊是父母曾經全心全意的愛,一邊是需要自己承擔起責任的弟弟妹妹,久而久之,老大會變得更懂事、成熟、有能力。
他們能夠提前理解父母的不易,早早地心疼、孝順父母。
除此之外,多子女家庭中老大最孝順還有以下2個原因
①總被忽視,更想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人總是懷有別人喜歡自己、愛自己的心理和期望,很多人為了那些愛願意討好跟自己關係親近,卻不重視自己的人。
在家庭關係中,人們的這種心理狀態和內心活動尤為突出。
那些不被寵愛,不被父母重視、關心的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愛,會比別的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
他們會在學習上拚命努力,想拿著獎狀和高分討父母的開心;
他們會在生活上更加獨立自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父母少操心。
他們的努力付出,就是想要父母停留在自己身上的目光能夠更久一點。
因為他們小時候的依戀需求沒有被父母滿足,他們在日積月累的忽視中逐漸養成了討好型人格。
即使缺乏父母的關愛,他們依然不會拋棄父母,只想拿出更多的努力,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②幹活最多,心思更細膩
我的外婆對她的三個孩子真的可以說是做到了一碗水端平,她既沒有重男輕女思想,也沒有更偏愛誰。
但是外婆年老後,最為孝順的孩子卻是我那個總是眼裡有活的媽媽。媽媽是家裡的老大,雖然遠嫁,但總是打視頻電話過去關心外婆。
媽媽很少出門旅遊,因為她的休息時間都拿去探望外婆了。而媽媽一直是外婆的那個孩子中最為勤快的那個。
眼裡有活,願意幫助父母承擔家務活的孩子,一定是最為乖巧懂事、打小就勤快的那一個。
他們的勤快源自於對父母的愛和關心,也源自於內心源源不斷的責任感和擔當。
而勤快聽話的孩子,往往心思細膩,註定了他們將最為孝順父母。
父母做到這幾點,晚年不用為子女不孝順發愁
»以身作則:父母自身要做到關愛家中長輩,經常陪伴、照顧老人,逢年過節問候送禮等,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孝順。
例如經常帶孩子回爺爺奶奶家,幫老人做家務,孩子看在眼裡便會懂得如何對待長輩。
»平等溝通:尊重孩子想法和感受,不強制命令。
當孩子提出合理意見時積極採納,家庭事務也可讓孩子參與討論決定,孩子感受到被尊重,長大後也會尊重父母意願,關心父母需求。比如商量家庭旅遊計劃時詢問孩子想去的地方。
»注重情感培養:多花時間陪伴孩子成長,一起玩耍、聊天、讀書等,建立深厚情感紐帶。
孩子對父母感情深厚,自然會在父母老去時給予關愛與陪伴。像每晚給孩子講睡前故事,周末一起去公園野餐,增進親子感情。
寫在最後
每個孩子的到來都是我們做父母的福報,每個孩子生來也都是善良的。
孩子將來孝順與否,與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因此,作為父母,我們要平等地將愛分給每個孩子。對於個性和性格不同的孩子,我們也要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待它們。
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即使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也要盡量讓孩子們感受到父母的愛和關心。這樣父母老後,孩子也會孝順父母。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路,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