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聽閨蜜講了一個故事,真是讓人後背發涼。
閨蜜說,她和同事在漢堡店點餐的時候,旁邊有一個爸爸帶孩子也來吃漢堡。
他給孩子點了一個套餐之後,孩子正準備開心地吃呢,這位爸爸便開始了一通輸出:
兒子,爸爸不捨得吃不捨得穿,上一天班掙的錢才能買得起這一頓飯,我這麼辛苦都是為了啥呀,還不是為了供你好好學習,長大有出息能出人頭地嗎?你可得懂爸爸的付出,不能讓我失望啊!
聽到爸爸的這番教育之後,孩子原本揚起的微笑瞬間消失了,慢慢的將手中的漢堡放下,低著頭抽泣起來。
看到兒子不吃,爸爸更著急了:「你怎麼不吃了,這花的錢不都浪費了嗎?」
兒子此刻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哇的一聲崩潰大哭。
閨蜜說,當時身邊很多人都聽到了這位爸爸的「愧疚式教育」,也紛紛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孩子本來高高興興的,現在可倒好,不但心理崩潰,自信心也受挫了。」
「怎麼還有家長在進行哭窮教育,越哭窮孩子的內心越難幸福。」
「這些話,我小時候也聽到過,雖然現在都已經成年了,內心還如同刀絞,很難平靜。」
父母之愛,深似海。
孩子是父母生活的動力,是精神的支撐,也是未來的希望,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願為孩子付出自己的一切,哪怕是全部的心血和艱辛。
然而,在育兒的過程中,有很多父母進行著一種名為「哭窮」的教育方式,這種愧疚教育,很可能會親手廢了孩子。
摧毀孩子的自信
父母總是在孩子面前哭窮,孩子沒有自信,便難以實現自我突破,從而人生道路自然會受限。
抑制孩子的創新能力
愧疚感讓孩子過於關注父母的期望,而忽視了自己的興趣和夢想。
這樣的孩子,往往難以在創新領域有所作為。
形成依賴心理。
孩子習慣於在父母的庇護下生活,無法獨立面對社會。
長此以往,在競爭中便容易處於劣勢。
限制孩子的視野。
孩子被束縛在「哭窮」式教育的框架內,難以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從而限制了他們的發展空間。
父母的幾句「哭窮」,很可能在不經意間對孩子造成難以估量的傷害。
自卑心理的滋生
當我們在孩子面前反覆強調自己的艱辛和不易時,孩子的心中便會產生一種自卑感。
他們可能會認為自己的家庭條件不好,都是因為自己的到來讓父母如此艱難,從而覺得自己對不起父母,在潛意識裡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這種自卑心理往往會讓孩子在人際交往中過於敏感,難以建立自信。
長此以往,他們可能會在人生的道路上躊躇不前,難以在職場中立足,創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承受能力的削弱
父母「哭窮」式的教育,會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背負著愧疚感。
這種負面的心理負擔,會使孩子面對挫折時,更容易感到無助和絕望。
他們在面對困難時,可能會因為承受能力不足而選擇放棄,無法堅持到底。
這樣的孩子,往往難以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
價值觀的扭曲
在「哭窮」式教育的熏陶下,孩子可能會形成一種錯誤的價值觀。
他們可能會認為金錢至上,如果自己有錢了,就會更優越,如果自己窮就會被看不起。
如果在孩子的心裡,一切都可以用金錢衡量的話,很容易使他們過於追求物質,而忽視精神追求以及原則底線。
親子關係的疏離
父母長期的「哭窮」式教育,也可能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對父母產生疏離感。
他們會認為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僅僅是為了讓自己有出息,出人頭地,並不是真正的喜歡和關心。
孩子內心缺愛,難以感受到父母的呵護和真愛,從而導致親子關係緊張,甚至破裂。
辣媽語錄: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應當摒棄這種愧疚式教育,以更加科學、合理的方式引導孩子成長。
讓我們用真愛去滋潤孩子的心靈,讓他們在自信、獨立、寬容的環境中茁壯成長,成為有出息的人。
家長們,你有聽到過「哭窮」式教育嗎?
(圖片源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