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一點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很多人好奇,白茶為什麼如今這麼火?
曾經,鐵觀音當道,紅遍大江南北,再是金駿眉橫空出世,緊接著武夷大紅袍走上了大家的茶桌。
至於白茶,大約從2008年起,是在福鼎白茶的多年艱苦努力之下,走上了復興之路。
時至今日,我們眼見著,全國很多地方,都開始喝白茶。
不僅如此,就連產白茶的地區,也漸漸多了起來。

當然,那些原本不是國標中定義的樹種,不符合法律定義的白茶產區,比如雲南茶、貴州茶、四川茶,到底是不是白茶,那又是後話了。
總之,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白茶復興的時日尚淺。
淺到外界還沒有足夠的歲月,來了解它。
所以,在長期與茶友交流溝通的過程中,村姑陳總結了新手常有的4大喝白茶誤區。
趁此機會,分享給各位看官,分享給在喝茶路上茫茫然的小白們。

誤區一:白茶是沒有味道的茶
經常有新手來問:白茶是沒有味道的茶,我該怎麼去品它?
尤其是那些還在相信「不苦不澀不是茶」的朋友,覺得一杯茶該有的滋味,必然是苦味和澀味濃重。
越是濃釅,越代表茶味重。
反之,像白茶這樣清新淡雅,鮮爽稠潤的茶湯,容易讓人喝不懂,隨即產生味寡淡的誤會。
如果在舊社會,這種觀念是可以理解的。
因為過去還沒有如此發達的科技,如此精湛的制茶技術,大家在做茶的時候,也沒有把茶葉當中的內含物質,一一研究透徹。
但現在我們知道了,苦味和澀味,來源於茶葉中的咖啡鹼和茶多酚。

雖然無法通過工藝,完全消解,卻可以把多餘的那部分去除,平衡茶湯的口感,增加層次感。
所以,並不是所有的茶,都帶有濃釅的口感。
甚至可以說,又苦又澀的茶,並非好茶。
一款白茶,如果刺激又煞口,那肯定不是好白茶。
不過,如果真的是滋味寡淡,香氣稀薄,湯水乏味,那自然也是沒有人喜歡喝的。
品質好的茶,在正確的沖泡方式下,都能盡量規避掉苦澀味。
真正優質的白茶,香型豐富,層次多變,湯感鮮爽。
而想要理解白茶的美妙之處,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喝懂,一定是靠日積月累的學習。
另外,要改掉喝茶重口味的習慣,更有利於迎接清新的白茶。

誤區二:白茶要悶泡才有味道
從白茶「味寡淡」,延伸而來的還有一個誤區,那就是白茶要悶泡才有味道。
這還是一個舊時的習慣,為了增加茶葉的味道,選擇長時間地泡在水裡。
村姑陳從小就看著,外公喝茶的時候,是用一隻容量很大的保溫杯。
興許是當時年紀小,看什麼都覺得「大」。
擰開蓋子,扔進去一小撮茶葉,數量不固定,看心情,總之不會太少。
灌滿開水以後,旋上蓋子,就提著出門上班去了。
差不多喝完以後,繼續續滿水,就又是一壺茶湯了。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歷。
不可否認,這般泡出來的茶味,濃、釅、苦,味道足。

但這種喝法,只是單純地通過茶味來解渴提神,悶頭喝,若是長此以往,對身體可沒有什麼好處。
品質好的白茶,不需要悶泡,快出水就好。
悶泡的過程中,會過量浸出茶葉中的茶多酚和咖啡鹼,不僅會讓茶湯口感變差,喝多了,還會加重身體的負擔。
比如,本來就有痛風的朋友,喝了咖啡鹼含量太高的茶,會加重癥狀。
又比如,腸胃脆弱的朋友,過多的茶多酚會刺激胃黏膜,引起不適。
總而言之,好的白茶,不用擔心沒味道,7-8秒完成出湯,享受鮮香醇爽的本味。
反倒是那些快出水泡不出味道,需要長時間悶泡,或者暴力煮茶,才勉強有味道的茶葉,實際上品質低劣,也不提倡大家喝了。
快進快出,方能體驗一泡白茶最高級的滋味。

誤區三:白茶怕沸水沖泡
外界對白茶的初印象,從外觀上來看,往往會覺得它很嬌弱。
這種情況,最常出現在白毫銀針、白牡丹身上。
芽頭飽滿,白毫濃密,芽身嫩綠。
因此,新手在泡白茶時,下意識會覺得,白茶太弱不禁風了,經不住沸水的高溫。
所以,自作主張,改成用溫水泡茶。
結果發現,泡出來的茶湯,沒有味道,清湯寡水,一點好茶該有的「香清甘活」都沒有體現出來。
事實上,白茶,特別是好的白茶,高山的白茶,恰恰應該用沸水去泡。

利用高溫,激發茶葉里高、中、低各個沸點的香氣和滋味,全方位地體驗好白茶的色香味。
假如溫度不足,物質釋放也不足,高沸點的風味無法釋放。
那麼,就太浪費好茶了。
除此之外,白茶的芽頭和葉背上,那些濃密厚實的白毫,具有很強的防水性。
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用溫水或者冷水泡茶,水很難浸潤干茶,只是從白毫表面上滑過。
必定是沸水,滾燙的開水,均勻地打濕干茶,才能讓白毫大量脫落。
隨著白茶溶入茶湯,內含的深層次物質,便源源不斷地釋放出來。
呈現出來的,表現出來的,體現出來的,就是最原汁原味,最能代表白茶風味的味道。

誤區四:白茶隨便存就能升值
茶圈中,素有白茶「一年茶,三年葯,七年寶」的說法。
可到了外行人眼裡,就成了「新白茶是草,老白茶是寶」。
到了市場上,專盯著老白茶買,非「十年陳老白茶」不喝。
踩了做舊茶的坑以後,轉頭又選擇自己存茶,把新白茶買回家以後,存成老白茶後再喝。
這種做法,雖然大方向沒有錯,但實際操作過程中,有一定的風險。
因為白茶並不是隨便丟在哪一個角落裡,等到三年五年以後,就能轉化出豐富的物質。

收藏白茶,就像養大一個孩子。
在漫長的歲月里,要做好密封、乾燥、避光、陰涼、無異味。
不能讓它太冷,也不能太熱;
不能太潮濕,不能見光,不能有異味,不能經常開箱,不能隨意搬動,不能緊貼牆壁和地面……
這些細緻的步驟,如果不是真心愛茶的人,是很難做到的。
故而,白茶的確能越陳越香,也確實越老越值錢。
但前提是,要有一位擁有蕙質蘭心的主人,細心呵護,保證白茶不受潮,不跑氣,不變質,不發霉。
隨便存出來的,不可能是寶貝,倒有可能是一箱變味茶。

當你愛上白茶以後就會發現,白茶,是最普羅大眾的一款茶。
能上能下,有陽春白雪,也有平價親民。
不炒不揉,不殺青不焙火。
白茶就像一位美人,不施粉黛,充滿了古樸自然之美。
即使穿布衣,簡簡單單,最能突出它的毫香、花香、草藥香,恬淡鮮爽。
不怕喝不懂,就怕誤區深入人心,最後難改習慣和印象。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