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評介|《山雀派》:告別沉重的記憶

2023年09月15日07:24:19 育兒 8335
小說評介|《山雀派》:告別沉重的記憶 - 天天要聞

/王栩

(作品;《山雀派》,[美]雷蒙德·卡佛 著,湯偉 譯,收錄於《我打電話的地方——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說自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7月)

一個關於分手的經歷成為歷史,對人物「我」非常好的記憶力來講,無疑是一個負擔。小說《山雀派》即是「我」擺脫負擔的講述,講述負擔的由來與起因,以及相衍相生的始於「我」內心的困擾。

一切源於「我」的回憶。回憶那些粘在「我」腦子裡的事,並不是一個輕鬆的過程。「山雀派」是一個與童謠有關的典故,意思是講述記憶里的事就像背一首童謠一樣容易。可它顯而易見的負面效應,除了讓「我」感受到回憶帶來的沉重,心緒不會像背童謠那般愉快。

「那天晚上」,回憶在過去時態的時間面上開了頭。一封信,是回憶里的具體事物。這封「我」妻子寫的信,以一種不真實的面目帶給「我」與「現實世界」相悖的記憶。「我」對自己的記憶力相當自信。「我」所列舉出的種種歷史事件,意在表明,在和事實有關的事情上,一個非常好的記憶力對「我」起到了不小的幫助。妻子的信,「我」能一字不漏地複述出來,可「我」對信件真實性的懷疑,讓複述信件的內容成了靠不住的決定。

懷疑聚焦在對筆跡的認定上。從信的筆跡來看,「我」不相信,信是妻子寫的。信里對「我」的指控表露的情緒卻是她的。第一次,「我」對自己的記憶力產生了疑慮,「我」記得妻子的筆跡對判斷信件的真偽沒起上任何作用。為了求證妻子的信是否同事實有關,「我」用交代「我們的生活」的方式來鞏固自己對記憶力建立的自信。

交代過去的生活驗證了記憶力的可靠,心緒卻並不令人感到快。在「我」和妻子的這段歷史中,鄉間孤寂的生活讓這段歷史沉悶無趣。「我」能適應它,妻子則在依靠自己的力量融入鄉間的過程中產生了無助與絕望。這當中又牽扯到曾經的理想。理想豐滿到「我」和妻子垂涎於它給一對尋常夫妻帶來的虛幻的鼓舞——在鄉間擁有一棟房子,享有生活的寧靜。事實上,寧靜作為孤寂一詞的注釋,在時間進行到「現在」,於「我」的回憶中明白了當初和妻子去鄉間生活並不是個好主意。

對鄉間的這段回憶,有一個繞不過去的事件加速了妻子的衰老。在「我」記得的那些歷史事件里,總有一個因素決定了事件的形成,並導致其最終的走向。這一因素在「我」和妻子的生活史上,是孩子們顯而易見的冷漠讓妻子感到悲傷和不滿。儘管如此,來鄉間生活對妻子仍然是件很困難的事。「非常困難」。可歷史就是這樣,總是因素主導了事件,環環相扣的產生了「我」和妻子生活史上難以收拾的不快。

「搬來鄉下」的決定讓妻子的精神狀況變得很差,直到無法繼續忍受下去給「我」寫了那封處處皆是指控的信。這封信,「我」照正常的書寫順序複述出來,是妻子對目前生活狀況的道破。「我倆已有很長一段時間沒能好好談談了。我指的是真正的談話」。妻子的信,對「我」和她的生活史是一段有效的補充。它補充出,在那段鄉間生活中,「我」和妻子已處於交流的困境。「孩子們離開了家,我們談話的時間回來了。……但是能說的卻越來越少了」。妻子的信,作為一種歷史文本,和「我」的回憶共同構成了一對夫妻過往的生活史料。它不甚明晰,被太多的濃霧包裹著。信的筆跡,依舊是「我」對信的真偽所存留的疑點。

「我」也不能確認這封信一定是假的。其中「有些指控也許是真實的」。事實存在於語焉不詳的判斷里,這使得歷史的迷霧自有其聚積而起的條件。「我」的回憶里,妻子離開的那晚,起霧了。霧,給正在進行的一切蒙上了撲朔迷離的色彩。就是在這麼一個霧蒙蒙的晚上,一封信從「我」房間的門縫塞了進來。

信,是否妻子寫的,疑點猶如窗外的大霧,總是在對事實的躲閃下難以讓人探知到真相。真相往往只有一個,對它的難以觸及讓獲知真相的過程免不了耗費無窮的心力。「我」對妻子的信的再次閱讀,即是耗費心力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去對一段鄉間生活史的重新回顧,而是在「我」對信件內容東一句、西一句地閱讀下,讓構成那段鄉間生活史的全部事件失去時間上的順序。「這樣一來,也就削弱了它的打擊力」的同時,使得每一個單獨的事件都能以摘要的方式有著同真相關聯的可能性,並在「我」的記憶里成為歷史材料佔有同等重要的位置。

「我」從妻子的信里羅列出的摘要,諸如「滑石粉撒在廁所里,包括牆上和踏腳板上」、「一個彈殼」、「精神病院」、「均衡的觀點」、「墳墓」、「孤獨感」等等。它們有著歷史材料的文本特性,在各自對真相關聯的可能性上,成為「我」記憶力的沉重負擔。從這些摘要入手,探究妻子離「我」而去的真相猶如研究歷史那麼複雜而煩瑣。其中的精細程度不但要剖析每個材料的獨特性,更要撥開迷霧直面材料背後的終極意義。

小說對終極意義的表現,在於卡佛用出現在濃霧中的兩匹馬暗示出從鄉間搬離,是「我」和妻子仍然可以相依相伴的一種選擇。可那是歷史製造出的終極意義,絕非基於「我」的心性而產生出來的終極意義。

濃霧中的兩匹馬被聞訊而來的牧場工人趕上了拖車。「拖車裡的一匹馬嘶鳴起來,另一匹也跟著嘶鳴起來」。嘶鳴傳遞出不安的訊號,擠在一個拖車裡的兩匹馬不再擁有在草坪上隨意吃草的愜意,拖車所象徵的狹窄空間會擠壓成它們此後的生活。那不是「我」的生活。或者,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對「我」來說,不再重要。解釋生活的點點滴滴,是記憶留下的負擔。卸去這樣的負擔,重要的在於清除記下的那些歷史。這樣,不再有沉重的記憶,不再背負歷史前行。

「我在對歷史說再見。我親愛的,再見」。回憶到此為至。以之結尾,恰似「我」心緒的放鬆。妻子的離去,就像對一段歷史的告別。擺脫了記憶的糾纏,至少在「我」這裡,不會留下多年以後,某個人可資回想的記錄在解釋的層面進行塗抹和描畫。這是歷史饋贈後人的形式,在「我」明了一切的前提下,於「現在」的時間面上及時阻止了它的延續。

卡佛洞悉了歷史的詭異,也明白記憶一旦承載了歷史所獲得的沉重。這難以改變。可一個關於分手的故事能隱含卡佛想說的話,願意如何面對生活,沉重地還是輕鬆地,對卡佛來講,答案並非二選其一。

2023.9.8

——文中圖片均為網路配圖,與正文內容無涉——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母親成為育兒焦慮的終端?一位人類學者的觀察 - 天天要聞

母親成為育兒焦慮的終端?一位人類學者的觀察

在關於教育問題的媒體報道中,家長常常以負面形象出現,尤其是母親。她們是有問題的大人,焦慮、偏執、嘮叨甚至瘋狂,以愛為名控制孩子,唯分數論。但是對人類學者關宜馨來說,母親和孩子一樣痛苦。他們只是先於不諳世事的孩子看到了未來就業與快樂童年之間難以兼容的社會現實,在這種悖謬中苦苦掙扎。每一位母親的進退兩難...
媽媽的模樣 - 天天要聞

媽媽的模樣

媽媽,是什麼模樣?是清晨煮粥時鬢角的白霧還是深夜蓋被時垂落的髮絲是風雨里為你撐傘的背影還是鏡前裝扮時燦爛的臉龐過去一年媽媽的故事曾經打動你我她們的模樣你還記得嗎?我們用「AI」繪出了她們的模樣點擊圖片,回顧她們的故事01「天籟」媽媽·丹正和媽媽根藏卓瑪來自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茫拉鄉平時以放牧為生偶...
青年早新聞|「媽媽,我愛你,」一句話,孩子邊說邊淚崩 - 天天要聞

青年早新聞|「媽媽,我愛你,」一句話,孩子邊說邊淚崩

今天是5月11日,中國青年報「青年早新聞」來了——「青年關注、關注青年」!幾分鐘速覽最新熱點,帶你走近「寶藏學校」、觸達「青春團訊」、學習「榜樣人物」、了解「服務動態」。今天,祝所有的媽媽安康常伴,笑顏永駐圖片由AI輔助生成「媽媽,我愛你。」一句話,孩子邊說邊淚崩 婚姻登記實現「全國通辦」新修訂的《婚姻登...
孩子培訓時受傷,培訓機構:「自甘風險」!法院判了 - 天天要聞

孩子培訓時受傷,培訓機構:「自甘風險」!法院判了

不少家長會給孩子報一些文體類培訓班,如果孩子上課時受了傷,所在的培訓機構需要擔責嗎?樂樂是一名11歲的花樣滑冰學員,在冰場訓練時她不慎摔倒受傷,造成右股骨幹骨折。培訓機構以「自甘風險」為由,主張免責。什麼是「自甘風險」原則?哪些情形適用於這項原則?法院又會如何判定?11歲女童在培訓機構學花滑摔倒受傷致右...
母親的淚本就比我的血更值得銘記 - 天天要聞

母親的淚本就比我的血更值得銘記

「母親一手抹著自己的淚,一手抹著我的淚;一會兒是這隻手,一會兒是那隻手,反覆交替,上下左右,有點兒心亂手忙,又彷彿是別有用心的,是要用彼此的淚去堵對方的淚。」——《人間信》似乎孩子的成長總是伴隨著母親的淚水。從一開始孩子出世時的劇痛,到後來蹣跚學步摔跤;哪怕孩子已經長大,待到奔向遠方時,母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