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雖不同而理同
觀象玩辭,是讀《易經》的一般方法。取意、用意,則是讀《易經》的根本目的。讀《易經》,不能忘記我們到底為什麼而讀,不能忘記取意、用意的根本。
而《易經》的卦意、爻意都是隱藏在一幅卦畫當中,分別通過卦象和爻象來表達。因此,離開《易經》的卦象和爻象,探索《易經》的卦意和爻意,就無從談起。
因此,讀《易經》,離不開觀象。學《易經》,學會觀象是一項必須掌握的基本功。
然而,《易經》的每一幅卦象和爻象,都具備歸納和演繹的特點。《易經》的每一幅卦象和爻象,既然能集類似的、不同的萬象於一身,就能以一幅簡單不變的卦象,表達出類似的、不同的萬象。
正是歸納和演繹的特點,讓《易經》的卦象和爻象,可以穿越時空,用來像出現在不同時空的人、事、物組成的,類似的「現象」。
象者,像也。畫像也,相像也,類似、相似之像也。世間類似、相似之像何其之多,世間類似、相似之像,非一象也。世間類似、相似之像,有萬象也。象非一象,象有萬象也。
象雖有萬象,世間類似、相似之像,雖紛繁複雜,數不勝數,其中的「理」卻是共通的。其中的「道」卻是共通的。
象雖有萬象,世間類似、相似之像,雖紛繁複雜,數不勝數,其中的「道理」卻是共通的,並不因為時空的變化而變化,並不因為「現象」出現在不同時空而變化。象雖不同而理同,聖人早就發現了這一點。

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易經》的卦象和爻象,是聖人用來把天下類似的、相似的像,共通的「道理」,共通的「規律」,共通的「賾」,呈現給人們的載體。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
「賾」也好,「理」也好,「規律」也好,「道」也好,「卦意、爻意」也好,都只是名不同而已,實質並沒有什麼不同。
名不同而實質並沒有什麼不同的「賾」,可以用來指導世間紛繁複雜的,數不勝數的、類似的、相似的像。怎樣才能把這些「賾」,方便、有效的傳達給其它的人,又容易讓人理解呢?
藉助身邊的、日常生活能接觸到的,跟日常生活相關的人、事、物,來表達自己想表達的意思,是一個簡便的辦法。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大多數人,誰不是念念不斷呢?大多數人,誰不是念生、念長、念伏、念滅之後又再生一念呢?大多數人,誰的念頭又沒有經歷過《乾卦》的是元、亨、利、貞之像呢?
誰沒有經過春夏秋冬呢?誰沒有見過草籽發芽的樣子呢?誰沒有見過《屯》呢?誰沒有經歷過懵里懵懂的《蒙》的境界呢?
誰不要吃飯呢?誰沒有飲食之《需》呢?誰沒有年輕過呢?年輕的時候都經歷過情竇初開的《咸卦》,大多數人都有婚姻之《恆》、每一個人都有《家人》。。。。。。
那麼《易經》有個《井卦》,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易經》給我們畫個日常可見的《井》的畫像,它要通過這幅畫像告訴我們的「賾」、「理」、「規律」、「道」、「卦意、爻意」,到底是什麼呢?

《井》非一《井》。《井》有灌溉之井,《井》有井田之井,《井》有生活之井,《井》有枯井。看到不同井的畫像,自己的想法會不會有所不同呢?
象非一象,象有萬象,意非一意,一象一意。每一個人的所見之像不同,所悟之意自然會有所不同。所以,還是自己有本《易經》在手,自己觀象、自己玩辭、自己參悟,才比較靠譜。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