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的其他幾個孩子倒是放得開,沒多久就混熟一起玩了。只有桃子家的孩子一直守在媽媽身邊,有小夥伴來邀請,她也只是拘謹地低下頭。
見桃子面露尷尬之色,我笑笑說:「別怪孩子,她只是不熟悉還不適應。你們夫妻倆啊,以後有時間,一定要多帶孩子出門,見見世面!」
為何要帶孩子多見世面,這是我見過最好的回答
網上有個持續比較熱門的話題:為何一定要帶孩子多見世面?對於這個問題,我看到一個高贊回答:
讓孩子變得會講究,能將就;懂得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壞的。見多世面的孩子,會在人群中自然散發不一般的氣質,溫和而有力量,謙卑而有內涵。
大家有沒發現,我們身邊有些孩子給人的第一眼就出眾,彬彬有禮、落落大方,遇事不驚慌,靜若處子,動如脫兔。
反觀有些孩子則是妥妥的「熊孩子」!要麼粗魯無禮,要麼唯唯諾諾,任何事情似不經大腦,或者什麼事都要依賴父母。
真正見過世面的孩子,不僅僅是優秀,更重要的是他們見過大千世界的繁花似錦,也遇到過形形色色的人,懂得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
有道是:「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最終都將成為你身體與思想的一部分。」所以帶孩子增長見識,豐富的是他內心。
帶孩子多見識這四種世面,將來想不優秀都難
孩子見的世面越多,往往越有底氣,越發自信。作為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多見見世面(不僅僅是外出旅行),會讓他變得越來越優秀!
① 閱讀,是增長閱歷和見識最快捷的方式
稻盛和夫說:書本教給我們無法親身經歷的事情,讓我們可以在頭腦里模擬演練。自身直接經驗,加上讀書的間接經驗,構成了成功的精神基礎。
書是世界的縮略版,在書中,只要孩子願意,便可領略世界各處名勝古迹的風采,體驗大自然的千奇百態,以及人世間的一切冷暖情懷……
一本好書,往往是最大程度凝聚了作者的學識、經驗,甚至是畢生精華!閱讀時,孩子就像是在和不同的老師對話,並將書中精華慢慢內化。
書本的作用,不僅僅用來學習,更加速孩子對世界的認知和理解,並幫助他建立和完善屬於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孩子博覽群書,學識與思想到達一定高度,便會在日常談吐中,透露出更多的從容與篤定,整個人由內而外的氣質都不一樣了。
② 走出去,途中所見所聞皆是見識
「讀萬卷書」下一句,是「行萬里路」。如今很多孩子都喜歡沉迷於電子產品,在虛擬的世界中玩得樂不思蜀,對真實世界卻知之甚少!
記得有一次,上三年級的孩子需要寫一篇作文,題為「最喜歡的景物」。跟他說得口乾舌燥,卻仍不知如何下筆。最後我一拍大腿,驅車帶他前往植物園。
帶著目的遊覽,孩子回來後,第一次寫了篇500來字的小作文,後來還被老師當範文在課堂上念。此後,以往提筆犯難的他,再也不害怕寫作文了。
所以,無論你有多忙,一定要安排好時間,定期帶孩子出去。可以參觀博物館,領略文化和藝術的魅力;可以到大自然中探險,那裡有最天然的教材;也可以來一次說走就走的遠遊,體驗各式各樣的美食、風景和特色。
不一定要去很遠,對於孩子來說,只要和父母一起經歷和探索,都是增長閱歷的機會。去哪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收穫了什麼。
③ 目睹人生百態,才會更懂得珍惜生活
親戚家孩子上高中,身上穿的衣服、用的手機都是特別貴的牌子。一次生日請同學吃飯,飯後又去K歌,一天下來消費小兩千,眼都不帶眨一下,平時花錢也是大手大腳見慣不怪了。
然而我知道這孩子的父母,日常省吃儉用,在外面連個快餐、一瓶水都捨不得買。但他們給孩子吃穿用度,都是最好的。孩子從小生活優越,且受之無愧,讓人唏噓!
事實上,很多父母養育孩子,都希望盡自己所能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條件,卻往往忽略了讓孩子看到生活真實的一面。
雖然不想讓孩子過早體會生活的艱辛,也不該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壓力,但卻應該讓孩子看到生活真實的面貌。
生活即教育,我們需要讓孩子看清現實,看看社會底層的人如何討生活,目睹人生百態,他才會懂得好好珍惜眼前擁有的一切。
④ 懂得辨識人心,才能保障安全、活得通透
「這個世界上,沒有我拐不走的孩子。」這話出自人販子之口,也是真真切切存在的現象!據不完全統計,每年被拐兒童約7萬之多,最後能找回的,只有0.1%!
這種事,我們無法保證下一刻會發生在哪裡,或許就在身邊。所以讓孩子見世面,也包括見人心。我們總鼓勵孩子多交朋友、多幫助別人,卻很少教孩子客觀地去認識一個人。
孩子並不懂得人心複雜和險惡,家長也不可能時刻在身邊保護。所以我們有責任教會孩子,要多元化地看待每一個人!
平時帶孩子多接觸人,比如校內外親子活動、親人朋友聚會、各式各樣的飯局等。只要有機會,都儘可能把孩子帶上。
孩子見的人多,接觸得多,就會理解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不斷學習和調整人際交往的技巧。同時,也能知善惡、辨是非,並懂得包容和悅納他人。
結語
大家每天都很忙,忙生活,忙工作……不管再忙再累,一定要帶孩子見這4種世面。孩子見識得越多,人生就會被塑造得越豐滿!懂得生活的意義,才能感受到人生的價值,未來才不容易失去方向!
關注健康管理師、家庭教育指導師【莞家媽媽】一起科學育兒,智慧養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