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民族信仰、民俗文化、天文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的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澱的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而立春的來歷,最早立春是一項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包括拜春神、太歲、土地等眾神,還有鞭春牛、迎春、探春、咬春等活動,是中國民間一種祈福納吉的古老傳統習俗。而現如今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準備好,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後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天進行的,目的呢,是把春天接回來,立春之後呢,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裡外出遊春,也叫做出城探春,探春,是春遊的主要形式,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華民族一種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立春這天,民間藝人會製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各戶,謂之送春,也有的地方在牆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字,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

然後我們聊聊立春時候的節氣養生都應該注意一些什麼呢,首先是順應自然、順應春天的特點,健康養生,需注意保護陽氣,要從飲食、起居、心理和運動等方面進行養生。俗話講「百草回芽,百病引發」。春天,萬物萌動,也滋生細菌,所以春天應該特別注意講衛生、防蟲害,多開窗通風,防止疾病的發生。春季的氣候特點是以風氣為主令,在早春主要是以風寒邪氣致病,而到了晚春以後是以風瘟邪氣致病,所以,春天都為風邪致病。黃帝內經有記載「風者百病之始」,因為其它幾種邪氣,是藉助於風氣侵入人體的,向寒邪、熱邪、濕邪等等。那關於立春的飲食調養呢,春季,人體新陳代謝開始旺盛,所以,飲食宜選用辛、甘、微溫製品,春季飲食養生應該避免吃油膩生冷的食物,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和新鮮蔬菜。春天是肝旺之時,應該多吃一些味甘性平且富含蛋白質、糖類、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

立春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首,早到秦代古人就將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日迎春也歷史悠久,在三千年前就已經出現,一年之際在於春,既然立春被當作春季的開始,那我們是不是在立春之後就脫下羽絨服,換上春裝,迎接新開始呢。別忙,實際上,在立春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沒有那麼迎來春天,在氣象學上將連續五天日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作為春季開始的標準,在立春到來時,我國9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約67萬平方公里是春天,其他的地方還是寒冷的隆冬,說到這裡,你可能要問了,既然春天沒到,為啥這個節氣還叫立春呢,統計發現立春到雨水期間的平均氣溫比大寒到立春期間的平均氣溫上升了2.6℃,所以立春是我國平均氣溫開始回升的節氣,算是春天的先兆,立春過後氣溫回升,日照量、降水也開始增多了,人們會在這時開始準備春耕,並對小麥等春耕作物進行補肥,當然,提起立春,對吃貨而言,還少不了美食這個話題,立春還有一個重要的習俗,叫做咬春,我國北方不少地區的人們都會在立春時吃春餅、蘿蔔等食物,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人們將這些美食準備好後還會送給街坊四鄰,寄託對春天萬物復甦的希望。

最後,帶朋友們欣賞一些膾炙人口的立春詩句。立春有日出東方的味道,「東方帶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唐代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當年王羲之等一眾人在蘭亭游春,他們坐在翠綠的竹林旁,讓酒杯隨著清澈的溪水流動,酒杯停在誰面前,誰就要飲酒作詩,視為「曲水流觴」。立春,冰雪消融,草木初萌,人們種下希望,期待一年美好的開始,我們的祖先對立春的喜歡,便有了一年之計在於春,萬物之美始於此的意思。朋友們,這就是立春的一些習俗,我們明天見,bye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