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布穀媽~
《超實用兒童心理學》作者托德老師,曾對全國各地13000多名父母做過一次調查,發現接近一半的家長,都對孩子「交朋友」這事感到苦惱。
尤其是幼兒階段的孩子,他們一去和小朋友玩,嘴上基本不離這些話:
「媽媽,他們不和我玩。」
「媽媽,他打我。」
「媽媽,我不敢和他們玩,咱們回家。」
本以為孩子們能玩到一起,我們在一旁也能放鬆一下。沒想到,一跟小朋友玩,孩子就顯得不合群、被排擠、被拒絕。
這樣的事情遇多了,我們做家長的,難免也會焦慮。既害怕孩子受傷害,又擔心他越來越不自信。
哈佛曾耗時75年,對近1000名參加實驗的人追蹤調查,研究發現,有著良好人際關係的人,他們長大後成就更高。而處理人際的社交能力,在幼兒階段就已經顯現出來,那些在幼兒園時期就「混得好」的孩子,過20年他們長大後,往往比別人更有出息。
因為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逐漸「社會化」的過程。
如果他在社交過程中,一被拒絕就習慣性攻擊別人,或者逃避退縮。那麼,他的心理彈性就會比較差,遇到挫折就會很脆弱,從而難以取得大的成就。
而遇到挫折懂變通的孩子,他們心理承受能力和恢復能力更強,也更容易達成目標。
一:在幼兒園期間,孩子需要提升哪些社交能力?
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兒童認知行為社交訓練」,也叫ICPS,它從5個維度來介紹社交能力。
如果我們能幫孩子從這幾方面去提升,那孩子的社交能力,會得到大大地提高,成為一個有主見、受歡迎的人。
①「是非」觀念
幼兒階段的孩子,一般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我喜歡這個東西、我想要做這件事、我不喜歡那樣做。
如果孩子不懂「是」和「非」的觀念,他們就難分對錯,考慮事情習慣從自身角度出發。
比如看上誰的玩具了,孩子上手就搶。因為他只想到了「我想要玩這個玩具」,而沒想到「這是別人的玩具,不是我的」。
②學會「選擇」。
當孩子遇到問題,只有一種選擇的時候,他思考問題就容易局限。
比如出門在外,他想和小朋友玩,但人家直接告訴他:「我不和你玩,你走開。」
被拒絕了,如果孩子不知道自己其實擁有很多選擇的話,那他就很容易陷入僵局:別人不和我玩,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那接下來,他可能就以發脾氣或者打人的方式,來解決他遇到的問題。
③了解事情的先後順序
一件事情,不是混亂髮生的,而是有先後順序的。
如果讓孩子知道「是之前發生的,還是之後發生的?」,孩子便能從先後順序中,了解因果聯繫。
懂因果關聯的孩子,更能遵守規則,知道要輪流玩遊戲。他也就更被別人喜歡,更受同伴歡迎。
④知道相同和不同
孩子除了看待事情會從自身角度出發,還容易只看到自己的感受,而體諒不到別人的心情。
那他處理社交衝突時,就會只顧自己,難以產生同理心去理解別人的需求。他也不會知道,同一個問題,不同人的想法是不一樣的,解決方式也是多樣的。
⑤知道部分和整體
一個問題,我們可能只看到局部,而沒看到整體。同樣,一個方法,在這次管用,但下次未必還行得通。
孩子若能掌握以上5個方面,那他的社交能力,能得到大大地提高,成為一位「社交高手」。
二:方法藏在「手」上
如果我們想提高孩子的情商,培養他的社交能力,就要在孩子遇到問題時,就要及時引導他去思考問題。
如上文提到的ICPS,是用4個步驟,去幫助孩子多角度看待問題,尋找問題的其他出口,發展出高社交能力。
這4個部分分別是——識別問題、體會感受、更多方法以及事情的後果。我們可以伸出右手,用手腕、胳膊、手指和指甲,來更具體地看到這些步驟。
舉個例子,孩子想跟別人玩,但人家一把推開他,還說:「你走開,我不跟你玩。」
這時候,我們可能會直接告訴孩子:「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們還不稀罕呢,走。」
這樣的說法,只會讓孩子有很深的挫敗感。我們不妨用ICPS的方法,來試著開拓孩子的思路。
①手腕:識別問題
我們先問清事情的前因後果:「寶寶,你覺得他們為什麼不跟你玩?」
孩子會說:「他們不喜歡我。」
嗯,再想想?你覺得是什麼原因他們不喜歡你加入呢?
孩子可能會回答:「不知道。」
你可以把自己觀察的情況告訴他:媽媽覺得,是他們跟你還不熟。
我們先要把問題識別清楚,不要著急定結論。
②接著是胳膊:體會感受
先問孩子的感受:他們拒絕你,你是什麼感受?
「生氣,不開心!」
再問別人的感受:那你覺得,他們和你不熟,但你又想加入,他們會怎麼想?
「他們不願意」
讓孩子理解各自的感受,不局限於自身。
③手指:還有別的辦法嗎?
接下來就是引導孩子開拓思維,多想想別的辦法。我們將右手握拳,先問孩子:那你覺得,遇到這種情況,你能怎麼做呢?
「打推我的那個人。」伸出拇指,嗯,第一個辦法,還有呢?
「直接走開,回家。」伸出食指,很好,第二個辦法,還有其他的嗎?
「告訴媽媽。」伸出中指,嗯,不錯,第四個辦法了,還有嗎?
「分享我的零食和玩具。」伸出無名指,太好啦,再想想,我們還可以怎麼做?
「在旁邊看著。」最後伸出小拇指,哇,你一共想了5個方法!
我們用伸手指的方式,直觀地告訴孩子:即便這條路行不通,我們依然還有其他很多的選擇,並沒有陷入僵局。
如果你記不住孩子說的方法,也可以在紙上畫一個手掌的形狀,然後將這些方法一一寫在每根手指旁邊。
④手指甲——後果是怎樣?
好了 ,我們分別來看看,剛說的每一個方法,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如果打人,會怎樣?
「他們也會打我。」
那直接回家呢?
「覺得難受,交不到朋友。」
告訴媽媽呢?
「想讓媽媽幫忙,跟他們說說。」
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零食呢?
「他們可能會接受,願意和我一起玩。」
在一旁看著呢?
「看他們怎麼玩的,如果有需要幫忙,我就上去。」
最後再問一句:你覺得哪個方法最好?
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還有一點是,如果孩子考慮不到的,我們可以幫他補充。
比如,如果直接回家,並沒有錯,也許這群人,並不適合和你交朋友。而且,向媽媽尋求幫助也很好,當自己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可以藉助別人的力量來達成目的。
當孩子遇到挫折,我們不要急著下結論、給答案。我們要做的,是「授之以漁」,讓孩子自己思考。
慢慢地,孩子就能學會:「這個方法行就行,不行我再想想其他辦法。」
孩子的成長路上,真的是「一路晉級打怪獸」。
我們與其直接幫他打走怪獸,還不如幫他增強打怪獸的實力。你覺得呢?
【圖片來自網路,侵立刪】
作者簡介:布穀媽媽,一個善觀察、愛思考、有辦法的媽媽。專註兒童心理,讀懂孩子輕鬆養育,喜歡就關注吧~
更多精彩推薦:
退休老教授每天帶娃玩,媽媽不滿,娃上學後的超強專註力讓人嘆服
2歲寶寶語言大爆發,得益於媽媽堅持做3件事,方法值得父母借鑒
北大博士媽媽,帶2歲女兒玩出超強專註力,分享3點心得引人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