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初為人母的皮皮媽帶著疑問來到診室,由於她和皮皮爸的牙齒都不好,想問問醫生有什麼辦法能保護一下皮皮的牙齒。
皮皮媽:聽家裡老人說,反正乳牙也會換,換牙後再注意口腔保健就好了。是這樣嗎?
醫生:這是萬萬不可取的,乳牙不好可能影響恆牙發育,甚至對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
皮皮媽:啊?這麼嚴重,還好來找您了,我們該怎麼為皮皮保護牙齒呢?
醫生:0~3歲的嬰幼兒處於人生的起始階段,口腔也發生最大的變化:從無牙到20顆乳牙全部長齊。
因此,我們提倡從嬰兒出生,就應該開始積極維護口腔健康。下面咱們具體聊聊如何從小做好口腔保健吧!
餵養習慣良好,有利於口腔健康
提倡母乳餵養,規律餵養
母乳是嬰幼兒最好的天然食品。相對於配方奶粉和混合餵養,純母乳餵養的孩子患齲病(俗稱蟲牙、蛀牙)的危險性相對較低。
孩子1歲以後,最好逐漸減少餵養頻次,特別是夜間餵養次數,甚至不再夜間餵養。避免讓孩子長時間含著乳頭,否則孩子牙齒泡在奶水裡,很容易出現齲病。
孩子1歲後應盡量少用奶瓶
孩子1歲以後要逐步過渡到用水杯喝水。起初,在喂含糖液體時,可改用杯子或勺。1.5~2歲時應徹底停用奶瓶。因為孩子長期使用奶瓶,不僅易患齲病,還會影響咀嚼功能的發育。
無論是何種餵養方式,均應強調餵養姿勢
正確姿勢是將孩子斜向上抱著喂,孩子身體與水平面成45度角左右。
奶瓶餵養時,還要注意選擇合適月齡的奶嘴,避免孔洞大小不合適,導致孩子無法使出「吃奶的力氣」,不利於口周肌肉骨骼的發育。
餵養姿勢不正確可能導致孩子下頜前伸或後縮,形成「地包天」或「小下巴」。
糾正不良習慣,避免牙列畸形
安撫奶嘴可以用,及時戒斷要重視
安撫奶嘴是乳頭的替代品,是可使用的吸吮物。但是使用安撫奶嘴的時間過長,可能導致牙列畸形或頜骨發育異常。因此,建議孩子在1~2歲時,逐步戒斷安撫奶嘴,2歲後要停止使用。
儘早糾正口腔不良習慣
長期吮手指、咬唇、吐舌頭、張口呼吸等不良習慣可能導致牙齒不整齊,如齙牙、小下巴等,不僅影響孩子容貌,還大大增加牙外傷的風險,因此應儘早糾正這些不良習慣,防範牙列不齊。
呵護口腔健康,父母要重視
清潔口腔,從孩子出生開始
孩子出生之後,儘管一顆牙齒都沒有,家長也應該用軟紗布每天擦洗口腔一次。這樣做既有助於孩子口腔清潔及早期養成清潔口腔的好習慣,未來不容易排斥刷牙,家長又能及時發現孩子嘴裡的新情況。
待牙齒萌出後,家長應改用手指纏紗布、指套或小頭牙刷每天為孩子刷牙2次。
兩歲大的幼兒自主意識增強,會要求自己刷牙,但往往刷牙效果不佳。家長不僅要指導孩子獨立刷牙,還需要在小孩刷完後,再幫其徹底清潔一次。另外,家長要培養孩子睡前刷牙後不再進食的習慣。
牙齒萌出後,使用牙線清潔牙縫
乳牙完全萌出後,就需要開始用牙線清理牙縫。因為單純通過刷牙是不能有效清潔牙縫的,長此以往,這裡就會藏污納垢,成為乳牙最容易發生齲病的地方。
特彆強調一下,正確使用牙線,並不會導致牙縫增大。
摒棄傳統觀念,避免「口口相傳」
一些研究表明,齲病是可以在母嬰間「傳播」的。「傳播」指的是致齲菌由家長傳至嬰幼兒,唾液是實現這種傳播的媒介。
因此,嬰幼兒的看護人應注意:避免嘴對嘴親吻孩子或用嘴巴接觸孩子的奶嘴;不要把勺子放到口中試溫再喂孩子或嚼碎食物後餵給孩子;奶瓶等餵養器具要經常清洗消毒;關注自身的口腔衛生,莫把致病菌「傳播」給孩子。
孩子口腔保健,不能忽視
要想有好牙,定期做檢查
家長應該在孩子第一顆牙齒萌出後6個月內,儘早帶其去醫院接受第一次口腔檢查。讓醫生查看孩子牙齒及頜面部的發育情況,提供有針對性的口腔保健指導。
局部用氟,強健牙齒
氟是人體健康所必需的一種微量元素。攝入適量的氟化物可以減少牙齒的溶解度和促進牙齒的再礦化,預防齲病的發生。
孩子第一顆乳牙萌出後,家長要使用含氟牙膏為其刷牙。
3歲以下兒童每次使用米粒大小(15~20mg)氟濃度為500~1100mg/kg(牙膏組分中有標註)的含氟牙膏。另外,根據醫生建議,每3~6個月塗布含氟塗料。
適時窩溝封閉,為牙齒穿上保護衣
一般3~4歲為乳磨牙進行窩溝封閉,這如同給牙齒穿上了一層保護衣,使牙齒容易清潔,免受細菌的侵害,有效預防齲病發生。
呵護口腔健康,記住順口溜
0至3歲小娃娃,口腔保健開始抓;
母乳餵養確實好,少喂夜奶甜飲料;
正確餵養有姿勢,牙頜畸形要重視;
出生之後即刷牙,牙線來把牙縫刮;
定期帶娃去檢查,塗氟封閉保護牙;
口腔保健從小抓,齒如編貝人人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