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期《家教微課堂》

孩子喜歡背後說別人壞話,這毛病怎麼糾正?
8歲的女兒開朗活潑,但有個壞毛病,喜歡說別人的壞話,譏笑老師矮胖、同學不講衛生、成績差,她還愛給別人起綽號。多次引導她要關注別人優點,不要背後議論別人,但她不以為然。這毛病怎麼扳正過來呢?
專家解答:
阿達麗
資深心理諮詢師
相對於把「問題」扳正過來,不如去追本溯源,因為「問題」絕不是單純的「問題」本身,背後必然存在著諸多原因。家長可以藉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路。
首先,不要去想孩子說的壞話內容是什麼,因為關注內容會容易引起家長的聯想,給自己帶來極大的情緒波動。也不要因為自己的情緒去給孩子講一堆道理,期待能把孩子的毛病改過來。
孩子為什麼會說別人的壞話?在心理學的解釋中,「說別人的不好」本質是攻擊,家長要看到孩子在表達攻擊性。而攻擊本身,是由一些不良的情緒和體驗帶來的,比如憤怒、委屈、不滿等。
在平時的生活中,家長是否過於苛求,對孩子的很多行為是否過於約束?「講衛生」「成績差」「矮胖」是否和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有關?
如果在這些信息中能找到一些關聯因素,那麼孩子就是在通過攻擊他人宣洩自己的憤怒,因為講別人的壞話和直接對父母表達不滿,前者對她而言相對安全。
其次,家長要反思自己在家裡時的聊天狀態,是否也在背後評價他人。更要去觀察孩子身邊交往的朋友或小團體是什麼樣的,孩子是否因為想融入小團體而不得已進行模仿。
無論是哪一種,有一個原則家長要明確,孩子這麼做,有一半的動機是在試探大人的反應:父母會允許我表達嫉妒和不滿嗎?會接納和包容我的攻擊性嗎?無論我怎樣,他們都會愛我嗎?
父母若一時找不到原因無計可施,倒不如坦然地接納孩子的攻擊性。允許她宣洩情緒,嘗試著在家中或在外讓孩子獲得價值感(認可她)、掌控感(允許自主)和歸屬感(表達接納和愛)。
當孩子的這些需求能得到滿足時,「說別人壞話」帶來的「功能」就會被大大降低。
女兒上幼兒園後變自私了,我應該怎麼辦?
上幼兒園之前,女兒很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零食。上幼兒園後,她卻突然變得很「自私」,不願跟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和書,明明可以放在學校的東西,她說擔心別人偷偷玩兒,所以每次都非要帶回來。老師多次反映說她不愛分享,為什麼一上幼兒園就這樣了呢?
專家解答:
阿達麗
資深心理諮詢師
從幼兒心理發展的正常規律來說,孩子心理發展的順序「顛倒」了。發展正常的孩子,在入園前是「獨佔」階段,入園後開始學習「分享」。但媽媽不用焦慮,因為孩子在嘗試用自己的方式來建立自己缺失的部分。
先說一下孩子對物的「占有權」階段的重要性。幼兒在兩歲左右,開始對與自我相關的「物品」宣告「自主權」即「物品權」。
很多家長會覺得這是「自私」,其實這一行為真正的目的是孩子在嘗試建立自己與他人、自己與物品之間的邊界與互屬關係。
家長要做到尊重孩子的意願,不強迫孩子分享,這樣會有助於孩子建立與他人、與物品之間健康的關係。
回到這個問題中,首先對老師的話不必太過於當真。不妨去肯定老師的判斷,然後向老師提出多引導孩子的願望。幼兒園之外,父母要做的是接納孩子的這一行為。
心理學中有種奇怪的心理效應:如果父母認定孩子是「不愛分享」,父母就會更多地看到孩子行為中的這類問題,而孩子被「固化」在這樣的心理感受之中,反倒很難再改變。
如果父母希望糾正孩子的行為,最好的辦法就是強化正向行為。當孩子不那麼「自私」時給予及時表揚,不願分享時就當沒看見,也不用提醒。慢慢地,孩子就會表現出父母所期待的行為。
當孩子在不被干擾、不被評判的情況下,滿足了對物品「所有權」的需要之後,內心就會獲得充裕的安全感,對周邊環境充滿信任。到那時,積極地向外去分享就會變成孩子內心合理、正當又快樂的需求。
來源:《婚姻與家庭》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