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的 「雙減」 政策顛覆了很多父母的認知,也給他們帶來了很多困惑。
做父母的,常常處於矛盾之中。
到底是孩子的「快樂」重要還是「成功」重要?到底該支持「躺平」還是繼續「雞娃」?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篇文章,就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它給出了一個「 快樂又成功童年 」的「黃金公式」。
希望這篇文章會引發你不一樣的思考。
一起來看看
最近看了一個紀錄片,叫《你好,未來人類》,裡面講到了一個在英國生活的小孩,叫何家進。
家進11歲的時候參加了英國著名的《天才兒童》節目,一戰成名。經了解,他發展也非常全面,拉小提琴、彈鋼琴,連橄欖球也打的很好,可以說是完美的「 別人家的孩子 」。
在《你好,未來人類》中,我們了解到,加進有一位虎媽:嫌學校的進度太慢,給兒子單獨制定一個課表;堅持跟兒子一起學習,好指導、檢查兒子的學業。
清華大學的幸福科技實驗室給家進做了一個測試。
測試顯示家進的空間感知、工作記憶能力都達到了頂級,數學能力和想像力也達到了優秀,幾乎是一個沒有任何短板的小孩。
但是於此同時,家進潛意識層面的緊張度,也達到了頂級。
其實,家進早就表現出來了焦慮的跡象,從很小開始就喜歡咬手指甲,一直到現在也沒改掉這個毛病。
看到家進的故事,免不了又想聊聊這個古老的話題:
到底應該讓孩子快樂,還是成功?難道兩者註定不可兼得嗎?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我看過的一本書《童年,人生幸福之源:培養樂觀的方法》,作者是美國一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愛德華·哈洛威爾。
愛德華在書裡面給出了一個打造「幸福而成功」童年的方程式:幸福而成功的童年=聯結+玩耍+練習+精通+認同。
當時我看到這個方程式的時候,覺得非常有啟發。
愛德華認為,要打造一個快樂而幸福的童年,五要素缺一不可。
聯結:愛的降落傘
愛德華說:「快樂的成人依賴兩樣重要的技能:應對逆境的能力和創造永恆快樂的能力。」而這些技能不是天生就具備的,而是後天學習的結果。
如果孩子在成長的早期階段體驗到強烈的聯結感,那麼他就形成了埃里克·埃里克森所說的「基本信任感」。這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孩子能夠立足社會的心理支柱。
具有聯結感的孩子不僅更容易取得成功,還能享受成功帶來的樂趣。他還會保持樂觀的態度,對抑鬱有免疫力,而且具有安全感,相信生活永遠充滿希望。
比如詢問孩子在校的表現、表揚他好的行為,比那些不聞不問的父母教出來的孩子要優秀得多。
建立有聯結的童年,首先就需要父母付出無條件的愛。這是最關鍵的要素。
真正的聯結就是無條件的愛。
而無條件的愛就是:
- 你鼓勵孩子努力,但不要求他們成功。你允許孩子失敗,允許他們不完美,允許他們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而不是全面開花;
- 你對孩子的愛、態度和評價,不會因為結果而改變;
- 你了解孩子,不會對他們提過高的、他們達不到的要求;
- 你願意看到孩子本來的樣子,並且喜歡他們本來的樣子;
- 你尊重孩子的選擇,讓他為自己喜歡的事情而努力;
- 你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和孩子之間有暢通的情感溝通。
玩耍:具有釋放壓力的魔力
為什麼有些孩子學了很多東西,看起來壓力也很大,但卻長的很好?為什麼有的孩子就會因為壓力太大而焦慮、痛苦呢?
奧妙就在玩耍上。
愛德華說:千萬別低估玩耍的重要性,孩子自己或者跟夥伴一起自由自在地玩耍,是孩子最重要的「工作」,遠比考試拿高分重要得多。
就拿家進來說,他的日程被安排得非常滿,雖然看起來是文體娛(學習、拉小提琴、彈鋼琴,橄欖球......)都有了,但其實所有活動都帶有功利心、需要爭輸贏,沒有可以完全壓力去「玩」的。
而孩子需要留白、需要足夠多的玩耍時間。這個玩耍不是家長安排的東西,而是真正能夠讓他們對衝掉壓力、自己想要玩的東西。
玩耍能培養想像力,我們在玩耍的假象中繪製藍圖,強化我們的信念。想像力豐富的孩子,長大以後他的夢想更不容易被粉碎。
與同伴一起玩兒可以幫助孩子學會與人協作一起解決問題。
自己玩兒也能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能讓孩子學會獨處。
玩兒還教會孩子忍受挫折,當孩子搭積木失敗,或從自行車上摔下來時,會慢慢培養出接受失敗的勇氣。
練習:提高成就感
我們都知道練習的重要性,但我們是怎樣知道的呢?
當然是通過嘗試、失敗、練習、熟練、體驗成就感。玩耍中的孩子很快就懂得了練習的重要性。
不管你信不信,父母幫助孩子培養「我能行」、「我想做」的態度最重要、最具體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做家務,這是練習本身具有的神奇力量。當你每一次做完家務,看著乾淨的家時,就會感覺良好,還是會有成就感。
所以練習是通往精通和成功的第一步。
很多練習是很辛苦的,家長首先別覺得練習是痛苦的,別把對練習的畏懼和焦慮傳給孩子。
而是讓孩子懂得,辛苦的練習,是達到精通的必經之路,並幫助他們體會到精通某件事帶來的美妙感覺。這需要從小事開始,自己穿襪子、用剪刀、剝一個雞蛋,一步步到數學、物理、彈鋼琴。
不過,要是你鼓起勇氣堅持練習,最終你會有所進步,直到進入第4個步驟——精通。
精通:動力源泉,激發內驅力
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之後,孩子很快就能享受到精通某項技能帶來的喜悅,他情不自禁地發出歡呼:「我做到了!」「現在我懂了!」「哇,太棒了!」沒有比這更讓人興奮的事情了。一旦我們嘗過了這種滋味,我們就迫不及待想再來一次。
自尊的根源不在於得到讚美,而在於精通帶來的感受。
當孩子掌握了一項之前不會的技能時,比如騎自行車、彈鋼琴、玩某個遊戲,他的自尊自然會提升,不管他有沒有得到別人的讚美。
通過「 練習 」,達到「 精通 」,最終獲得「 自我認同 」,才能讓孩子獲得真正踏實和有力量的幸福。這三個要素是打造一個幸福童年,以及幸福人生,繞不過去的東西。
我們總談內驅力,內驅力,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精通某件事獲得的幸福感中自然產生的。
認同:獲得歸屬,讓聯結更緊密
孩子得到別人的重視和認同與自我認同同等重要。
愛麗絲·米勒在她的著作《天才兒童的悲劇》中提到,許多孩子尤其是敏感懂事的孩子,容易為了取悅別人去做事情,而不是出於他的內心。
久而久之,孩子壓抑了自我,即使長大了他也不能認識自我。
比如,節目總家進有機會到大學實驗室去體驗一門前沿科學。
在跟課程顧問單獨溝通的時候,家進說,最感興趣的學科是編程。對此媽媽的反應是:沒聽他說過。
但最後,在媽媽無形的壓力之下,家進還是選擇了體驗醫學。
裡面有一個細節,決定選醫學之後,家進拿起一包餐巾紙往桌上一扔,很失望,像一種無聲的抗議。
這就是家進的狀態。他生活在媽媽的期待當中,做的所有事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取悅父母。
媽媽肯定是非常非常愛自己的兒子的,看起來和孩子也很親密,但其實她一點都不了解自己的兒子,他們之間的聯結有很大的問題。
玩耍、聯結、練習、精通、認同五個步驟,在邏輯上環環相扣。
「幸福而成功」童年的方程式是一個神奇的公式。
當你迷茫於該雞娃還是放養,當你覺得孩子的狀態不對,都不妨對照著找一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