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除了「雞娃」和「躺平」外,你還有第三種選擇嗎?

2021年08月27日22:44:02 育兒 1770

這段時間的 「雙減」 政策顛覆了很多父母的認知,也給他們帶來了很多困惑。


做父母的,常常處於矛盾之中。


到底是孩子的「快樂」重要還是「成功」重要?到底該支持「躺平」還是繼續「雞娃」?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篇文章,就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它給出了一個「 快樂又成功童年 」的「黃金公式」


希望這篇文章會引發你不一樣的思考。


一起來看看


「家庭教育」除了「雞娃」和「躺平」外,你還有第三種選擇嗎? - 天天要聞

最近看了一個紀錄片,叫《你好,未來人類》,裡面講到了一個在英國生活的小孩,叫何家進。


家進11歲的時候參加了英國著名的《天才兒童》節目,一戰成名。經了解,他發展也非常全面,拉小提琴、彈鋼琴,連橄欖球也打的很好,可以說是完美的「 別人家的孩子 」。

「家庭教育」除了「雞娃」和「躺平」外,你還有第三種選擇嗎? - 天天要聞


在《你好,未來人類》中,我們了解到,加進有一位虎媽:嫌學校的進度太慢,給兒子單獨制定一個課表;堅持跟兒子一起學習,好指導、檢查兒子的學業。

清華大學的幸福科技實驗室給家進做了一個測試。


測試顯示家進的空間感知、工作記憶能力都達到了頂級,數學能力和想像力也達到了優秀,幾乎是一個沒有任何短板的小孩。


但是於此同時,家進潛意識層面的緊張度,也達到了頂級。

「家庭教育」除了「雞娃」和「躺平」外,你還有第三種選擇嗎? - 天天要聞


其實,家進早就表現出來了焦慮的跡象,從很小開始就喜歡咬手指甲,一直到現在也沒改掉這個毛病。

「家庭教育」除了「雞娃」和「躺平」外,你還有第三種選擇嗎? - 天天要聞


看到家進的故事,免不了又想聊聊這個古老的話題:


到底應該讓孩子快樂,還是成功?難道兩者註定不可兼得嗎?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我看過的一本書《童年,人生幸福之源:培養樂觀的方法》,作者是美國一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愛德華·哈洛威爾。


愛德華在書裡面給出了一個打造「幸福而成功」童年的方程式:幸福而成功的童年=聯結+玩耍+練習+精通+認同。


當時我看到這個方程式的時候,覺得非常有啟發。


愛德華認為,要打造一個快樂而幸福的童年,五要素缺一不可。


「家庭教育」除了「雞娃」和「躺平」外,你還有第三種選擇嗎? - 天天要聞


聯結:愛的降落傘



愛德華說:「快樂的成人依賴兩樣重要的技能應對逆境的能力和創造永恆快樂的能力。」而這些技能不是天生就具備的,而是後天學習的結果。


如果孩子在成長的早期階段體驗到強烈的聯結感,那麼他就形成了埃里克·埃里克森所說的「基本信任感」這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孩子能夠立足社會的心理支柱。

具有聯結感的孩子不僅更容易取得成功,還能享受成功帶來的樂趣。他還會保持樂觀的態度,對抑鬱有免疫力,而且具有安全感,相信生活永遠充滿希望。

比如詢問孩子在校的表現、表揚他好的行為,比那些不聞不問的父母教出來的孩子要優秀得多。

建立有聯結的童年,首先就需要父母付出無條件的愛。這是最關鍵的要素。

真正的聯結就是無條件的愛。

而無條件的愛就是:


  • 鼓勵孩子努力,但不要求他們成功。你允許孩子失敗,允許他們不完美,允許他們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而不是全面開花;
  • 你對孩子的愛、態度和評價,不會因為結果而改變
  • 你了解孩子,不會對他們提過高的、他們達不到的要求
  • 你願意看到孩子本來的樣子,並且喜歡他們本來的樣子
  • 你尊重孩子的選擇,讓他為自己喜歡的事情而努力
  • 你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和孩子之間有暢通的情感溝通

「家庭教育」除了「雞娃」和「躺平」外,你還有第三種選擇嗎? - 天天要聞


玩耍:具有釋放壓力的魔力



為什麼有些孩子學了很多東西,看起來壓力也很大,但卻長的很好?為什麼有的孩子就會因為壓力太大而焦慮、痛苦呢?

奧妙就在玩耍上。


愛德華說:千萬別低估玩耍的重要性,孩子自己或者跟夥伴一起自由自在地玩耍,是孩子最重要的「工作」,遠比考試拿高分重要得多。


就拿家進來說,他的日程被安排得非常滿,雖然看起來是文體娛(學習、拉小提琴、彈鋼琴,橄欖球......)都有了,但其實所有活動都帶有功利心、需要爭輸贏,沒有可以完全壓力去「玩」的。


而孩子需要留白、需要足夠多的玩耍時間。這個玩耍不是家長安排的東西,而是真正能夠讓他們對衝掉壓力、自己想要玩的東西。

玩耍能培養想像力,我們在玩耍的假象中繪製藍圖,強化我們的信念。想像力豐富的孩子,長大以後他的夢想更不容易被粉碎。


與同伴一起玩兒可以幫助孩子學會與人協作一起解決問題。

自己玩兒也能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能讓孩子學會獨處。

玩兒還教會孩子忍受挫折,當孩子搭積木失敗,或從自行車上摔下來時,會慢慢培養出接受失敗的勇氣。

「家庭教育」除了「雞娃」和「躺平」外,你還有第三種選擇嗎? - 天天要聞

練習:提高成就感



我們都知道練習的重要性,但我們是怎樣知道的呢?

當然是通過嘗試、失敗、練習、熟練、體驗成就感。玩耍中的孩子很快就懂得了練習的重要性。

不管你信不信,父母幫助孩子培養「我能行」、「我想做」的態度最重要、最具體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做家務,這是練習本身具有的神奇力量。當你每一次做完家務,看著乾淨的家時,就會感覺良好,還是會有成就感。

所以練習是通往精通和成功的第一步。
很多練習是很辛苦的,家長首先別覺得練習是痛苦的,別把對練習的畏懼和焦慮傳給孩子。

而是讓孩子懂得,辛苦的練習,是達到精通的必經之路,並幫助他們體會到精通某件事帶來的美妙感覺。這需要從小事開始,自己穿襪子、用剪刀、剝一個雞蛋,一步步到數學、物理、彈鋼琴。

不過,要是你鼓起勇氣堅持練習,最終你會有所進步,直到進入第4個步驟——精通。

「家庭教育」除了「雞娃」和「躺平」外,你還有第三種選擇嗎? - 天天要聞


精通:動力源泉,激發內驅力


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之後,孩子很快就能享受到精通某項技能帶來的喜悅,他情不自禁地發出歡呼:「我做到了!」「現在我懂了!」「哇,太棒了!」沒有比這更讓人興奮的事情了。一旦我們嘗過了這種滋味,我們就迫不及待想再來一次。


自尊的根源不在於得到讚美,而在於精通帶來的感受。


當孩子掌握了一項之前不會的技能時,比如騎自行車、彈鋼琴、玩某個遊戲,他的自尊自然會提升,不管他有沒有得到別人的讚美。



通過「 練習 」,達到「 精通 」,最終獲得「 自我認同 」,才能讓孩子獲得真正踏實和有力量的幸福。這三個要素是打造一個幸福童年,以及幸福人生,繞不過去的東西。


我們總談內驅力,內驅力,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精通某件事獲得的幸福感中自然產生的。


「家庭教育」除了「雞娃」和「躺平」外,你還有第三種選擇嗎? - 天天要聞


認同:獲得歸屬,讓聯結更緊密


孩子得到別人的重視和認同與自我認同同等重要。

愛麗絲·米勒在她的著作《天才兒童的悲劇》中提到,許多孩子尤其是敏感懂事的孩子,容易為了取悅別人去做事情,而不是出於他的內心。

久而久之,孩子壓抑了自我,即使長大了他也不能認識自我。

比如,節目總家進有機會到大學實驗室去體驗一門前沿科學。


在跟課程顧問單獨溝通的時候,家進說,最感興趣的學科是編程。對此媽媽的反應是:沒聽他說過。


但最後,在媽媽無形的壓力之下,家進還是選擇了體驗醫學。


裡面有一個細節,決定選醫學之後,家進拿起一包餐巾紙往桌上一扔,很失望,像一種無聲的抗議。

「家庭教育」除了「雞娃」和「躺平」外,你還有第三種選擇嗎? - 天天要聞

這就是家進的狀態。他生活在媽媽的期待當中,做的所有事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取悅父母。


媽媽肯定是非常非常愛自己的兒子的,看起來和孩子也很親密,但其實她一點都不了解自己的兒子,他們之間的聯結有很大的問題。


「家庭教育」除了「雞娃」和「躺平」外,你還有第三種選擇嗎? - 天天要聞


玩耍、聯結、練習、精通、認同五個步驟,在邏輯上環環相扣。

「幸福而成功」童年的方程式是一個神奇的公式。

當你迷茫於該雞娃還是放養,當你覺得孩子的狀態不對,都不妨對照著找一找答案。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金庸為何讓黃蓉戰死,郭芙被俘?你看郭靖年輕時犯了何等罪過 - 天天要聞

金庸為何讓黃蓉戰死,郭芙被俘?你看郭靖年輕時犯了何等罪過

如果要讓你選出最喜歡的金庸小說是哪一部,你的答案會是什麼?儘管《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這些金庸後期的作品更為成熟,但在多數金迷心中,最經典的一部應該是《射鵰英雄傳》,至於原因也很簡單,可以說金庸是借這部作品在武俠小說界站穩了腳跟,而這部作品的成功,離
三月初九吉祥日:勤懇持家三件事,春韭盈門好運來 - 天天要聞

三月初九吉祥日:勤懇持家三件事,春韭盈門好運來

農曆三月初九在民間傳統中是一個充滿吉祥寓意的日子。古人通過觀察自然規律和生活經驗,總結出「1要勤,2不倒,3要吃」的習俗,寄託了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這些習俗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深刻的生活哲學,值得現代人細細品味並實踐。
《四季輪迴里的思念》 - 天天要聞

《四季輪迴里的思念》

晨曦微露,第一縷光悄然穿透薄霧,我又一次徘徊在熟悉的小徑。路邊的花草掛著晶瑩露珠,彷彿我心底欲滴的思念。每一步,都似踏在回憶之上。曾幾何時,也是在這樣的清晨,身旁有你溫暖相伴,如今卻只剩我形單影隻。我徘徊了一個又一個晨曦,期盼著轉角處能突然出現那熟悉的身影。
不喜歡出門,可以一整天在家裡的,多半是這3種人 - 天天要聞

不喜歡出門,可以一整天在家裡的,多半是這3種人

有些人忙碌起來,彷彿永不停歇的陀螺,可以一月甚至幾月都無暇休息;而有些人一旦閑下來,便彷彿與世隔絕,可以很長時間都不踏出家門一步。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這樣的人呢?他們一旦有了閑暇時光,便不喜歡出門,不願意參與社交活動,寧願一整天都待在家裡。其實,他們大多屬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