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改編自《警世通言》,原名《范鰍兒雙鏡重圓》請知悉!
北宋末年,朝綱不振,奸臣當道。金國趁機進犯,攻克汴京,擄走徽欽二帝。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有幸逃脫,乘「泥馬」渡江,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為帝,是為宋高宗。高宗為躲避金兵,帶領幾十萬百姓向南遷徙。最後定都臨安,建立「南宋」王朝。這些被迫背井離鄉,隨駕遷徙的百姓,一路上遭遇金兵追趕,流兵搶劫,顛沛流離,凄慘無比。不知有多少骨肉親人被迫失散,終身不見。個中偶有分離再聚的均被民間傳為佳話。正是: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妻同羅帳,幾個飄零在外頭?
話說南京應天府有位青年,姓徐名信。家境富裕,自小學了一身好武藝,長大後娶妻崔氏,生的花容月貌,夫妻倆過的十分稱心。不料,金兵大舉進犯,一夜間國家破碎。徐信同崔氏收拾細軟,連夜隨眾百姓出城避難。走到虞城境內時,突然,喊聲振天,原來是本朝敗兵追來。這些敗兵目無軍紀,遇到金兵不戰而逃,遇到百姓,耀武揚威,恣意搶奪。徐信雖有三分本領,奈何寡不敵眾,只好隨人群拚命奔逃。跑出不遠,身邊不見了妻子崔氏,再看漫山遍野都是潰兵流民,哪裡去找?無奈強忍悲傷,繼續趕路。
走了許久,看見村邊有家酒館,便抬腳進去,打算買些酒飯充饑。因是離亂時期,店家只賣些粗劣糙飯。因怕被哄搶,要先交夠錢才給食物。徐信正要數錢,突然,耳邊傳來婦女哭聲。出門一看,一個婦人蓬頭垢面,身穿單衣坐在地上,看年紀與自己媳婦相仿。徐信想到走散的崔氏,動了惻隱之心,走上前詢問她來歷。那婦人說:「奴家乃鄭州王氏,小字進奴,跟隨丈夫避亂,不料中途走散,奴家被亂軍擄掠,走了兩天一夜來到此地,兩隻腳腫得不能走路。被那些賊徒剝走外衣,將我丟在此地。眼下又冷又餓,舉目無親,唯有死路一條。」說完,哀哀哭泣。徐信對那婦人說:「我也在亂軍中不見了妻子,幸好身邊帶著盤纏,娘子若不嫌棄,不如暫且在店裡歇息,等在下打探拙妻消息時,順便查訪你丈夫,不知娘子意下如何?」婦人收了眼淚起身謝道:「如此甚好。」
徐信於是解開包袱,找幾件衣服給婦人穿了,就在店裡安排她飲食住宿。每天殷勤備至,送茶送飯。婦人深受感動,料想亂世之中,尋夫找妻難上加難。眼下一個是鰥夫,一個是寡婦,遇上也是緣分,索性兩人就做了夫妻。等進奴腳好後,一路結伴來到建康府。彼時,正值高宗皇帝南渡即位,出榜招兵,徐信應徵做了一名軍校,從此二人就在建康城住了下來。
時光如梭,不覺已是三年。一天徐信同妻子去城外訪親,回來時天色已晚。進奴叫嚷口渴,徐信將她領到路邊一個茶肆吃茶。裡面有個漢子一直站在旁邊,目不轉睛盯著進奴偷看。徐信心中詫異,卻也不便發作。吃完茶回家路上,那漢子又遠遠跟隨,直跟到家門口還不肯離去。徐信心頭火起,大聲責問:「你是什麼人?為何覬覦良家婦女!」那漢子急忙拱手謝罪:「尊兄息怒!在下有一事相問。」徐信余怒未消,憤憤地說到:「有什麼話快講罷!」那漢子說到:「尊兄若不怪罪,請借一步說話。若還嗔怪,在下便不說了。」徐信依言跟著漢子來到一個僻靜巷子里。那漢子欲言又止,掙扎半天才開口問到:「剛才那婦人是誰?」徐信說:「是荊妻。」那漢子又問:「娶過幾年了?」徐信說:「三年。」那漢子說到:「可是鄭州人氏,姓王小字進奴嗎?」徐信大驚,問道:「足下如何知曉?」那漢子說:「她是我的妻子,戰亂中失散了,不想落在尊駕手裡。」
徐信聽了漢子的話,誠惶誠恐,便將遇到婦人的前後始末細細說了一遍。當初著實因為可憐她孤身無依,並不知她是你的妻子,如今可如何是好?不料,那漢子反安慰他說:「足下不要多心,我已娶了別人為妻。以前的事就不要再提了。只是當初倉促分開,連隻言片語都沒有。倘若能再見一面,當面把話說清,死也無憾了。」徐信被他說的心中凄慘,便邀請漢子第二天帶著新娶的妻子來家中相見,以後兩家就以親戚往來。那漢子謝了徐信,歡天喜地走了。臨走前,徐信問他姓名,那漢子說:「我乃鄭州列俊卿也。」
徐信回家後,對進奴說起此事。進奴想起前夫恩義,暗自垂淚,一夜不曾合眼。天亮後,列俊卿夫婦到了。徐信出門迎接,看見俊卿之妻,一下子呆在原地,俊卿妻子也是一般模樣,二人四目相對,淚流不止。原來俊卿之妻正是徐信的老婆崔氏。那天被亂兵衝散,眨眼不見了丈夫,找了半天蹤跡全無。便同一位老婆婆結伴來到健康城。等了二個月,依然沒有丈夫的消息。老婆婆見她孤身無靠,便從中做媒,說合她嫁與列俊卿為妻。現今,兩對夫妻雙雙重逢。兩家各自換回舊時妻子。徐信又與列俊卿八拜為交,從此成為通家之好。
這一段被稱為「交互姻緣」,乃宋高宗建炎三年發生在建康城中的故事。與此同時,另有一段叫作「雙鏡重圓」,也是十分奇巧,詳見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