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間,新冠病毒已在全球肆虐了近3年。此前有專家預測,隨著新冠疫苗的普及、新冠特效藥的研發以及新冠病毒的不斷變異,人類最終將實現與新冠共存。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開始解除「口罩令」、放寬或者放棄防控措施,選擇「躺平」,台灣地區也是其中一員。
從近期島內一系列開放入境措施、商討何時解除「口罩令」等行動,不難看出台當局是吃了秤砣鐵了心地準備與新冠共存。但從當前的疫情形勢來看,想與新冠病毒共存的台當局,如果可以妥善解決以下三個問題,或許才能真的說做到與新冠共存吧。
其一,「長新冠」問題不容忽視
據環球網援引島內媒體報道稱,台大公共衛生學系特聘教授詹長權表示,目前全台灣潛在的「長新冠」患者數量已經超過150萬,不僅將對台灣民眾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影響,且將衍生出治療、照顧等財力和人力上的負擔。
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到底會不會出現新冠後遺症是目前較多人辯論的重點,但越來越多的研究和事實擺在面前,雖然並不是所有確診者康復後都會遭受「長新冠」困擾,但從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研究數據中可以得知,所佔的比例不算低,而且確診人數越多和地區,面臨「長新冠」的問題越艱巨。
(新冠康復後出現「巨舌症」)
以確診人數最多的美國為例,美國政府曾在今年6月份公布了一項調查數據,約40%的美國成年人都感染過新冠病毒,而這些感染者中有約20%的人至今還在遭受「長新冠」困擾,其中有近100萬人因為部分癥狀而丟了工作,甚至連保險都丟了。
此外,根據美國疾控中心10月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約2400萬美國人目前患有「長新冠」,其中超過80%的人因各種癥狀而影響了正常生活。
到底什麼是「長新冠」?又會出現哪些癥狀呢?根據世衛組織的定義,「長新冠」指的是確診者康復後可能面臨的一些疾病,多發生在三個月之後,持續時間可達2個月以上。
國外對於長新冠的研究較多,出現最多的癥狀包括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疾病、腎衰竭、神經系統疾病、睡眠障礙、肌肉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比如失眠、抑鬱、記憶力減退、呼吸困難、脫髮、大腦萎縮等,癥狀有輕有重,時間長短不一。
其二,新冠病毒反覆感染不容忽視
在「躺平」的台當局心中,注射新冠疫苗的民眾體內有了抗體,感染者體內也有了抗體,就可以實現與新冠共存了。但別忘了,新冠病毒具有反覆感染的可能性,在疫情嚴重的美國,有的人甚至能感染五六次。
據環球網報道,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都經歷了反覆感染,且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的人仍然會面臨「長新冠」的困擾,對於一些感染者來說,如何避免再次感染成為一個重要問題。
此外,還有研究表明,每一次感染都會損害免疫系統。當出現二次感染或者反覆感染,所謂的「與新冠共存」也就沒有太大意義了,除非新冠病毒變異到不再具有後遺症或多次感染。
其三,新冠病毒致死率問題不容忽視
誠然,新冠病毒經過兩年多的變異,早已不似當初具有嚴重的致命性,傳染性增強但致死率下降,這也是不少人認為新冠病毒可以等同流感的原因。但新冠肺炎並不等同於流感,不管是重症率、致死率都要高於流感。
台大公共衛生學系特聘教授詹長權預計,新冠肺炎將成為今年台灣「第五大死因」,而台當局所謂的防疫措施根本無法實現「與新冠共存」。正如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所說,「抗擊疫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面對眾多的確診者和死亡民眾,台當局不僅不反思,卻將重心放在選舉上,讓台灣民眾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即便以後人類真的能做到「與新冠病毒共存」,也絕非是放開防疫政策,讓每個民眾都得一遍新冠那麼簡單,勢必是找到了一種平衡。逃避不是解決方法,選擇「躺平」也將付出較為嚴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