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還安全嗎?醫生提醒:若不想進醫院的話,這4種就不要再吃了

2025年05月16日15:23:03 科學 1795

聲明:本文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為原創內容,文末已標註文獻等相關信源,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識,如有不適請線下就醫。

牛蛙這玩意兒啊,過去被人當成是下酒菜里的頂流,麻辣燙里的主角,夜市小攤最閃亮的明星。

可現在不少人開始犯嘀咕了:這玩意還能吃嗎?這問題,其實背後遠比想像中複雜多了,不光是「吃」這麼簡單。

就像家裡那台老電視,壞的不是屏幕,是電路板早就銹穿了。

牛蛙還安全嗎?醫生提醒:若不想進醫院的話,這4種就不要再吃了 - 天天要聞

牛蛙的事兒,看起來是「肉有沒有問題」,但實質上,和肝臟、內分泌、環境激素,甚至大腦神經系統都扯上了。

先說個大實話——現在有些牛蛙,真不能隨便吃。

有醫生就提醒了,說有幾種牛蛙啊,吃了之後,不是拉肚子那麼簡單,是能把人直接送進醫院的。

大家可能以為這是因為肉里殘留了抗生素、重金屬這些「老問題」。

但這裡有個冷門的說法,很多人壓根沒想到:牛蛙吃多了,可能會擾亂甲狀腺激素的分泌,進而影響整個人的代謝節奏。

牛蛙還安全嗎?醫生提醒:若不想進醫院的話,這4種就不要再吃了 - 天天要聞

怎麼講?人體的甲狀腺激素調節著新陳代謝速度,就像車子里的油門。《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中的研究提及,某些生物體內存在殘留激素。

尤其是甲狀腺干擾物(Thyroid Disrupting Chemicals,簡稱TDCs),一旦攝入過量,會讓人體的T3和T4水平忽上忽下。

牛蛙在人工飼養過程中,為了讓它長得快,會喂一些添加了促生長激素或含有微量類固醇的飼料。

這些東西不是說你煮一煮就全分解了的,真沒那麼樂觀。

尤其是市面上一些來源不明的牛蛙,根本不知道是吃了什麼長大的。

牛蛙還安全嗎?醫生提醒:若不想進醫院的話,這4種就不要再吃了 - 天天要聞

有個數字可以參考一下。廣東一項環境監測數據顯示,某些牛蛙養殖場排出的水體中,檢測出17β-雌二醇濃度超標達45%,還有激素類藥物氯倍他索、地塞米松等微量殘留。

雖然殘留量低到用「微克/升」來計算,但食物鏈的放大作用下,一隻牛蛙肚子里到底藏著多少,沒人能拍著胸口說清楚。

長期吃這些帶有激素殘留的肉,對身體影響就是緩慢但持續的,就像熬夜,不會馬上讓人猝死,但五年十年下來,一身病。

更糟的是,牛蛙的肉組織結構和普通家禽不一樣,它的結締組織含量偏高。

牛蛙還安全嗎?醫生提醒:若不想進醫院的話,這4種就不要再吃了 - 天天要聞

這些結構若處理失當,在高溫環境下便極易產生AGEs(晚期糖化終產物)。這類物質被多項研究證實跟慢性炎症、糖尿病、甚至老年痴呆有關。

德國漢堡大學在2019年的實驗里,給小鼠長期餵食含AGEs的高溫烹飪蛋白質後,小鼠的胰島β細胞出現不可逆的損傷,胰島素分泌效率降低了42%。

這個損傷是累積型的,你今天吃一點沒事,下周再來一盤,三個月後習慣成自然,到頭來是「為什麼我的血糖控制不住了?」

還有一點容易被大家忽略——牛蛙的免疫系統天生比較弱,它很容易感染寄生蟲和病毒。

牛蛙還安全嗎?醫生提醒:若不想進醫院的話,這4種就不要再吃了 - 天天要聞

在野外,它是寄生蟲的天堂,在養殖池裡更是交叉感染的溫床。

有一次江蘇省某地農業廳抽檢了當地市場的牛蛙樣本,發現大約有12%帶有「肺吸蟲囊蚴」,一種會穿過腸壁,進入肺部甚至腦部的寄生蟲。

你以為煮熟就安全?不好意思,這玩意兒對熱的耐受性比一般想像中強,100度水溫至少得持續沸煮12分鐘以上才徹底失活。

可現實中有幾個人吃牛蛙火鍋能煮那麼久?火一關,撈出來就入口了。

再說點讓人後脊樑發涼的東西:牛蛙體內的微生物耐葯基因庫問題。

牛蛙還安全嗎?醫生提醒:若不想進醫院的話,這4種就不要再吃了 - 天天要聞

這聽著有點陌生,但其實已經被很多流行病學家盯上了。牛蛙養殖過程中,大量使用抗生素已經不是什麼秘密,尤其是在水體密集的環境下,不加抗生素根本活不下來。

然而,問題的關鍵在於,抗生素殘留並非最為可怖,更為駭人的是,這些牛蛙身上所攜帶的耐葯菌會傳染給人類。

南昌大學曾對市售牛蛙表皮細菌做過檢測,發現超過35%的樣本中含有ESBLs型耐葯菌株,對常用的頭孢菌素、氨苄青黴素幾乎無效。

如果這些菌落轉移到人類腸道,哪怕只是短時間的定殖,都可能讓日後的感染治療變得極其困難。

牛蛙還安全嗎?醫生提醒:若不想進醫院的話,這4種就不要再吃了 - 天天要聞

再來提一個奇怪但重要的連鎖反應:長期攝入牛蛙可能與皮膚問題有關,尤其是中重度痤瘡反覆發作

這不是扯淡,是和「內分泌紊亂」掛鉤的。

痤瘡不只是油脂分泌多這麼簡單,它背後是雄激素水平波動、皮脂腺過度反應,還有腸道菌群紊亂三管齊下。

牛蛙肉里的潛在激素殘留和抗生素,會擾亂腸道菌群平衡。

有醫生觀察,某些年輕患者在高頻次攝入夜市牛蛙類食物後,皮膚狀況明顯惡化,臉上冒痘時間周期延長,紅腫加劇,用藥難治。

牛蛙還安全嗎?醫生提醒:若不想進醫院的話,這4種就不要再吃了 - 天天要聞

這不是個案,北京協和醫學院曾針對飲食與痤瘡關係做過橫向研究,結果顯示高蛋白動物源飲食,尤其是非正規飼養來源的,和中度痤瘡爆發有關聯性達到71%。

而再扯得遠一點,牛蛙的食物結構還會影響人腦里一個神經遞質的釋放,那就是谷氨酸

這是個很細的點,不容易被關注,但挺嚇人的。

谷氨酸在大腦中起著「點火器」的作用,過多會導致神經元興奮性增強,進而增加焦慮、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

牛蛙還安全嗎?醫生提醒:若不想進醫院的話,這4種就不要再吃了 - 天天要聞

牛蛙肉中富含谷氨酸本身沒錯,但關鍵是它跟調味料中的味精、醬油一起炒,高濃度複合谷氨酸進入體內,會讓部分對這類物質敏感的人產生慢性焦慮的生理基礎。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神經科學系在2021年的研究中指出,谷氨酸代謝紊亂在青少年慢性焦慮症人群中出現率超過56%。

講到這裡,也許有人會問,那是不是只要來源正規、少吃就行了?

其實不止是「吃得多不多」的問題,還有一個很多人沒想過的點:這幾種牛蛙,吃法本身就錯了

牛蛙還安全嗎?醫生提醒:若不想進醫院的話,這4種就不要再吃了 - 天天要聞

特別是用牛蛙煲湯、牛蛙粥、油炸牛蛙這種,簡直是激素萃取儀。

水煮和油炸這兩種方法,一個是促激素溶解進湯里,一個是讓AGEs最大化釋放。

很多人還覺得喝湯更滋補,其實是把所有激素殘留和可溶性重金屬全喝進去了,尤其是對小孩和孕婦來說,影響是乘以好幾倍的放大。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1]邱藝燕,歐秀華,陳嘉祥.2011—2018年廈門市集美區霍亂監測結果分析[J].熱帶病與寄生蟲學,2021,19(02):95-97.

牛蛙還安全嗎?醫生提醒:若不想進醫院的話,這4種就不要再吃了 - 天天要聞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極危」物種低斑蜻,現身白洋淀 - 天天要聞

「極危」物種低斑蜻,現身白洋淀

最近,雄安新區生態環境監控中心在白洋淀觀測到低斑蜻的成蟲種群活動,經上海海洋大學專家鑒定,確定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里極度瀕危物種——低斑蜻。有關專家稱:這一發現標誌著白洋淀經過系統性生態治理,已成功重建符合清潔指示種生存的
瓜地馬拉城奧羅拉動物園的動物 - 天天要聞

瓜地馬拉城奧羅拉動物園的動物

(外代二線)瓜地馬拉城奧羅拉動物園的動物這是5月15日在瓜地馬拉首都瓜地馬拉城的奧羅拉動物園拍攝的大食蟻獸。新華社/法新這是5月15日在瓜地馬拉首都瓜地馬拉城的奧羅拉動物園拍攝的海島狐蝠。新華社/法新這是5月15日在瓜地馬拉首都瓜地馬拉城的奧羅拉動物園拍攝的棉冠狨。新華社/法新這是5月15日在瓜地馬拉首都瓜地馬拉...
在鳥兒的世界裡,春天似乎更長一些 - 天天要聞

在鳥兒的世界裡,春天似乎更長一些

北京的春天很短。這或許是在北京生活的人的共識。北京所在的地理位置相對靠北,立春時節,天氣還異常寒冷,可以說絲毫感覺不到春天的氣息。判定入春,在氣溫上倒是有一個科學的標準。依據《氣候季節劃分》,北京的入春時間通常在每年3月中下旬。此時,北京城內已是春暖花開,公園裡的山桃、櫻花、玉蘭等爭相開放,其他的植...
集成創新與原始創新 - 天天要聞

集成創新與原始創新

重讀報告文學《赫赫而無名的人生》,心中的一個困惑得到解答。老一輩科學家靠什麼方法,用不到一代人的時間就實現了「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誓言?文中記載,黃旭華有一個觀點近乎口頭禪:「在現代,尖端通常不過是常規的組合……綜合就是創造。
天文學家警告:地球或遭「鳥翼」狀太陽噴發衝擊 - 天天要聞

天文學家警告:地球或遭「鳥翼」狀太陽噴發衝擊

周二,天文學家觀測到太陽北半球出現巨大的「鳥翅膀」狀噴發,過熱等離子體波洶湧翻騰。 這股太陽物質細絲長度超過100萬公里,是地球到月球距離的兩倍還多。如今,科學家預測,此次細絲噴發的一部分....
潮聲丨從化石到生命的「逆向」探索 1萬年前滅絕的恐狼「復活」 - 天天要聞

潮聲丨從化石到生命的「逆向」探索 1萬年前滅絕的恐狼「復活」

潮新聞客戶端 執筆 謝丹穎 張苗恐狼是啥?如果你看過前些年大熱的美劇《權力的遊戲》,應該對冰原狼有印象吧?冰原狼的原型,正是恐狼,已在地球上消失萬年之久。如今,它們「復活」了?恐狼曾在熱門美劇《權力的遊戲》中以斯塔克家族的伴侶而聞名,但它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