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醫院病房燈光柔和卻不失緊張。陳阿姨坐在病床邊,手裡緊緊攥著家人的手,面色凝重。幾天前,她因突然視力模糊、胸悶被緊急送入醫院。醫生告訴她,糖尿病已經嚴重波動,心腦血管面臨巨大風險,這一切源於她多年忽視的「血糖過山車」。
這並非個案,隨著糖尿病患者的增多,有些血糖波動狀態被患者和家屬忽略,甚至誤以為「只要吃藥就穩」,事實上,部分異常血糖狀態不僅難控,更會埋下急性併發症隱患,危及性命。
一、陳阿姨的故事:血糖「過山車」的隱患
陳阿姨55歲,患糖尿病已五年。初期她嚴格遵醫囑服藥、飲食控制,血糖狀況穩定,家人也放心。半年多來,她偶爾出現頭暈、視物模糊,有時手抖心慌,卻覺得「小病小痛」不大麻煩,沒重視治療。血糖測量數值忽高忽低,像過山車一樣上下波動。
一次體檢發現,陳阿姨血糖波動幅度極大,超過了醫生允許的4.4mmol/L。醫生警告,如果不控制波動,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將大幅增加,並可能加速胰島β細胞功能衰退。
從恐慌到接受治療調整,陳阿姨經歷了心理掙扎,也明白這場與糖尿病的抗爭不光是吃藥,還有生活方式的細節調控。她的故事提醒我們:血糖的穩定,比單純的高血糖更值得警惕。
二、醫生提醒的6種危險血糖情況
1. 血糖「過山車」——劇烈波動危害極大
正常血糖應維持在餐前3.9-6.1mmol/L,餐後<7.8mmol/L,且24小時內波動不宜超過4.4mmol/L。當血糖像**「過山車」**,波動過大時,血管內皮受反覆衝擊,宛如反覆彎折的鐵絲漸漸斷裂。
- 風險: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心腦血管事件風險增3倍以上。
- 癥狀:頭暈、視力模糊、手抖、心慌反覆出現。
- 預防:
- 實施「三餐+三加餐」飲食,避免長時間空腹。
- 運動前後監測血糖,避免空腹劇烈運動。
- 選擇作用平穩降糖葯,例如DPP-4抑製劑。
2. 隱匿的殺手:夜間低血糖
凌晨2-4點是低血糖的高發時段,睡眠深,交感神經反應減弱。約30%的糖尿病人經歷過無癥狀低血糖,血糖<3.9mmol/L時,腦部能量不足,喚醒機制受限,可能導致猝死。
- 危險信號:晨起頭痛、噩夢、盜汗,空腹血糖反而升高(蘇木傑現象)。
- 預防:
- 睡前血糖<6mmol/L需加餐。
- 使用動態血糖監測系統。
- 調整服藥時間,如二甲雙胍改為早餐服用。
3. 甜蜜的陷阱:合併高血脂
糖化血紅蛋白>7%,低密度脂蛋白>2.6mmol/L時,血液增粘稠,宛如「糖粥」在血管中流動,促進血管斑塊生成。
- 風險:心肌梗死風險提高2.8倍。
- 癥狀:眼瞼黃色瘤、早發性角膜環、反覆胰腺炎。
- 預防:
- 遵循「三低一高」飲食(低糖、低脂、低鹽、高纖維)。
- 聯合使用他汀類降脂葯。
- 每周堅持5次、每次30分鐘有氧運動。
4. 致命酸中毒:酮症酸中毒
血糖持續>13.9mmol/L且血酮>3.0mmol/L時,脂肪大量分解,酮體堆積使血液酸化(pH<7.2),引起電解質紊亂。
- 癥狀:呼氣有爛蘋果味、深大呼吸、腹痛噁心嘔吐。
- 急救:
- 立即補充淡鹽水。
- 肌肉注射胰島素。
- 及時送醫補液治療。
5. 沉默的腎損傷:糖尿病腎病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30mg/g提示腎濾過屏障受損。持續高血糖使腎小球處於超負荷工作狀態,濾過膜如「細網篩」被破壞。
- 癥狀:夜尿增多、泡沫尿、眼瞼浮腫。
- 預防:
- 嚴格控制血壓<130/80mmHg。
- 優先使用SGLT-2抑製劑有腎保護效果。
- 限制蛋白質攝入,減輕腎臟壓力。
6. 要命的糖尿病足
足部破潰難愈表明神經及血管受累嚴重,失去保護痛覺,小傷口易壞死壞疽。
- 癥狀:足部涼、顏色暗、感覺減退。
- 預防:
- 每日檢查足部。
- 穿透氣性好的五指襪。
- 使用專業足部護理產品。
三、突髮狀況自救小貼士
- 低血糖發作時:
立即口服15g葡萄糖。
15分鐘後複測血糖。
意識不清,緊急注射胰高血糖素。
- 酮症酸中毒癥狀出現:
取尿液檢測酮體。
記錄24小時尿量。
準備糖尿病急救卡,快速就醫。
- 心腦血管意外時: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置側卧位呼吸順暢。
立即撥打120。
四、醫生的叮囑:血糖管理是一場持久戰
糖尿病不等於絕症,但錯誤的管理會帶來災難。整理並堅持「血糖日記」,細緻記錄各時段血糖和異常事件,是監控血糖波動的好幫手。
當出現上述任何危險信號時,請務必在2小時內就醫。
患者和家庭需明白,血糖控制不是「短跑」,而是」終身的藝術「。每一小步生活的調整,都將守護你和家人的健康。
經過科學調整治療方案和生活習慣,陳阿姨終於走出了血糖波動的陰影。她學會定時用餐,按時測血糖,配合醫生藥物調整,身體狀況穩步改善。
她說:「過去總以為糖尿病就是高血糖,沒想到變化這麼多。現在,我更在乎每一天的血糖數字,更珍惜健康。」
參考資料
- Huang Y, et al. "Glycemic Variabil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023.
- ADA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4.
- 中國糖尿病協會臨床指南,2023年版。
- 王華, 張陽等,《糖尿病腎病臨床診療規範》, 中華醫學雜誌, 2022。
你或你身邊的親友,有哪些血糖異常的經歷呢?覺得哪種血糖狀態最難控制?歡迎留言分享,一起守護健康,共建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