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高溫炙烤下,醫院裡中暑的患者也逐漸多了起來。很多人只是聽說過中暑,卻並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中暑,也不知道中暑的嚴重性。
到底中暑是什麼感覺?
中暑了該怎麼辦?
一起來看看
什麼是中暑?
中暑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可分為先兆中暑、輕度中暑和重度中暑,不同階段的患者癥狀不同,輕者常伴頭暈、噁心、抽筋,隨著加重可出現心悸、頭痛、嘔吐,重者肌肉持續痙攣、腹痛、血壓下降、一過性昏厥、判斷力下降、譫妄、嗜睡甚至昏迷、臟器衰竭,因此處理方式也各不相同。
01
先兆中暑
先兆中暑的主要表現是:大量出汗、口渴、乏力、頭暈,或者出現肌肉痙攣如小腿抽筋,體溫一般正常或輕度升高(低於38攝氏度),可能伴有噁心、注意力不集中。此時,身邊人要立即將患者轉移到陰涼通風處,補充含電解質的飲料,如運動飲料、淡鹽水等,同時鬆開衣物,用濕毛巾降溫,避免繼續劇烈運動。
02
輕度中暑
輕度中暑者會出現:體溫升高(38~40攝氏度)、面色蒼白、皮膚濕冷、脈搏快而弱、頭痛、噁心、嘔吐等癥狀,甚至可能出現一過性暈厥。出現這種情況時,身邊人要幫患者迅速降溫,比如將其轉移至陰涼處,脫去多餘衣物,用冷水擦拭或敷冰袋於頸部、腋窩等處,及時補充水分,補水時注意少量多次,避免一次性大量飲水。如果上述癥狀未見明顯緩解或加重,患者可能發展為重度中暑,需緊急就醫。
03
重度中暑
重度中暑是中暑比較嚴重的階段,包括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三種類型。
熱痙攣,多見於青壯年健康人群,表現為在高溫環境下進行訓練時,訓練過程中或訓練後出現短暫、間歇發作的肢體或腹壁肌肉抽動,導致肢體活動受限、腹痛,一般持續時間為數分鐘。患者常沒有明顯的體溫升高,可能與大量出汗的情況下只補充水分、不補充鹽分,體內大量缺鈉有關。
熱衰竭,多見於老年人、兒童和慢性疾病患者,常表現為多汗、疲勞、乏力、眩暈、頭痛、判斷力下降、噁心和嘔吐、肌痙攣、心率明顯增快、直立性血壓或一過性昏厥等。此時,患者體溫升高,無明顯神經系統損傷表現。如不能及時診治,患者可發展為熱射病。
熱射病,是最嚴重的中暑類型,其主要特徵是核心體溫升高(>40℃)及中樞神經系統異常。主要類型為經典型熱射病和勞力型熱射病,常見病因涉及產熱增加、獲取熱量多、散熱障礙等因素。發病人群主要為暴露在高溫環境中和進行強體力勞動的人群,且熱射病的病死率相當高。熱射病的主要癥狀表現為高熱、意識障礙(如譫妄、驚厥、昏迷)、多器官系統損傷等。勞力型熱射病主要發生在健康年輕人中,常因重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引發,可性命攸關。而非勞力型熱射病主要發生在年老體弱和慢性病患者中,因被動暴露於熱環境中引發。
中暑了該怎麼辦?
收好這份預防中暑指南!
資料 | 《大眾健康》雜誌 健康中國
編輯 | 陳露
*轉載請註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