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為原創內容,文末已標註文獻等相關信源,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識,如有不適請線下就醫。
【福利禮包贈送中】即日起,每天將在收藏、點贊並評論留言的讀者中抽出幸運中獎者,免費贈送健康大禮包(實物)一份,歡迎大家參與活動!
不少人把「男性更年期」當作段子,會心一笑,然後拍拍胸脯說「那離我還遠呢」。
然而,真正當雄激素——也叫睾酮——從巔峰直線滑落80%,那玩笑笑不出聲。
誤區一:男性更年期只是疲勞、不想動那點事?
很多人覺得男性更年期就是「每天起晚點兒,懶散沒精神」,彷彿只缺個周末就能解決。
這聽起來像是打翻了咖啡的心情,一點也不科學。
但事實恰恰相反,睾酮下降不僅影響精力,還關聯肌肉量急速流失、骨密度下降、甚至大腦認知功能「掉線」——這些不是簡單的「疲勞」。
一項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的研究顯示,50至65歲男性中,超過30%的人睾酮含量低於正常標準,且伴隨肌肉量每年平均減少1%~2%——這幾乎每10年消失10%肌肉。
這還不包括骨密度下降導致骨折風險上升的隱患。
換句話說,別以為「懶散」能自行消失,那是鏈式反應,很快讓人從「懶」變「病」。
不少人以為吃點營養劑、補補就行,但當雄激素少80%,那補劑根本救不了根本問題。
這個誤區被認為「沒事兒、喝杯紅牛就行」,實際上是在飲鴆止渴。
那些真正經過測量的案例顯示,單靠外用營養、泡腳、按摩,雄激素水平恢復不到10%。
所以上班族沒精力、體力下降、夜裡總醒。到了鍛煉,卻發現多組動作做不起來,心裡還以為是年齡惹的禍,其實是激素在「搞鬼」。
誤區二:補睾丸素就是靈丹妙藥?
再來常見誤區二:一聽說雄激素下降,很多人就衝到營養品櫃檯,買「睾丸素」口服片或貼片,認為就是萬能解藥。可現實是,激素補過頭,也會害人。
國外一項大型研究中收錄了2,000多位50歲以上男性,接受睾酮替代治療,持續1年以上。
結果顯示,雖然部分精力、肌肉量有改善,但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上升20%以上,且前列腺癌風險也略升。
也就是說,盲目補激素可能換來「治標不治本」,還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健康問題。
想補?先記住三件事。首先,補是短期助力,不是永久解決。
長期低水平下突然猛補,身體受不了,代謝紊亂。
第二,補之前一定要做血檢,確認LH、FSH等指標;第三,補劑、貼片不能隨便用,最好在專業內分泌或泌尿科醫生指導下進行。
否則輕則早泄、皮膚油脂增多、心悸,重則引發血栓、前列腺疾病。
誤區三:鍛煉、飲食都正常,雄激素自然會回升?
又有不少人認為,「自己跑跑步、吃得健康,憑啥雄激素還一直低?」就這思路,就是第三個誤區:忽略了睡眠、壓力、環境的「非典型」影響。
科學證明,成年男性睡眠質量下降,短暫睡眠(<6小時/夜)會導致每天睾酮下降15%~25%。
長期如此,雄激素恢復到正常水平幾乎不可能。再看壓力。
壓力大時,皮質醇飆升,抑制睾酮生成。
環境污染也不能忽視。鄰苯二甲酸酯、塑化劑等化學污染物在實驗中顯示,會干擾男體內內分泌系統,導致睾酮下降10%~15%。
這項數據來自美國環境保護署多年研究,驗證對象涵蓋男性工人和普通成年人。
結果顯示,長期接觸塑化劑的成年人群,雄激素水平比對照組低約12%。
總體來說,單靠「有氧+蛋白」就想解決雄激素驟降,那是忽視了睡眠、心理狀態、環境化學暴露這些軟因素。
它們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卻能把激素水平徹底掐死。
誤區四:更年期只關乎性功能?
男性更年期隻影響性慾、勃起、精子質量,其他「事兒」關係不大。
殊不知,雄激素下降帶來的潛在後果遠超過性功能。
首先,情緒。當睾酮下降,易激惹、易焦慮甚至抑鬱。研究表明,每下降100 ng/dL的睾酮,抑鬱風險增加3%。
其次,心血管。一項納入1.2萬男性的前瞻隊列研究發現,低睾酮的人中高血壓比率高出18%,心臟病發病率高14%。
毒理影響加疊加代謝紊亂,長期下來可能埋下隱患。
第三,認知能力。大量數據說明,睾酮與記憶、注意力、執行功能有關。
一次對600名60歲以上男性進行的神經心理學測試發現:低睾酮者邏輯推理能力下降約12%,記憶力下降10%,反應速度慢5%。
這不是忽悠,是實實在在的數據,意味著普通人覺得自己「記憶力差」,可能就是雄激素的問題。
有人說,「那不是更年期能解決的事兒嗎?」可問題是,很多人沒把這些關聯性放在一起,覺得「性沒勁」與「記憶衰退」是兩回事,其實它們源頭可能一致。
雄激素驟降與「社會聯繫驟降」有關?
在國內外的研究中,雄激素下降常被歸因於年齡、生活習慣、健康問題,但鮮有人關註:社會關係突然斷裂,也會導致體內睾酮急降。
一項由《荷蘭社會心理學雜誌》刊載的隊列研究顯示,受訪者失業、離婚或移民等導致社交隔離的因素,會導致睾酮下降5%~8%--僅僅是社交群體的變化。
這雖然幅度不及年齡帶來的80%,但路徑值得深思:人,是群體動物,社交孤島時,身體也感應「自己不夠強」,激素水平就相應降低。
怎麼應對更年期,才不掉隊?
深入說了誤區,也不能留在問題堆里。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吃補劑」或「鍛煉」,而是多維綜合干預——醫學、心理與社會。
醫學方面,需正規血檢+醫生指導下的個性化療法;營養方面,諮詢營養師、精準補充關鍵脂肪酸、維生素D、鋅和鎂;
運動方面,結合抗阻訓練+高強度間歇訓練,搭配合理有氧;
環境優化方面,減少塑化劑、用玻璃水杯、不接觸過多塑料容器;關鍵還要保證7~8小時高質量睡眠,睡眠質量才是激素修復最關鍵的窗口;
心理+社會層面,需要重建或維持社交關係,定期交流,不要讓自己陷進閉環;
壓力管理也很關鍵,比如練習冥想、嚴格「下班後不再想工作」。
總結而言,雄激素暴跌80%遠不止是「性」的問題,背後牽扯肌肉、骨骼、心腦、情緒、社交多方面系統。它要的是整體戰略,而不是單打獨鬥。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1]鄒和德,陳文康,趙家有.男性雄激素影響血管內皮細胞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醫學雜誌,2024,34(07):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