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癩蛤蟆」可不能吃!
近日,
珠海一男子因在家中食用蟾蜍中毒,
雖經醫院全力搶救仍遺憾離世。
蟾蜍體內含劇毒物質
中毒嚴重者有死亡風險
據了解,
蟾蜍皮膚及腺體中含有多類有毒物質,
包括蟾蜍毒素、腎上腺素類似物等,
這些成分可直接影響
心臟、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
人因誤食、過量使用蟾蜍或其分泌物(如蟾酥)而引發毒性反應,中毒後可能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頭暈、心悸、心律不齊等癥狀,嚴重時甚至導致呼吸衰竭或心臟驟停。
直接接觸蟾蜍也可能導致皮膚出現紅腫、紅疹、瘙癢等癥狀,還有可能引起蕁麻疹、接觸性皮炎等過敏性皮膚病。如果毒液進入眼睛,還會引起視力下降、眼部紅腫瘙癢等癥狀,嚴重時可導致失明。
高溫、泡酒、只吃腿肉
都無法去毒
有醫學界人士表示,
民間流傳的「蟾蜍去毒偏方」
均缺乏科學依據,
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未獲任何專業認證。
蟾蜍毒素性質穩定,普通廚房加工手段無法破壞其毒性,用120℃的水將蟾蜍煮沸加熱,4小時後仍能檢出毒性成分。
至於將之泡酒可消除毒性並無科學根據,酒精反而會加速毒素溶解,近年已有多起飲用蟾蜍酒致死案例。
僅食用腿部肌肉也無法避免危險,因為毒素可通過蟾蜍的淋巴循環滲透至全身組織。
珠海疾控提醒
- 切勿聽信民間偏方,擅自食用蟾蜍及其製品。
- 蟾蜍毒素毒性強,目前尚無特效解毒藥。
- 如不慎誤食蟾蜍,應立即催吐並儘快就醫。
珠海發布預警:
市民不要捕撈、採摘、
買賣、食用
近日,珠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預警,提醒廣大市民預防有毒有害動植物中毒。
近期,珠海市氣溫、濕度普遍回升,野生動植物發育、生長旺盛,每年3-5月是野生毒蘑菇、野生河豚魚等有毒有害動植物中毒的高峰期,中毒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為預防有毒有害動植物中毒事件的發生,請廣大市民不捕撈、不採摘、不買賣、不食用野生毒蘑菇、野生河豚魚等,以及難以識別或來源不明的野生動植物。
來源:廣州日報、珠海疾控、珠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