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
很多人喜歡晚上吃點東西,尤其是加班、熬夜或者追劇的時候,總覺得嘴巴閑著難受,吃點夜宵能讓自己更放鬆。
有人覺得,吃宵夜只是填飽肚子,頂多長點肉,不至於影響健康吧?
但事實並沒有這麼簡單,長期堅持每天吃宵夜,身體可能會悄悄發生變化,不出半年,可能會被一些意想不到的疾病盯上。
最關鍵的是,這些病可能根本不會讓人覺得和宵夜有什麼關係,等到發現問題時,可能已經為時已晚。
有人可能會覺得,吃宵夜不就是多攝入點熱量嗎?最壞的結果也就是長胖,可是身體不是這麼簡單的運行模式。
人的身體是有生物鐘的,晚上是身體修復和排毒的關鍵時刻,腸胃在白天已經工作了一整天,本應該進入休息狀態,如果這時候又要消化食物,整個系統都會被打亂。
最明顯的影響就是腸道菌群的失衡,人的腸道里住著上萬億的細菌,其中既有有益菌,也有有害菌,而夜宵這種習慣會讓壞菌更容易佔上風。
研究發現,晚上11點之後進食的人,體內的有害菌比例比不吃宵夜的人高出30%以上,而這些有害菌會導致腸道炎症增加,甚至影響腸道屏障。
長時間下來,容易引發腸易激綜合征、慢性胃炎,甚至提高腸癌的風險。
如果僅僅是腸道菌群被破壞,還不算最嚴重的,真正讓人擔心的,是吃宵夜和血管硬化之間的關係。
很多人吃宵夜喜歡吃油炸、燒烤、火鍋這些高脂高鹽的食物,這些食物不僅會讓胃腸負擔加重,還會直接影響血脂水平。
日本的一項長期研究發現,晚上11點後進食的人,血脂異常的概率比不吃宵夜的人高出42%,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的水平明顯升高。
而長期血脂異常會讓血管內壁堆積脂肪斑塊,導致動脈硬化,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如果持續吃宵夜半年,動脈硬化的早期跡象就可能出現,比如早上起床後頭暈、四肢發麻、記憶力下降,這些都是血管彈性下降的表現。
如果這個時候再加上熬夜、缺乏運動等因素,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會飆升,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突發心梗或者中風。
除了血管的變化,吃宵夜還會悄悄影響人體的激素水平,特別是胰島素的分泌。
人的胰島素在晚上本來就處於較低水平,這樣能讓身體更好地進入修復狀態。
可如果晚上大量進食,特別是高碳水、高糖的食物,比如甜點、奶茶、炸雞等,就會讓胰島素被迫持續分泌。
而長期高胰島素水平,會讓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下降,也就是形成胰島素抵抗。
根據一項涵蓋3萬多人的大數據研究,長期吃宵夜的人,胰島素抵抗的發生率比普通人高出60%以上,而胰島素抵抗正是糖尿病的前兆。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以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但實際上,糖尿病的危害遠遠超出血糖範圍,它會影響全身的血管、神經、腎臟,甚至是視力。
有些人可能覺得,自己只是吃點宵夜,不至於得糖尿病吧?
但如果每天都吃,半年之後,體內的胰島素水平可能已經悄悄發生變化,等到血糖真正升高,可能已經邁入糖尿病的邊緣。
最讓人想不到的是,長期吃宵夜還會影響大腦的健康。
很多人吃完宵夜後,會覺得睏倦,但其實,這種睏倦只是短暫的血糖升高導致的假性疲勞,而不是身體真正得到休息。
長期在夜間進食,特別是吃高脂高糖的食物,會影響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的水平下降,會讓睡眠質量變差。
更重要的是,大腦有一種「垃圾清理」機制,主要是在深度睡眠時清除代謝廢物,比如β-澱粉樣蛋白,而這種蛋白的異常堆積,正是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的主要病理特徵。
研究發現,長期睡眠質量差的人,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風險比普通人高出1.5倍,而如果再加上長期吃宵夜,風險會進一步增加。
更可怕的是,這種變化往往是悄無聲息的,等到真正發現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時,可能已經對大腦造成了不可逆的損傷。
有些人可能會想,既然吃宵夜有這麼多危害,那如果選擇健康的宵夜,比如水果、燕麥、酸奶,是不是就不會有問題?
其實,就算吃的是健康食品,夜間進食本身依然會影響生物鐘,導致胰島素的紊亂、胃腸負擔增加,甚至影響睡眠質量。
特別是晚上吃水果,很多人覺得很健康,但如果吃的是高糖水果,比如葡萄、香蕉、荔枝,反而會讓血糖波動更大,影響夜間的代謝。
換句話說,關鍵不在於吃什麼,而是在於夜間進食這個習慣本身對身體的影響。
說到這裡,有些人可能會產生疑問,如果已經養成了吃宵夜的習慣,突然不吃,會不會對身體造成不適,甚至影響睡眠?
這個問題確實很關鍵,而且很多人都有相似的經歷,長期吃宵夜的人,突然戒掉後,可能會出現飢餓感、失眠,甚至胃部不適,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要解決這個問題,關鍵在於讓身體逐步適應,而不是一下子完全戒掉,否則反而可能引發更嚴重的代謝紊亂。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汪樂.基於膳食炎症指數的營養干預方案對老年住院患者營養狀況、衰弱和飲食行為的影響,河北醫藥,202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