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人公
郭琳琳
大連人說
「患者在那樣無助的情況下,我有責任盡最大努力提供支持,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聾啞人士因急性心梗到醫院做手術,卻因溝通不暢而感到緊張和無助。「呼吸平穩點,別大喘氣」「別緊張,千萬不要動」「別擔心,一會兒就好了」……護士寫下滿滿五頁紙與他「對話」,這76個字在手術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見證了這場溫暖的生命救援,架起了醫患之間的溝通橋樑。

手術室里的「無聲守護」
46歲的李先生是一名聾啞人,3月5日上午10點左右,他因急性心梗被送至金州區第一人民醫院救治。急需手術治療的李先生被急診平車推進導管室時,狀態令人揪心。他面色蒼白,雙手緊緊抓住床欄杆,眼中滿是不安。陌生的手術室環境,加之無法用語言與人交流,讓他感到無助和緊張。由於李先生本身的特殊情況,醫護人員與他的溝通成了難題。
見此情景,有著豐富護理經驗的介入室護士郭琳琳迅速找來紙和筆,準備通過文字與患者在紙上「對話」。回憶起那天的情景,郭琳琳依然印象深刻。「患者剛被推進手術室時,通過他急促的呼吸和驚恐的眼神,我能夠感受到他內心是很害怕的。」她說。見狀,郭琳琳貼心地在紙上寫下了第一句話,「別緊張,給你打麻藥,不要動。」患者看到她寫的字後認真而又堅定地點點頭。看到患者有所回應,郭琳琳立刻對著他豎起大拇指。「這時候,我看到患者緊鎖的眉頭舒緩了。」她說。
手術過程中,郭琳琳一直站在輻射最強的dsa機頭位置守護著患者。在他緊張或者疼痛不安時,她馬上握住患者的手。戴著口罩無法用笑容示意,她就用眼神鼓勵患者。患者因不清楚手術進展,發出「啊啊」聲。每當這時,郭琳琳就會用紙筆寫下安慰他的話語,告訴患者手術的最新進展情況,患者則眨眼回應她。
1個小時的手術順利結束了,郭琳琳已經汗流浹背。手術台上一直清醒卻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患者對著醫生和郭琳琳護士豎起了大拇指。


「為患者帶去溫暖與希望」
據了解,郭琳琳今年38歲,是大連本地人。從2009年進入金州區第一人民醫院工作,今年是她從事護理工作的第16個年頭。採訪過程中,郭琳琳表示,選擇局麻手術,在進行導管介入手術時,患者處於清醒狀態最為安全,因此如何讓一位聾啞病人在手術過程中保持配合,是手術成功的關鍵所在。「如果患者因術中的不適而突然亂動,導管在心臟血管中的操作可能會被打斷,甚至引發更嚴重的併發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她說。
16年的護理工作讓郭琳琳深知患者在困境中的需求,聾啞人士因為聽不到聲音又不會說話,對外界尤其敏感。當他們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時,內心的緊張和害怕不言而喻,更何況是要動手術。「患者雖然說不出來話,也聽不見聲音,但是醫護人員的關心關愛他卻是可以真切看到的。」郭琳琳說。
手術期間,郭琳琳一共遞出五頁紙,共計76個字。上面寫著「呼吸平穩點,別大喘氣」「別緊張,千萬不要動」「別擔心,一會兒就好了」等話語。提及這些安慰人心的話語,郭琳琳表示,每寫下一句話她都會輕輕拍一拍患者的肩膀,並用堅定的眼神給予鼓勵,這是她作為醫護人員的職責所在。「患者在那樣無助的情況下,我有責任盡最大努力提供支持,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她說。
半島晨報、39度視頻記者林川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