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孩子急促的喘息聲,家長們總是揪心不已。我國兒童哮喘的控制率不足40%。作為一名從業15年的兒科呼吸科醫生,我發現不少家長在精心照料孩子的過程中非常容易掉到「坑」里。
如果家裡有哮喘的孩子,就應該了解下面這些「誤操作」,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誤操作」 :不喘不治,喘了再用藥
「孩子不喘就停葯」是門診最常聽見的「誤操作」。有的家長把哮喘看作普通感冒,只在孩子發作時使用急救藥物。殊不知,哮喘的本質是氣道慢性炎症。當孩子接觸花粉、塵蟎等過敏原時,他的免疫系統會錯誤地攻擊自身氣道。此時,炎症細胞在氣道壁「聚眾鬧事」,釋放的炎性物質導致氣道腫脹、黏液分泌激增。若僅用支氣管擴張劑(如沙丁胺醇)暫時「滅火」,就像用滅火器壓制明火,深層次的炎症「火星」仍在悶燒中。
持續抗炎治療才能真正「滅火」。家長們要記住,既要「緊急滅火」,即緩解癥狀,又要「日常防火」,即持續抗炎治療。兒童哮喘的科學治療要做到 :長期使用吸入激素(如氟替卡松、布地奈德)控制炎症,如同撲滅隱形火源(慢性炎症);即使無癥狀也要堅持用藥,讓氣道從「易激惹」的狀態轉為穩定 ;每3個月複查肺功能,根據隨訪結果調整治療方案,切記不能隨意調整藥物的劑量和頻次。
「誤操作」 :霧化吸入,操作隨意
霧化吸入看似簡單,但臨床觀察顯示,90%的家庭存在操作失誤。常見錯誤包括孩子哭鬧時強行霧化、吸後不漱口、儲霧罐清潔不當等。
正確示範六步法 :
1.搖勻藥物:檢查藥物,沿氣霧劑縱軸方向用力搖勻。
2.組裝裝置:將氣霧劑噴嘴插入儲霧罐介面,確保密封。
3.正確姿勢:讓孩子坐直或站立,頭部略微後仰,保持氣道通暢,將面罩罩緊孩子的口鼻部,保持面罩鼻部位置與氣霧劑藥瓶均向上。
4.呼吸節奏:在孩子安靜狀態下,按下定量氣霧劑,噴出一劑藥物,讓孩子自然呼吸一分鐘。
5.清潔防護:讓孩子用清水洗臉並漱口,減少激素對皮膚的刺激,避免口腔真菌感染。霧化後,藥物可能會殘留在口腔內,尤其是使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進行霧化時,若不及時清潔口腔,殘留的藥物可能會刺激口腔黏膜。
6.器材養護:每周用溫水清洗儲物罐,自然晾乾。請勿擦拭內壁,以防靜電影響藥物吸附。

「誤操作」 :過度依賴止咳藥
很多家長在孩子咳嗽時會立即使用止咳藥,這可能適得其反。咳嗽是人體一種重要的防禦反射,可通過快速呼氣動作清除呼吸道內的異物,如誤入氣道的食物殘渣、灰塵、花粉,以及痰液等分泌物或有害刺激物,以維持呼吸道的通暢和健康。咳嗽本質上是呼吸道的「自我清潔」,一般需要結合病因和癥狀判斷是否需要止咳治療。盲目止咳就像堵塞排煙管道,可能會抑制排痰,加重氣道阻塞,不利於患兒康復。
那麼,孩子咳嗽時,應該如何科學治療呢?首先,可優先選用支氣管擴張劑(如沙丁胺醇)或祛痰葯。其次,1歲以上兒童可在睡前口服2.5毫升蜂蜜(注意:1歲以下禁用)。蜂蜜具有甘緩益脾、潤肺止咳的作用,尤其可用於緩解夜間咳嗽。再次,保持環境濕度在50%~60%,以稀釋痰液。最後,用拍背排痰法幫助患兒排痰,即用空心掌從下往上輕叩患兒背部。
「誤操作」 :只用藥,忽視環境管理
哮喘是一種慢性氣道炎症性疾病,治療需要藥物控制與環境管理並重。單純依賴藥物而忽視環境管理,可能導致患兒癥狀反覆發作、藥物劑量增加甚至治療失敗。哮喘的「雙軌治療」(藥物 + 環境)是國際哮喘指南的核心建議。臨床數據顯示,規範環境管理可使哮喘發作頻率降低67%。打造安全空間,可以從四個維度入手。
1.減少過敏原。使用防蟎床罩,每周用55攝氏度以上的熱水清洗床上用品。室內濕度適宜,減少地毯、毛絨玩具的使用。定期清潔浴室、廚房,避免黴菌。盡量不要養寵物,尤其是對寵物皮屑過敏的患兒家庭,至少要禁止寵物進入卧室。
2.避免煙霧和有害氣體。嚴格避免室內吸煙,包括二手煙和三手煙。避免使用香水、空氣清新劑、強清潔劑等揮發性產品。
3.通風與空氣質量。每日開窗通風。霧霾天氣,可使用空氣凈化器,並減少外出。
4.重視卧室等重點區域。卧室里不放置毛絨玩具,對床下、衣櫃頂部等死角定期除塵。
哮喘管理是一場持久戰,需要醫患雙方共同制定個性化方案。患兒每季度應進行肺功能檢測,每年評估生長發育指標。接受規範治療的孩子完全可以正常運動和學習,享受充滿活力的童年。

孩子到了青春期 哮喘會自愈嗎
部分兒童期哮喘患者到了青春期,癥狀可能有所緩解甚至消失。但數據顯示,58%的喘息兒童在青春期後仍存在反覆喘息癥狀,且20%~30%的青春期緩解者在成年後癥狀複發。青春期前頻繁喘息、肥胖、活動性鼻竇炎和過敏原陽性,是青春期後哮喘持續存在的重要因素。兒童期哮喘控制不佳者,成年後出現肺功能下降的風險也會增加,甚至可能發展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需要長期管理,即使癥狀暫時緩解,氣道高反應性和氣道炎症可能仍持續存在,遇到誘因如過敏原,仍可能複發。

來源:《大眾健康》雜誌
文: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呼吸科副主任醫師 謝軍
策劃:余運西
編輯:欒兆琳 楊真宇
校對:馬楊
審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訪問yuanben.io查詢【1Q3GXEDS】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