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光亞1914出生於湖南省湘潭市,後移居台灣。他是中國百大名醫之一,中醫溫病時方派的代表性人物,曾任台灣中醫研究所所長,中醫學院副院長。馬老醫學造詣非常深,而且具有非常豐富的臨床經驗,特別擅長治療肝病,對病毒性肝炎研究很深,見解獨到,屢起沉痾,救人無數。
馬光亞的外祖父彭文采是為晚清秀才,湘潭名人,也是湘中名醫。馬光亞從小跟隨外祖父讀書,熟讀四書、五經和唐詩宋詞,文學功底非常深厚;15歲時開始跟隨外祖父學醫,熟悉讀《傷寒論》《金匱要略》《醫宗金鑒》《溫病條辨》等中醫經典,醫學理論非常紮實。
長大一些之後,長年跟隨外祖父出診,臨床經驗日益豐富。經過近十年的學習,24歲時開始獨立為鄉人診病。由於辯證明確,處方有效,深得鄉人讚賞,名氣漸大。1947年,根據當時的要求,參加了全國中醫師考試,以優異成績取得資格證。
1948年東渡入台,1951年拜當時中醫界領袖覃勤先生為師,3年後出師,在台北市廈門街開業行醫。後來成為多個中醫研究所所長。
馬老從醫60多年,對中醫有非常深厚的研究,治好了無數疑難雜症,而且對肝病特別是病毒性肝炎的治療有非常獨特之處,救治了大量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傳統中醫學對肝病的記載比較多,散見於「脅痛」「黃疸」和「疫毒」等論述中。馬老經過深入的研究和臨床實踐,對肝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見解,他認為,肝炎的主要病因是風寒、濕熱,尤以濕熱最為多見。
馬老將肝炎為分風寒型、濕熱型、脾虛型、陰虛型和氣滯血瘀型等幾種類型,不同的類型在治療方法有所差異。馬老根據自己研究的成果和治療方法,在臨床上屢屢收到奇效。
比如,馬老接診過一位21歲的肝炎患者。該患者患肝炎一年多時間,一直用中藥進行治療,但換了幾位醫生,始終不見效果。後經人介紹找到馬老。經過仔細診斷,馬老認為是風寒由表入里,侵犯肝臟,是典型的少陽症。於是用荊防敗毒散合小柴胡湯。10服藥下去,患者前來複診,自述癥狀大幅度減輕,於是在原方基礎上,根據病情適當加減,再服藥20服,不適癥狀全部消失。到醫院抽血化驗,病已痊癒。
這樣的例子,在馬老的臨床生涯中,數不勝數。不僅在肝病的治療上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而且在養生上馬老也有一套自己獨特的方法。馬老年逾90時,依然頭腦清晰、耳聰目明、牙齒堅固。他的養生之道其實也比較簡單,概括起來就是「立德養心、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按摩導引、不妄服補藥「。馬老認為,養生除了養心之外,還要注意養形。他曾將自己的養生經驗,整理成《簡易健身功》一書。是非常好的養生參考書籍。
馬老特彆強調的一個問題就是養生不能妄服補藥。在現實生活中,很多老年人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服用補藥,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絕大部分不了解自己的體質,更不知道辨證和藥性,如果盲目進補,反而傷身。
馬老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代表作《中醫診斷學》《中醫外診法》、《台北臨床三十年》《臨床辨證與經驗實錄》《溫熱病新解》《中風與昏厥之辨證與治驗》和《中醫如何診治肝病》等。
註: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