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少人老愛抱怨自己精神壓力大,常把「我又抑鬱了」掛在嘴邊。你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嗎?你能識別你的情緒嗎?江蘇省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主任醫師李勇提醒:每個人都應該正確識別自己的情緒,如有困擾,及時就醫。
「疫情焦慮」了咋辦
李勇說,這兩年,常遇到因為「疫情焦慮」前來就診的患者。不少確診患者出現麻木、否認、憤怒、恐懼、焦慮、抑鬱、失望、抱怨、失眠或攻擊等表現,這往往是因為他們對疾病的恐懼,或對治療的過度樂觀和期望值過高等。也有部分居家隔離人員有被他人疏遠躲避的壓力,感到委屈、羞恥等。
「危機干預和創傷後的干預尤為重要,當出現過度的情緒體驗和表現,或出現離奇怪異的言談、想法和行為,影響正常工作生活時,就要注意可能出現異常心理了。」李勇表示,在生物醫學層面,必要時要使用藥物治療;在心理層面,要進行心理行為管理;在社會層面,要預防患者產生應激反應。綜合治療需要團隊合作,個人精力是有限的,只有發揮團隊的功能,才能真正幫助患者。
學習焦慮怎麼來的
據報道,目前35%的青少年有心理困擾表現,其中常見的心理問題是學習焦慮。所謂學習焦慮,就是學生感到來自現實的或預想的學習情境對自尊心構成威脅,而產生某種擔憂的心理反應傾向。
李勇曾接診過一個小患者,父母帶來就診時孩子臉上「愁雲密布」。原來,這個孩子小學成績十分優異,但他考入重點中學後,在摸底考試中的成績不甚理想。孩子感覺非常痛苦,雖想迎頭趕上卻屢屢受挫,不久就陷入自卑、懷疑的情緒中,並開始睡懶覺、破壞公物、頂撞老師,最後不得不主動休學。
李勇說,這種焦慮一方面可能是當事人自尊心過強,在期望與現實有落差後心理壓力大導致的;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家庭因素影響或人格培育不良導致的。這個時候,需要正確對待自己的成績和名次,找准位置,調整心態;也可以適當降低目標,讓目標變得更加快樂,誘發學習動機;或激發超我,要為自己的將來負責。如果以上方法都用過還是不奏效,則需要到正規的醫療機構檢查和治療。
「悲秋」是得了抑鬱症嗎
蕭瑟秋風,帶來的不僅僅是遍地的金黃燦爛,也帶來了許多人的「心境低落」。李勇說,秋季前來就診的患者明顯增多,許多人一坐下來就直接表示自己得了抑鬱症。
「秋冬季確實是抑鬱類障礙的高發季節,有理論認為季節性抑鬱的發生可能與光照時間縮短,秋季肅殺的環境誘發作用等有關。」李勇說,有抑鬱癥狀不等同於患抑鬱症。
「抑鬱癥狀只有嚴重到達到抑鬱症診斷標準才要考慮患有抑鬱症,我國的診斷名稱『抑鬱發作』即通俗所說的『抑鬱症』。」李勇解釋說,抑鬱發作以心境低落為主,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甚至發生木僵,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某些病例的焦慮與運動性激越很顯著。
在現實生活中,怎樣能夠區分是「抑鬱癥狀」還是「抑鬱症」?李勇表示,抑鬱情緒持續2周以上,並至少有下列癥狀中的4項癥狀,才考慮有抑鬱症的可能性:興趣喪失、無愉快感;精力減退或疲乏感;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越;自我評價過低、自責,有內疚感;聯想困難或自覺思考能力下降;反覆出現想死的念頭或有自殺、自傷行為;睡眠障礙,如失眠、早醒或睡眠過多;食慾降低或體重明顯減輕;性慾減退等。
李勇表示,以上這些癥狀僅僅用來作為參考,抑鬱症的診斷和判定比較複雜,需要患者及時到醫院就診。

文:通訊員 雷宇 周寧人 健康報特約記者 沈大雷
校對:馬楊
編輯:吳風港(實習) 張昊華
審核:徐秉楠 閆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