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部紀錄片叫《尋找盧克(Finding Luke)》,記錄了一個叫盧克的優秀生在忽然自殺之後,家人及朋友的探尋和追問。
是啊,許多人人都會問:一個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孩子,家人對他也很開明,為什麼會忽然就尋了短見呢?
影片揭示,盧克對於生命存在的目的和意義有著極度的好奇,在現實沒有給他足夠滿意的答案之後,他期望按照自己的想法繼續探尋下去。對於他,自殺或許不是一個終結,而是一個開始,在另一個世界繼續探尋的開始。這種情況或許同樣適合於中國社會中屈原和海子自殺現象的解釋。
02
熟悉存在主義哲學和心理治療的人都知道,無論是影片中的盧克,還是中國社會中的屈原和海子,他們都被「存在性」問題困住了。
我在著作《走出絕望:心理醫生教擺脫抑鬱的折磨》這本書中寫道:「抑鬱症是典型的『存在性』痛苦,患者常抱怨活著沒有意義,而渴求死亡。對有自殺念頭的抑鬱症患者來說,他的內心是極其孤獨的——不能跟陌生人講,不想讓朋友擔心,更不願意嚇壞家人……因此,他只能一個人苦苦思索這個可怕的問題。」正如英國學者波頓在《憂鬱症的解剖學》一書中所說:「如果人間有地獄的話,那麼在憂鬱症患者的心中就可以找到」。而自殺往往是患者所做的最後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是自由意志的一種體現,也是建立在自尊基礎之上的行為。
03
影片中的盧克從小就是一個敏感、愛想問題的孩子,促使他抑鬱的既不是家庭暴力,也不是情感創傷,而是他對於「人」的存在的根本問題沒有得到讓他滿意的回答,這些問題就是: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我的人生意義是什麼?
類似盧克這樣的孩子在我們心理衛生科比較常見。如果家長對他們的問題呲之以鼻,認為他們「想多了」而嘲笑他們、不予重視,那麼以後很有可能釀成悲劇。
這部影片也提醒我們的父母們,對於孩子的精神狀態要及早的識別而不是忽略、認可而不是否認、尋求治療而不是無動於衷甚至指責孩子。
04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的經驗告訴我們,抑鬱症背後存在著四個核心主題——死亡、自由、孤獨、無意義。德國精神科醫生曼弗雷德·呂茨曾經提出:「在這個世界上,其實沒有精神分裂症,沒有抑鬱症,沒有成癮症——有的只是承受著各種不同痛苦現象的人」。這句話可謂是對包括抑鬱症在內的所有精神心理疾病最簡單的「存在性」歸因。
人類學和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學的大量研究表明:(1)死亡是人生無可避免的終極,也是追問的動力;(2)獲得在個人成長、意義探尋方面的引導,也具有普遍適用的潛力;(3)人需要「去做什麼的自由」,但人在被毫無選擇地帶進這個世界之後,各種混亂、失序的狀況像一大盒雜亂無章的積木把其困住了,「人」的肩上扛著大量不能推卸的責任,難以自如地「活在當下」,這就註定了「人」身上不可避免的存在著「限制」和「孤獨」。
05
電影《時時刻刻》中的主人公維吉妮婭·伍爾夫的人生可謂是這種「存在性」困境所導致抑鬱症的典型例子。
維吉妮婭·伍爾夫患有抑鬱症,住在弗吉尼亞的鄉間療養,她的丈夫不允許她回到倫敦去,怕激發她的抑鬱症和自殺傾向。但她在無法忍受生命旅程中的巨大的孤獨和虛無感時說:「如果讓我在死亡和里齊蒙德之間做選擇的話,我選擇死亡。」雷納德看著她眼神里的堅定,哭了。因為他終於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些人,儘管你是那麼地愛他們,儘管你願意為他們付出你的一切,然而你將註定無法把他們留住。
06
如何破解抑鬱症背後的「存在性」問題呢?
我在臨床心理治療過程中經常會把詩歌《野天鵝》推薦給抑鬱症患者:
你不必做得很好。
你不必跪行在綿延千里的沙漠之中,不停地懺悔。
你只需讓你柔軟的身軀感受身邊的一切。
告訴我你的絕望,
我也會告訴你我的絕望。
與此同時,世界運轉不息。
與此同時,太陽和雨中的鵝卵石
都向著新的風景移動,越過草原和幽深的樹林,
還有山峰和河流。
與此同時,那些野天鵝,高飛在清澈蔚藍的天空,
又一次向著家的方向。
無論你是誰,有著怎樣的孤獨,
世界都向你展示著它自己,
呼喚你,就像野天鵝的聲音,粗糙刺耳也令人振奮---
一遍又一遍,宣唱著你在萬物中的位置。
的確,如果你能像詩歌中的野天鵝那樣生活,那麼,抑鬱就不是問題了,對「專斷、刺激、野心、傑出、可能性」的恐懼也必將消失不見。
需要注意的是,正如我在著作《走出絕望:心理醫生教擺脫抑鬱的折磨》和《過禪意人生:存在主義治療師眼中的幸福》這兩本書中所強調,存在主義心理治療並不是一種專門的技術,它主要通過對抑鬱症背後的死亡、孤獨、自由與限制、無意義等「存在性」問題進行分析,使抑鬱者能真誠、敬畏地面對生命的實相。這也是我在臨床治療中把正念訓練和存在主義治療整合成「正念禪療」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