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需要「存在性」治療

2022年10月09日10:00:14 心理 1680

01

有一部紀錄片叫《尋找盧克(Finding Luke)》,記錄了一個叫盧克的優秀生在忽然自殺之後,家人及朋友的探尋和追問。

是啊,許多人人都會問:一個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孩子,家人對他也很開明,為什麼會忽然就尋了短見呢?

影片揭示,盧克對於生命存在的目的和意義有著極度的好奇,在現實沒有給他足夠滿意的答案之後,他期望按照自己的想法繼續探尋下去。對於他,自殺或許不是一個終結,而是一個開始,在另一個世界繼續探尋的開始。這種情況或許同樣適合於中國社會中屈原海子自殺現象的解釋。

02

熟悉存在主義哲學和心理治療的人都知道,無論是影片中的盧克,還是中國社會中的屈原和海子,他們都被「存在性」問題困住了。

我在著作《走出絕望:心理醫生教擺脫抑鬱的折磨》這本書中寫道:「抑鬱症是典型的『存在性』痛苦,患者常抱怨活著沒有意義,而渴求死亡。對有自殺念頭的抑鬱症患者來說,他的內心是極其孤獨的——不能跟陌生人講,不想讓朋友擔心,更不願意嚇壞家人……因此,他只能一個人苦苦思索這個可怕的問題。」正如英國學者波頓在《憂鬱症的解剖學》一書中所說:「如果人間有地獄的話,那麼在憂鬱症患者的心中就可以找到」。而自殺往往是患者所做的最後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是自由意志的一種體現,也是建立在自尊基礎之上的行為。

03

影片中的盧克從小就是一個敏感、愛想問題的孩子,促使他抑鬱的既不是家庭暴力,也不是情感創傷,而是他對於「人」的存在的根本問題沒有得到讓他滿意的回答,這些問題就是: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我的人生意義是什麼?

類似盧克這樣的孩子在我們心理衛生科比較常見。如果家長對他們的問題呲之以鼻,認為他們「想多了」而嘲笑他們、不予重視,那麼以後很有可能釀成悲劇。

這部影片也提醒我們的父母們,對於孩子的精神狀態要及早的識別而不是忽略、認可而不是否認、尋求治療而不是無動於衷甚至指責孩子。

04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的經驗告訴我們,抑鬱症背後存在著四個核心主題——死亡、自由、孤獨、無意義。德國精神科醫生曼弗雷德·呂茨曾經提出:「在這個世界上,其實沒有精神分裂症,沒有抑鬱症,沒有成癮症——有的只是承受著各種不同痛苦現象的人」。這句話可謂是對包括抑鬱症在內的所有精神心理疾病最簡單的「存在性」歸因

人類學和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學的大量研究表明:(1)死亡是人生無可避免的終極,也是追問的動力;(2)獲得在個人成長、意義探尋方面的引導,也具有普遍適用的潛力;(3)人需要「去做什麼的自由」,但人在被毫無選擇地帶進這個世界之後,各種混亂、失序的狀況像一大盒雜亂無章的積木把其困住了,「人」的肩上扛著大量不能推卸的責任,難以自如地「活在當下」,這就註定了「人」身上不可避免的存在著「限制」和「孤獨」。

05

電影《時時刻刻》中的主人公維吉妮婭·伍爾夫的人生可謂是這種「存在性」困境所導致抑鬱症的典型例子。

維吉妮婭·伍爾夫患有抑鬱症,住在弗吉尼亞的鄉間療養,她的丈夫不允許她回到倫敦去,怕激發她的抑鬱症和自殺傾向。但她在無法忍受生命旅程中的巨大的孤獨和虛無感時說:「如果讓我在死亡和里齊蒙德之間做選擇的話,我選擇死亡。」雷納德看著她眼神里的堅定,哭了。因為他終於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些人,儘管你是那麼地愛他們,儘管你願意為他們付出你的一切,然而你將註定無法把他們留住。

06

如何破解抑鬱症背後的「存在性」問題呢?

我在臨床心理治療過程中經常會把詩歌《野天鵝》推薦給抑鬱症患者:

你不必做得很好。

你不必跪行在綿延千里的沙漠之中,不停地懺悔。

你只需讓你柔軟的身軀感受身邊的一切。

告訴我你的絕望,

我也會告訴你我的絕望。

與此同時,世界運轉不息。

與此同時,太陽和雨中的鵝卵石

都向著新的風景移動,越過草原和幽深的樹林,

還有山峰和河流。

與此同時,那些野天鵝,高飛在清澈蔚藍的天空,

又一次向著家的方向。

無論你是誰,有著怎樣的孤獨,

世界都向你展示著它自己,

呼喚你,就像野天鵝的聲音,粗糙刺耳也令人振奮---

一遍又一遍,宣唱著你在萬物中的位置。

的確,如果你能像詩歌中的野天鵝那樣生活,那麼,抑鬱就不是問題了,對「專斷、刺激、野心、傑出、可能性」的恐懼也必將消失不見。

需要注意的是,正如我在著作《走出絕望:心理醫生教擺脫抑鬱的折磨》《過禪意人生:存在主義治療師眼中的幸福》這兩本書中所強調,存在主義心理治療並不是一種專門的技術,它主要通過對抑鬱症背後的死亡、孤獨、自由與限制、無意義等「存在性」問題進行分析,使抑鬱者能真誠、敬畏地面對生命的實相。這也是我在臨床治療中把正念訓練和存在主義治療整合成「正念禪療」的原因所在。

抑鬱症需要「存在性」治療 - 天天要聞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