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心理學(一)

2022年09月28日06:41:43 心理 1670

八卦心理學(一)

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註人文歷史,質量標準,知識產權

推薦閱讀書單:《八卦心理學》《心理學簡史100年》《重口味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犯罪心理學》《存在主義心理學的邀請》

八卦心理學(一) - 天天要聞

八卦心理學(一) - 天天要聞

八卦心理學(一) - 天天要聞

八卦心理學(一) - 天天要聞

八卦心理學(一) - 天天要聞

八卦心理學(一) - 天天要聞

特別說明:以下內容來自推薦書籍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主要成就:記憶實驗心理學研究、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曾這樣概括地描述心理學的發展歷程:「心理學有一個漫長的過去,但只有短暫的歷史。」下面,我們就來八卦一下心理學的發展歷程。

一、心理學的困境

除了弗洛伊德因為某些學術之外的原因還有一些知名度之外,那些曾經做出開創性貢獻的心理學大師,無論是斯金納皮亞傑還是約翰·華生榮格馬斯洛,在大眾眼裡也只是一個個活在冷門書中的極為陌生的名字。至於行為主義、精神分析、構造主義這些佶屈聱牙的名詞,更是活在遠離大眾視野的異次元世界裡。

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及醫學家希波克拉底等人,就已經開始試圖探尋關於心理學的奧秘。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孟子荀子也曾經探討過人性的善與惡。然而心理學真正成為現代意義上的科學,卻是19世紀末的事。從1879年,德國人W.馮特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學實驗室距今不過100多年。如果只從誕生出現代心理學的「人本主義革命」算起,甚至才剛剛到60年歷史。

就如同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所說:「心理學有一個長久的過去,卻只有一個短暫的歷史。

構造心理學家假裝那些複雜的心理學活動不存在,只選取那些最正常最無辜的被試者來研究,被戲稱為「大學二年級學生的心理學」;

行為主義學派在最開始的時候乾脆放棄研究人的心理而只注意人的行為;

精神分析學派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和個別案例,推斷出了一些人類大腦的作用機理,並直接用於臨床治療;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試圖用積極的辦法喚醒人頭腦中的「正能量」;

認知心理學則乾脆把人腦當成一部電子計算機……

二、哲學三問

我是誰?——

「我是誰」考問的是自己對自己本身的認同。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有句名言:「世界上不存在兩片相同的樹葉」,同樣,我們每個人也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是外貌幾乎完全一致的同卵雙胞胎,在精神世界裡仍然完全不同。那麼我們又是依靠什麼來分辨出別人與自己的呢?

當然要靠自己在長期生活過程中累積和發展出來的獨特的思維方式、處事風格以及精神面貌。在心理學上,我們把一個人區別於其他人的特點和表現稱為「人格」。這裡的人格跟我們通常所說的「高尚人格」「人格魅力」並不一樣,它並不專指那些崇高而偉大的人格,也包括一般的人格、壞的人格,甚至還有有障礙的人格。

從精神分析學派心理學家的角度看,「我」這個義項涵蓋了「本我」「自我」與「超我」

「我從哪裡來」——

考問的是自己的記憶。所謂「記憶」絕不僅僅是人的意識中對過去所經歷的事物留下的印記,記憶是一個儲存的過程,更是一個不斷被使用的過程。在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時刻里,都會有意或者無意間泛起無數的記憶,這些被泛起的舊記憶和這個時刻里的新記憶互相摻雜在一起,就像傳說中的「斐波納契湯」一樣循環往複永無止境,慢慢變成了意識中最牢固最厚實的部分,甚至可以說它才是意識本身。

「我要到哪裡去」——

這更像是精神分析心理學或者人本主義心理學關心的問題。是什麼驅使著你把自己的時間和生命揮灑在自己並不熱愛的工作上?是什麼驅使著你去和自己的太太結婚?又是什麼驅使著你來讀擺在你面前的這本書?這一切的一切,源頭在哪裡?

如果你去問精神分析學派的大師弗洛伊德,他一定會告訴你這一切都是因為你想滿足自己在兩三歲時沒有被滿足的、關於性的慾望;

如果你去問弗洛伊德的學生榮格,他雖然不會跟你談性慾,但是一定會告訴你,這一切的來源都是你的祖先在小時候就賦予給你的性格,也叫「集體無意識」;

如果你去問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的馬斯洛,他一定會告訴你這是為了滿足你頭腦中一級又一級的心理需求比如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

至於行為主義的心理學大師華生,他一定會告訴你,談論頭腦中的驅動力毫無意義,還不如問問是不是有人在後面拿著小鞭子逼你……

雖然心理學大師們對你的問題回答得全不相同,但他們絕大多數在一點上是一致的:人類的每一個行為,都有其心理動機,而心理學要做的,就是找出這個動機

三、靈魂的重量

當美的靈魂與美的外表和諧地融為一體,人們就會看到,這是世上最完善的美。——柏拉圖

古埃及人還把可以令死者復活的咒語和對神靈的讚美寫在莎草紙上,藏在幽冥之神俄賽利斯雕像足底的暗格內,然後再放置於墓穴之中。古埃及人相信,通過這些符號寫就的「亡靈書」可以幫助死者順利到達來生世界。

生活在4000-5000年前的古代印度人和古代巴比倫人也都相信人死之後靈魂不滅,人死之後有可能成為神靈四時享祭,有可能隨風飄散在世間,也有可能歷經輪迴再次重返人間。

中國人至少在春秋戰國時代之前,並不把「鬼」當成是害人的東西,而是與「神」並列,作為「祖神」來崇敬和祭拜。在墨家創始人墨子的作品明鬼中就明確說「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賞賢而罰暴也,則夫天下豈亂哉!」——他認為只要天下所有的人都能相信祖先和神靈的威力足以獎賞賢能的人,懲罰昏暴的人,那麼天下早就不會亂了。比墨子稍早的儒家創始人孔子則說:「敬鬼神而遠之

人類第一次開始系統化地研究心理學中的種種現象,也起源於古希臘,起源於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和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

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在其著作《理想國》中,對靈魂有過多方位的闡述。他認為靈魂是「從天而降」的,是一切事物的根源,而且不會破滅。他說:「按照自然的規定,靈魂先於物體。物體是第二位的、後生的;靈魂是統治者,物體是被統治者,這千真萬確是最真實最完善的真理。」

他還把人的靈魂區分為理性、激情和慾望三部分,認為人的頭腦是理性靈魂的居處,它位居全身頂端,以便高瞻遠矚,指揮全身;胸部是激情靈魂所在地,置於理性之下並受其指揮;腹部則是慾望靈魂的居所,受理性和激情制約。當理性支配靈魂時,靈魂就能正常統治著肉體;反之,當慾望支配靈魂時,肉體就會反常地毀滅著靈魂。

在《論靈魂》一書中,亞里士多德給靈魂提供了一套系統的說明:靈魂的定義,靈魂與身體是否可分離,靈魂的分類以及所有生物的分類。

古埃及的冥界指引「亡靈書」到中國商周時代的人殉,從古印度婆羅門教的靈魂往生論到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天堂地獄二分法;從歐洲中世紀關於鬼魂的恐怖故事,到中國自唐代蔓延至清代的筆記小說,從日本的都市怪談到美國的好萊塢大片,世界上主要文化當中幾乎都有著「靈魂」的一席之地。

美國馬薩諸塞州的醫師鄧肯·麥克杜格爾在1907年做的一次實驗。此君徵集到了6名身患重症的志願者,他採取的測量方法是讓瀕死之人睡在床上,然後用一個精準的桿秤持續測量其死亡前一段時間及死後的體重變化。「21克靈魂」的結論來自第一例測量。

細心的讀者可能第一研究發現了這個實驗結果的荒謬之處:在全部6例志願者的測量結果中,只有第一例獲得了讓麥克杜格爾滿意的結果,其他5例全部不符合他的結論。

怎麼判斷一種理論是不是科學呢?奧地利現代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在其著作《猜想與反駁》中有一個經典的論述:「所有科學命題都要有可證偽性,不可證偽的理論不能成為科學理論。」所謂可證偽性,就是要有可以駁倒這種理論的可能性,即使是現在的科學手段無法判斷真偽,也要告訴我們到底怎麼才能判斷出來。如果一個理論永遠都找不到辦法來反駁或者挑錯,那它就不能叫科學理論。顯然,上述的「靈魂學說」就是不可證偽學說。

未完,請關注閱讀後續內容……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