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
這裡是壹腦雲科研圈,我是瑩~
近期我們會持續更新心理學綜述類期刊系列的推文,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是《New Ideas In Psychology》投稿的相關信息!往期精彩內容請點擊以下鏈接:
心理學綜述期刊介紹 |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New Ideas In Psychology》走的是少而專的路線,它的影響因子最近三年一直在上升,快來一起看看吧!
1
期刊簡介
1.基本信息
《New Ideas In Psychology》期刊內多發表綜述性的文章,簡稱為NEW IDEAS PSYCHOL,於1983年創刊於英國 。
此刊的出版周期為每年3期,年發文量大約為35篇,JCR分區為Q2,中科院分區為3區。該期刊主要收錄與心理學理論創新相關的文章。
期刊期待研究者提出具有開創性的心理學理論,或對已有經典理論進行評述和質疑,並歡迎投稿人對經典研究方法中所涉及的基本問題進行詳盡介紹,和對其可能存在的問題提出批判性的建議。
雖然也接受實證性或實驗類文章,但此類文章必須具有理論創新性。同時,該期刊也接收評論或辯論、採訪以及書評等類型的稿件。此外,期刊還致力於推動對心理學理論進行跨學科的探討。
2.影響因子
《New Ideas In Psychology》影響因子在最近四年呈上升趨勢,如下圖所示:該刊在2018年影響因子為1.353,2019年為1.550,2020年為2.621,2021年的影響因子為2.927。
3.排名情況
《New Ideas In Psychology》,在心理學(雜項)研究領域的53個相關期刊中排名第12,在心理學(全部)研究類別的203份相關期刊中排名第67位在實驗心理學研究領域的90中相關期刊中排名第34,在心理學(多學科)研究領域的147個相關期刊中排名第61 。
4.其他信息
版面費:約為3,180美元
審稿周期:平均審稿速度約3個月。一審時間為5周,出版時間為3周。
接受率:17%(這裡不同網站的數據有所爭議)
國人佔比:0.83%
自引率:2.78%
官方網站: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new-ideas-in-psychology
投稿網址:
https://www.editorialmanager.com/NEWIDEAS/default.aspx
2
最新文章推薦
1.成為一個人:遠距離徒步如何推動個人成長-一種與文化和健康相關的方法
原文標題:Becoming a person: How long-distance walkingcan lead to personal growth – A cultural and health-related approach
遠距離徒步是一項跨文化和年齡的活動。近期,有研究將其與心理健康的概念聯繫在一起,並且認為遠距離徒步可能具有心理治療的效果。然而,在關於什麼是遠距離徒步,以及為什麼它可能有益於心理健康等核心問題上還有待於進一步闡明。在這篇文章中,我們首先對遠距離徒步的理解和文化表達進行了概述,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定義,該定義包含對於遠距離徒步的不同理解和表達方式。其次,我們從不同角度解釋了遠距離徒步在心理治療方面的益處,並基於存在主義的框架提出了一種新的方法。最後,我們討論了遠距離徒步的知識對日常治療干預的影響。
2.笑:一種對「包袱」被化解時產生的信號
原文標題:Laughter: A signal of ceased alarm toward a perceived incongruity between life and stiffness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明確幽默的產生原因,以及想要確定為什麼有節奏的笑聲是幽默的表達方式。在這篇綜述中,我們分析了幽默和笑聲的特點,它們對健康和社會行為的影響,以及它們與大腦的哪些腦區相關。隨後,描述了笑聲的特點、它們的節律形狀以及其與人類其他節律性行為的相關性。我們注意到,不協調\解決理論似乎是對幽默最合理的解釋理論,這一理論指,a)一個不協調的事件或事物會引起一種驚奇感;b)其隨後的事件會使得旁觀者相信它是無辜的;但是c)只有在僵硬和刻板的內容中引入一個重要而生動的事件時才會引發幽默。這項研究補充了已知的事實,即不是所有的不協調過程都能產生幽默,在流動的故事中,突然出現一個刻板印象,這產生了一種「不一致性」,當這種不一致性被幽默地化解之後,就產生了「笑」,這樣一個信號。笑是對於非自然且不協調的情況的一種應對表現,笑聲的響度和節律,可以作為在順利的生活中遇到有傷害性事件時的一種終止信號。
3. 一種用於描述一致性序列效應或比例一致性效應的機制的系統
原文標題:A system for describing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congruency sequence effect or the proportion congruency effect
一致性序列效應(CSE)和比例一致性效應(PCE)是實驗性衝突研究中的兩項經典發現。鑒於越來越多的理論被提出來解釋這兩種效應,甚至部分解釋間具有完全不同的機制。因此,提出一個統一的系統以描述其產生機制是非常必要的。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認為通過關注所有能夠解釋這兩種效應的機制之間的功能相似性可以生成一個統一的系統。該系統可以揭示兩種效應背後機制共有的自適應動態信息。這種共享動態通過解決關於如何實現這種動態的相同問題來描述每種機制。我們認為,該系統有利於機制之間的比較,也有利於把關於CSE和PCE的討論與其他討論聯繫起來。因此,本文首先介紹了自適應動態及其實現問題,然後以典型案例來回答這些問題,最後討論了系統的實用性。
4.基於樣本的實驗心理學效應的普遍性分析:一項對9個經典心理學實驗重複數據的再驗證
原文標題:Pervasiveness of effects in sample-based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 Re-examination of replication data from nine famous psychology experiments
文章中重新分析了先前研究中(Zwaan et al., 2018)所報告過的實驗數據,該數據來源於對9個經典實驗的重複驗證。與原始研究中進行虛無假設的顯著性檢驗不同,本研究進行了一項普遍性分析,即檢測了原始樣本中表現出實驗效應的個體數據。9個實驗中的7個被證明超過了本研究中採用的普遍性閾值。即在這7個實驗中,超過80%的實驗被試表現出了目標實驗效應,這一結果支持了Zwaan等研究者所提出的該實驗效應具有穩健性的觀點。其餘的2個實驗(重複啟動和形狀模擬)並不符合這一普遍性標準,表明這些效應的可重複性值得懷疑。普遍性分析為心理學效應提供可重複性的直接證據,被證明可以作為傳統分析方法的有效補充。
5. 超越研究結果:優秀的心理治療建立在足夠可靠的認知基礎上
原文標題:Beyond outcome studies: Good psychotherapy rests on many secure epistemic foundations
本文論證了這樣一個觀點:嚴格的、有充分理論的心理治療實踐不僅建立在實驗結果之上,同時還依賴於許多等價的,在某些情況下更可靠的認知基礎上。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根據目前已確立的認識論思維,對基於不同知識來源而產生的命題的確定性程度進行了排序,從而得出我們相信並根據它們採取行動的信心。在描述每個知識的來源之後,對基於其進行的心理治療實踐程度進行了分析。在第二部分中,文章介紹了一些對心理治療至關重要,但是難以排序的知識來源,以及明確指出可以信任依據這些知識來源產生的認知。在第三部分中,通過分析艾倫·貝克的一個典型治療案例,以說明在實踐中如何使用本研究中提到的知識來源。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啦,歡迎大家持續關注心理學綜述期刊系列的推文哦~
參考文獻
[1]Mau, Martin & Klausen, Søren & Roessler, Kirsten. (2023). Becoming a person: How long-distance walking can lead to personal growth – A cultural and health-related approach. New Ideas in Psychology. 68. 100975.
[2]Bellieni, C.V., Laughter: A signal of ceased alarm toward a perceived incongruity between life and stiffness. New Ideas in Psychology, 2023. 68: p. 100977.
[3]Sprengel, M., et al., A system for describing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congruency sequence effect or the proportion congruency effect. New Ideas in Psychology, 2023. 68: p. 100980.
[4]Moore, S., C.P. Speelman, and M. McGann, Pervasiveness of effects in sample-based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 Re-examination of replication data from nine famous psychology experiments. New Ideas in Psychology, 2023. 68: p. 100978.
[5]Bergner, R.M., Beyond outcome studies: Good psychotherapy rests on many secure epistemic foundations. New Ideas in Psychology, 2022. 67: p. 100950.
作者|熒
排版|Uka
校對|喵君姐姐 昆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