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和家屬大呼神奇的精準化心理干預技術,背後是什麼科學理論?

2024年01月17日10:15:16 心理 1118

本文字數約:6686 字

閱讀時間約:8 分鐘

本文章節:

01、在廣州CBD,我們擁有了獨立醫療機構平台

02、終於找到「神奇」的心理干預技術背後的科學理論

03、病理性記憶修復,其實是一種「記憶再鞏固」

04、上醫治家,家庭系統的問題要精準化解決

01、在廣州CBD,我們擁有了獨立醫療機構平台

上一篇「晴日技術迭代」專欄文章中,分享了我正式從治療成癮性疾病為主,轉向治療雙相障礙、抑鬱症為主,並詳細解釋了原因。

當時我從北方回到了廣州,在一家民營醫院進行第4次創業,創立了該醫院的精神心理科。這次創業從2016年到2018年,持續了近3年。

在這期間,我們實現了多個臨床理論和技術上的突破,幫助大量被診斷為雙相障礙的患者真正走向康復,還發現了幻覺、妄想背後的心理根源。

有一些患者的病情複雜、嚴重,去過國內外的頂尖大醫院可療效還是不好,屬於「疑難雜症」,可經過了臨床精準化心理干預後,也實現了撤葯、康復,還回到了學校。

看著那麼多患者、家庭渡過磨難,晴日歸來,我和創傷修復師Lucy、還有團隊的小夥伴們都有很大的幸福感、成就感。整體來說,我的第4次創業收穫巨大!

不過,到了2018年年初,我和Lucy都覺得這一次創業最好停下腳步了。

當時,我們是以科室進駐的形式跟這家民營醫院合作,我們沒有完全的主導權,有很多經營和發展的事情上,必須考慮到醫院董事會的意見。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醫院董事會考慮的主要是利潤,是「商人追逐利益」的角度,當然,這無可厚非。

但我和Lucy 的理念是,作為醫者和創業者,我們除了要考慮經濟收益、努力生存下來之外,還必須要有社會責任,要有意識地將部分精力和資源用於實現臨床理論和技術上的突破。

這樣一來,我們跟醫院董事會的理念就有了很大衝突,在有些問題上難以取得一致。我們意識到,要與合作者實現三觀一致,永遠同步,那真是太難了!我們萌發了獨立創業的想法,這樣就能實現主要由我們自己來主導了。

想到這一點時,我的第一個反應是成立自己的專科醫院,因為這樣才能繼續收治成癮患者,他們需要一個相對隔離的物理環境,也就是住院部。

我是從事成癮治療成名的,這也是我當時最擅長的領域,從我的心理層面來說,這個念頭很難輕易放下!幸好,Lucy一席話就讓我清醒了過來。

她非常清晰地告訴我,當時我們還沒有足夠的實力獨自成立專科醫院,那就得找人合作,可這又會陷入跟合作者理念不合的困境。就算我們咬咬牙,勉強獨自成立專科醫院,可心理壓力會非常大,為了生存,可能不知不覺中也會過於追求利益,偏離初心。

所以,我們必須認清事實,先一步一個腳印地壯大自己的實力,等到以後時機成熟了,再設立自己的專科醫院!

其實從現在回頭看,我當時想開專科醫院是一個執念,是Lucy對我的「認知提升」讓我真正地放下了這個執念,恢復了更多的理性。

2018年7月底,我們主動從那家民營醫院撤場,中止合作。

2018年8月6日,我們在廣州CBD珠江新城成立了「晴日心身專科門診部」,正式開始第5次創業!這是我們第一次獨立擁有自己的醫療機構平台!

患者和家屬大呼神奇的精準化心理干預技術,背後是什麼科學理論? - 天天要聞

患者和家屬大呼神奇的精準化心理干預技術,背後是什麼科學理論? - 天天要聞

患者和家屬大呼神奇的精準化心理干預技術,背後是什麼科學理論? - 天天要聞

患者和家屬大呼神奇的精準化心理干預技術,背後是什麼科學理論? - 天天要聞

我第5次創業期間,機構里的相關圖片

在這次創業中,我們實現了2個重大的突破。

其中一個解決了我長期以來的困惑,破解了我心中的大謎題;

而另一個,可以說是讓我們的臨床心理干預技術、患者的康復效果再上了一個台階!

02、終於找到「神奇」的心理干預技術背後的科學理論

有了獨立的醫療平台後,我們整體上沿用上一次創業的多學科診療模式(MDT),仍然以收治病情複雜、久治不愈的雙相障礙、抑鬱症患者為主。一切都進展得比較順利,一個個患者真正走向康復。

但很快,我們在一名青少年患者的診療中遇到挫折。

這名患者叫毅軍,情緒劇烈波動,休學在家,看過多名權威精神科大夫,但效果並不理想。

毅軍有一個比較特別的癥狀,只要看到關於校園欺凌的新聞,他就會暴怒,情緒激動,大發脾氣。他的父母說,他們看過的精神科大夫很可能就認為兒子的這個狀態屬於輕躁狂/躁狂發作,所以診斷為雙相障礙。

當時我們已經意識到,這樣的癥狀肯定是後天的心理創傷導致的。他大發脾氣是大量心理創傷被激活後的激越狀態,不是真正的輕躁狂/躁狂發作。

我們跟毅軍建立基本的信任後,由創傷修復師Lucy對他進行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尋找並處理他的癥狀背後的病理性記憶,尤其是疊加性心理創傷。根據我們大量的經驗,這應該能取得明顯的效果。

可是很奇怪,Lucy連續做了幾次病理性記憶修復,效果都不太好。到底是哪裡出問題了?

我跟毅軍父母詳細溝通,發現毅軍每次接受完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回到酒店跟父母見面後,就會把修復的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他們:當天Lucy處理了他的什麼問題,找到了哪些疊加性心理創傷,當時他父母做了什麼對他造成了心理傷害,讓他形成了怎麼樣的扭曲認知,等等。

他父母聽了之後往往很驚訝,有些事情他們已經不記得了,「我們真的有這麼對你嗎?」就算有的事情他們還記得,但也理解不了,「我們當時都是為了你好啊,怎麼就對你造成心理創傷了呢?!」

總之,父母和毅軍當天晚上會詳細地「復盤」,父母會不停地跟毅軍解釋,有時候甚至是跟毅軍爭辯,說他的記憶出錯了,或者是理解錯了父母的本意,毅軍很煩躁。

我們意識到了問題所在。

通常來說,如果患者真正進入了深度催眠狀態的話,他們過後不會完全記得Lucy找到了哪些病理性記憶事件,只記得一部分。但毅軍能夠清晰地記得,這說明他的催眠深度不夠深,而且對Lucy的認可度和信任度是不夠高的。

還有,毅軍每次接受完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後,馬上就跟父母詳細討論,這是其他患者不會做的。所以,這個細節很可能也影響了病理性記憶修復的效果。但為什麼會有影響?我們也不知道。

這個挫折讓我很著急,我很想趕快找到Lucy的臨床深度心理干預技術的科學心理學理論。這個技術肯定不是念經作法、跳大神,其背後肯定有科學心理學理論。如果能儘快找到的話,理論能反過來指導臨床實踐,解開上面的困惑,提高診療效率。

於是,我抽出更多時間翻閱心理學、精神醫學的前沿文獻、雜誌,變換著關鍵字不斷搜索、查找,順著一條條線索希望能找到心目中的答案。

終於,我發現了「病理性記憶」和「記憶再鞏固」這兩個科學心理學的理論,與Lucy所採取的心理干預技術高度契合。

相關研究顯示,病理性記憶可以在大腦內持久而強烈地存在,導致一系列精神障礙,比如成癮、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驚恐障礙、焦慮障礙等等。而且,病理性記憶包括心理創傷記憶。

不過,我們發現,抑鬱症、雙相障礙、焦慮症等背後的心理創傷並不是大眾傳統理解的那種心理創傷,不是非常重大、嚴重威脅到人身安全的那種;而是相對比較小的心理創傷事件,但數量非常多,而且經過不斷疊加以後,對患者的精神心理狀態造成了重大的負面影響。

所以,我們在病理性記憶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它的分類,提出了「疊加性心理創傷」這個概念。

按照這個重大的發現,抑鬱症的主要病因,其實是患者遭受了大量疊加性心理創傷、並且不斷自我否定所導致的。

而有很多被診斷為「雙相障礙」的患者也遭受過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在大量心理創傷被激活時,他們異常憤怒、激動、失去理性,這其實是不少抑鬱症患者會出現的激越狀態。

從這角度來看,我們更加堅定地認為,這部分患者其實屬於「抑鬱症伴激越狀態」,不是真正典型的雙相障礙。

我們還發現了病理性記憶的另一個分類——令患者感到非常興奮、甚至亢奮,但損害了他們心身健康的記憶,我們暫且將它稱為「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

比如有的患者從小到大反覆被過度誇獎,變得自負自大,這容易成為真正輕躁狂/躁狂發作的心理根源。

有的患者小時候多次因為「能吃、吃得多」而被過度誇獎,這有可能成為神經性貪食症、暴食障礙的根源。

還有,成癮患者普遍都有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那就是他們濫用成癮物質、或者進行成癮行為時非常興奮、亢奮的體驗,在大腦中非常牢固,這是「心癮」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在,我們還發現了病理性記憶的第三個類型——完全的外歸因模式或者完全的內歸因模式,不過這是後話了,當時我們還沒有這個發現。

03、病理性記憶修復,其實是一種「記憶再鞏固」

那什麼是「記憶再鞏固」理論呢?

人類大腦中有很多已經鞏固的長時記憶。以前,科學家們認為,這些長時記憶是持久的、不容易被改變了。可是,近10年來,這種傳統認知受到了很大的挑戰。

科學研究發現,長時記憶再次被激活時,會進入不穩定狀態,在這個窗口期內,記憶可以被更新、修改,然後再穩定下來。這個過程就叫做「記憶再鞏固」。這個窗口期大概是長時記憶被激活後的6個小時內。

看到這些科學研究進展時,我豁然開朗!

Lucy的臨床深度心理干預技術,其實就相當於先尋找到病症背後的病理性記憶,尤其是疊加性心理創傷,將其激活,然後再進行高效化的修復。

這包括釋放記憶中的強烈負性情緒,糾正不良的認知並提升認知層次,消除記憶中的軀體不適感,消除記憶中令患者感到壓抑的情景畫面等。然後在大約6個小時後,新的積極記憶再穩定下來,這實際上就是「記憶再鞏固」的過程。

而上面所說的毅軍,他的病理性記憶修復效果不理想,是因為在記憶還沒有再次穩定下來之前,他和父母進行了討論,父母的評論和態度再次「修改」了這部分記憶,進而削弱了修復效果。

有了上面的理論發現後,我們從此對患者、家屬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患者接受完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後,通常已經是傍晚甚至深夜了,他們和家屬回去後不能討論相關話題,好好休息即可。

等到6個小時後新的積極記憶穩定下來後,也就是第二天白天,我再和患者、家屬進行理性復盤和認知提升。臨床實踐技術背後的科學理論,果然能反過來指導臨床實踐。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正式把這項技術命名為「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

隨著對科學心理學理論學習的不斷深入,我們還能深入了解並解讀「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

主流精神科認為抑鬱症、雙相障礙病因不明,其實是因為有很多病理性記憶儲存在患者的內隱記憶層面,患者想不起來,更說不出來這些記憶與病症的關聯。

那從表面來看,患者好像沒有受到多少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但就是得病了。所以,大部分精神科大夫認為抑鬱症、雙相障礙的主要病因不是心理社會因素,是遺傳因素、神經遞質濃度的異常,尤其是雙相障礙。主流精神科並不重視患者的心理活動,只看癥狀。

主流心理諮詢、心理治療技術對精神心理障礙也比較低效,主要也是因為它們只能處理患者的外顯記憶,沒法深入到內隱記憶層面去精準化找到相應的病理性記憶。

也就是說,患者只能跟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討論記得的事情和想法,無法觸及那些想不起來的病理性記憶。

最典型的例子是,很多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講的道理,其實現在很多患者都懂,甚至懂得的道理和見識比前者還多,但他們就是無法緩解癥狀,「知易行難」。這往往就是因為內隱記憶層面還有大量的病理性記憶,如果這些「病根」一直存在,康復自然難以理想。

我以前學習心理學的時候,曾經上過精神分析流派的培訓班,也對患者使用過精神分析,但效果並不好。在精神分析流派中,有「潛意識」的概念。

應該說,在弗洛伊德生活的那個年代,他能提出「潛意識」這個概念是非常超前的,他意識到有些記憶是人們意識不到的、潛在的,但確實會對人的精神心理產生影響。

可是,直到現在,精神分析流派還是沒法說清楚某個心理問題、癥狀的背後,到底是源於潛意識裡的具體什麼問題,如何高效解決。

臨床中有不少患者接受過精神分析,他們發現,只要出現了精神分析師解釋不了的問題,就會說這是患者「潛意識裡的問題」。可到底是什麼問題、什麼事件導致的?精神分析師還是說不清楚。

所以有的患者說,「潛意識就像個筐,什麼都往裡裝」。而且他們會有種無力感,雖然知道是自己的「潛意識」里出現了問題,但又不知道是啥,也控制不了,他們感到非常無奈。這也是精神分析流派的一大局限性。

而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就能高效解決這個問題,不但知道是內隱記憶層面中的問題(有病理性記憶),還能精準化找到具體是什麼問題和事件、並高效化地修復。

而且,這背後有科學心理學、科研成果的支撐,不是只能靠自圓其說、且一直不屬於科學心理學的精神分析流派。

這個重大的突破真的讓我非常高興、興奮,因為它解決了我一直以來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找到了Lucy採取的這項神奇精準化心理干預背後的科學理論!

04、上醫治家,家庭系統的問題要精準化解決

除了找到了理論支撐這個突破之外,另一個突破令臨床診療的效果大大提升——加強了對患者的認知提升干預,還加強了對父母的家庭治療。

在上一個創業階段,也就是跟廣州一家民營醫院合作時,我們在上面兩方面都是做得不夠深入的,尤其是家庭治療。

患者父母雖然知道自己過去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不足,對孩子造成了很多心理傷害,這是孩子患病的部分原因。他們也知道要改變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提供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可是,到底是哪些事件、父母的哪些做法讓孩子形成了病理性記憶?我們並沒有詳細告訴父母,也就沒法督促他們深刻地自我反省。有的患者父親曾經很苦惱地對我說,「何主任,我也知道我要反省自己,但到底怎麼反省?我覺得我沒做錯什麼啊!」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的所謂自我反省是比較表面的,難以做到位。孩子回到家庭之後,父母仍有可能在無意中再對孩子造成疊加性心理創傷,孩子的病情相對而言就容易反覆。

所以,進入第5次創業後,我們加強了對患者的認知提升干預,而且對父母實施更加深入的家庭治療

每次Lucy對患者實施了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後,當天晚上,她會詳細告知我,她處理了什麼問題,在內隱記憶層面發現了哪些病理性記憶,以及她如何引導患者進行提升等。第二天,我會將她找到的相關內容以我的方式分別告訴患者和父母。

對於患者,我們會詳細解釋這些病理性記憶為什麼會導致他們出現相應的癥狀,他們應該如何理性看待,既要看到客觀因素,也要反省自己的不足,避免再次在同類型的事件中形成病理性記憶,別在同一個地方栽兩次跟頭。

患者常常會恍然大悟,甚至有種頓悟的感覺,因為有很多病理性記憶他們本來已經不記得了。

而且,他們本來有一些幼稚的、扭曲的認知,父母無論怎麼跟他們解釋,他們都難以接受。很多父母覺得孩子明明快成年了,甚至都已經成年了,怎麼思想還是很不成熟,還很軸、很犟?

其實這背後就是病理性記憶還沒修復,尤其是疊加性心理創傷,導致患者敏感多疑,很偏執。有精神分析師說這是「固著」,但沒有高效解決的辦法。

那患者的病理性記憶得到修復後,我們再引導他們調整、認知提升,就順利很多了。他們很快就能意識到過去的認知是有問題的,自我反省的意識和能力明顯加強,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提升到「知道自己不知道」,心態更加謙卑。

而且,認知是有層次的。我和Lucy教給患者的,是我們在那麼多年人生閱歷中感悟出來的認知和智慧,很多孩子的認知層次一下子有了飛躍!父母發現孩子像脫胎換骨一樣,對很多事情的理解和應對非常成熟、理性,有時父母都不如他們。

而對於父母,我們會讓他們更清晰、具體地知道孩子的患病根源,知道自己具體是在哪件事情中、用了什麼錯誤的方式,導致孩子形成病理性記憶。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

那他們後續就要針對這些點進行深刻的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親子關係和家庭關係會改善得更快,孩子的康復也會更快、更穩定。

我們甚至會跟父母們分析,為什麼他們過去會有那樣的教育方式和觀念。孩子患病了,往往父母中至少有一方也是有精神心理問題的,最常見是偏執型、強迫型的人格異常,他們也需要深入的心理干預,只是他們自己沒有意識。

而人格異常的背後,其實也跟他們的成長經歷和原生家庭中的負面因素有關。如果父母能深入理解到這個層面,他們能從家庭系統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患病經歷,並且,更能下定決心要從孩子這一代開始,把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一刀切斷!

事實上,很多父母聽了我們上面的分析後,是備受震撼的。他們從來沒有想過以前一些無意中的行為,竟然對孩子造成了那麼大的心理傷害。更沒想過,家庭土壤對孩子的成長那麼重要,原生家庭中的負面因素會影響那麼深遠。

而且,隨著Lucy的經驗越來越豐富,她的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越來越爐火純青,效率越來越高,對於一些癥狀能實現立竿見影的效果。

父母欣喜而震驚,對我們更加認可和信任,我們再引導他們意識到自己的人格問題、家庭教育問題時,他們也更願意發自內心地接受,並付出實際行動。這對孩子的康復是非常重要的。

到了這個階段,我們的技術是真正能稱得上「能深入到內隱記憶層面的臨床精準化心理干預」,不但精準化地修復患者的病理性記憶,還精準化地解決家庭系統中的問題。這就是我常說的「下醫治病,中醫治人,上醫治家」,精神心理障礙的高效診療必須解決家庭土壤的問題。

近年來「精準醫學」的概念非常盛行,而我們率先實現了「精準化心理干預」,這是劃時代的、顛覆性的進步。

臨床精準化心理干預已經超越了主流的心理治療和心理諮詢,與這兩者有本質的區別。有患者、父母說主流的心理諮詢、心理治療更像「心理按摩」,而臨床精準化心理干預是「在人的靈魂上動刀」。

當臨床精準化心理干預技術發展到這個程度時,成功康復案例就越來越多了。

下一篇「晴日技術迭代」的專欄文章中,會重點分享幾個特別有代表性的臨床案例,能讓讀者們更直觀、更清晰地理解病理性記憶內隱記憶層面等專業概念,以及臨床精準化心理干預到底能讓患者實現怎樣的康復效果。

#精神心理# #病理性記憶# #心理創傷#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