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其實這就是我們在《控制憤怒》那本書里講過的,埃利斯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的核心,把 ABC 的誘因模式搞清楚了,你會發現關鍵點總是在於B,也就是你對事件的思維方式,或者說反應模式。針對這一點,埃利斯總結了三種錯誤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說,是這些錯誤的想法導致了C:第一種,災難性的思維方式,也就是恐怖化;第二種,絕對性的思維方式,應該化;第三種,合理化。
先來看第一種,恐怖化。恐怖化就是總喜歡把一件事想得特別嚴重。我們總會這麼想:萬一怎麼怎麼樣,我該怎麼辦?比如,你在等著面試感覺特別緊張,你會想:萬一我回答不出問題怎麼辦?萬一我不夠格怎麼辦?萬一我這次面試過不了怎麼辦?帶著這種想法去面試,你的狀態肯定不能放鬆,沒辦法發揮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作者發現,處在青春期的青少年最習慣於用恐怖化的思維方式想問題。比如,萬一我喜歡的女孩兒不喜歡我怎麼辦?萬一考試考砸了怎麼辦?萬一同學覺得我讀書太多認為我是個書獃子怎麼辦?成年人在感情生活中也很容易產生恐怖化的思維方式,比如你和愛人的關係最近比較緊張,一說話就容易吵架,你就開始恐怖化地想問題了:他是不是不愛我了?是不是我沒有吸引力了,他開始煩我了?他不會是移情別戀了吧?萬一我們的關係沒法改善怎麼辦?萬一我們老是這麼吵個不停最後分開我該怎麼辦?
把問題恐怖化,帶來的一個嚴重影響是,你會過分擔心,變得神經兮兮的,失去了對一件事的理性判斷。你用這種方式看待問題,也會影響你處理事情的方式和態度,結果肯定會產生偏差,很有可能事情真的會朝你擔心的方向發展。
第二個錯誤的思維方式是絕對化,就是應該化。什麼是應該化呢?就是我應該不是那樣,我應該這麼做就好了,我應該那樣就對了。想一想,我們在生活中是不是經常會這麼想問題?我應該做得更好!我必須要拿下那家公司!我應該掙到這麼多錢才對!一個總是用應該化來想問題的人,會給周圍帶來非常大的壓力。試想一下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他們通常對自己的要求很高,經常給自己念:我應該怎麼怎麼樣,我必須怎麼怎麼樣……他們不斷給自己提出目標,給自己提出應該化的要求以後,他們還會給身邊的人提要求,你應該怎麼做。
埃利斯認為,總是用應該化來思考,這是過激反應中最壞的一種,因為這種思維方式不但會讓我們自己背負巨大的壓力,還會把這種壓力帶給我們身邊的人。
要擺脫這種思維方式帶來的危害,我們需要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已經發生的事,我們要做的是去接受它,而不是過分地要求自己:我應該那麼做就好了,事情不應該是這樣……
第三種錯誤的思維模式是另一個極端,叫做合理化。什麼是合理化呢?就是把現存的一切都當成是合情合理的,反正就這樣,who cares? 誰會當回事啊?那又怎樣呢?我就是這樣子,沒辦法,就這樣。我都理解,沒事,很正常。我做不到,我生來就如此。他認為一切事情都沒什麼努力的空間,努力也沒用。
埃利斯認為,當我們在合理化的時候,其實是在軟弱地應對問題,是在逃避真正的問題。這三種錯誤的思維方式,一旦成為習慣,就會導致我們的人生出現各種各樣的痛苦。埃利斯總結了10種常見的錯誤的人生信條,都是因為這些錯誤的思維方式導致的。每一條都對應著我們前面提到的三種思維方式:恐怖化、應該化、合理化。有的人可能會集中在某一種,有的則是混合了幾種,我們一一來看。
第一個,太在乎別人怎麼看待你。比如,我在別人眼中多失敗,多丟臉啊!當你有這種想法,太在乎別人怎麼看待你的時候,你就是在把別人的看法恐怖化。
第二個,無法忍受在重要的任務中失敗。比如考大學,工作中重要的項目,重要的關係,都不能失敗。談戀愛失敗,無法承受,要自殺;項目失敗了,感到丟臉,要辭職離開。這就是應該化,認為自己應該成功,事事要做到最好才行。應該化是非常高的要求和非常大的壓力。
第三個,人和事都應該朝著我要的方向發展,如果不是,那就太可怕了……這也是應該化。
第四個,如果發生了糟糕的情況,那我一定要追究到某個人的責任,然後批評責備教育他一番。比如工作中事情出錯了,一定要追究到某個人的責任,看看是誰,不按我的要求做事,一定要處理他,這也是典型的應該化。
第五個,對即將發生的事情總是抱著深深的憂慮。這是恐怖化和應該化。總是擔心失敗或者不完美,過分地擔憂。
第六個,每個問題都有完美的解決方法,我必須立即找到這些方法。典型的應該化。想找到一個完美的答案,往往會導致停滯不前和沮喪挫敗。健康的方式是,追求改善,儘力去做,很有可能會產生最好的結果。
第七個,逃避困境和責任比正視問題要容易得多。作者認為,這是最有破壞力的合理化。我們甚至可以說服自己永遠置身事外,但這也意味著你沒有任何機會去做事,也就不會有任何成就可言。
第八個,如果我事事不投入,只保持若即若離的關注,我就會永遠開心。這也是典型的合理化。和上面一條一樣,這也是一種逃避的消極態度,事事若即若離,不主動行事,就不會有任何建樹。
第九個,因為我過去、小時候、最近發生的事情,造成了我現在的樣子,我努力也改變不了。這種想法是混合了恐怖化、應該化以及合理化三種錯誤思維方式,這就等於說,我現在的情緒,焦慮、生氣、抑鬱、內疚、沮喪、痛苦都是合理的,我就可以放肆地繼續,放縱自己的壞情緒發作。但實際上,我們是有本事抵抗和修正我們對過去的看法的,也是有能力調整這些負面的情緒,去積極做事的。
第十個,壞人壞事不應該存在,當它們的確存在的時候,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說到這兒的時候,你的憤怒情緒可能又來了,這是典型的應該化,認為讓人憤怒的事情不應該發生,所以如果發生了,那就只有憤怒這一條路了。
這10個錯誤的人生信條,和前面的三種錯誤的思維方式,就是 ABC 模式里的B,這些錯誤的B就會導致錯誤的C出現,就是開頭講到的四種不良情緒,過分的煩躁,過分生氣,過分抑鬱和過分內疚。
說到這,我們應該明白了,我們經常陷入這些不良情緒,是因為我們用了一些錯誤的思維方式來看待事物、思考問題。那麼,什麼才是正確的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