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懂點歷史趙富貴
編輯|懂點歷史趙富貴
美國總統特朗普一掌拍在白宮內閣會議桌上,面對全球鏡頭爆出未經消音的粗話:「普京對我們說了很多胡話(bullsh*t)!」。
這一幕發生在7月8日,距離他簽署解除對俄制裁令僅僅過去六天,特朗普直言對普京「非常不滿」,同時宣布兩項矛盾決策,批准向烏克蘭運送更多防禦性武器,並威脅對俄羅斯實施新一輪制裁。
制裁解凍後的外交翻臉
就在這場情緒爆發的一周前,特朗普政府做出了震動全球的決策,7月2日,他簽署行政命令,全面解除對12家俄羅斯核心金融機構的制裁,解凍超過3000億美元資產。
俄羅斯央行行長納比烏林娜證實,2022年被凍結的境外資產中已有50%獲得解禁,這被視為美俄關係的破冰信號。
轉變來得猝不及防
7月3日,普京與特朗普通電話時明確表示「不會放棄在烏既定目標」,特朗普當晚向媒體抱怨:「通話持續很長時間,但沒有取得任何進展。」
五天後的內閣會議上,特朗普的怒火徹底爆發,甚至用「他正在殺死很多人」這樣激烈的言辭指責普京。
這種戲劇性轉變背後是特朗普的戰略困境
2024年競選時他承諾「24小時內解決俄烏衝突」,但執政半年後戰事膠著,聯合國數據顯示衝突已造成超15萬人死亡,特朗普的支持率因此下滑至42%。
當普京拒絕妥協,特朗普選擇了最原始的施壓方式——髒話外交。
愛國者導彈的杯水車薪
在痛斥普京的同時,特朗普宣布恢復對烏軍援:「已批准運送更多防禦性武器」。
但細節曝光後,烏克蘭陷入更深的絕望,據Axios新聞網披露,特朗普承諾立即提供的「愛國者」防空導彈僅有10枚,比原定數量少了20枚。
面對俄軍日均5000發的彈藥消耗量,烏軍前線指揮官心知肚明,10枚愛國者導彈僅夠抵禦一次大規模夜間空襲。
烏克蘭戰略產業部部長顧問尤里·薩克苦澀承認數量「微乎其微」,但仍勉強表示:「目前不是數量的問題,而是美國繼續支持的意願。」
軍援政策已成政治過山車,6月初,五角大樓以「軍火庫存告急」為由暫停對烏援助;僅一個月後,特朗普又突然改口恢復。
這種搖擺源於美國軍工產能的尷尬現實——國防部長赫格塞思坦言,美國「愛國者」導彈儲備僅能滿足所有軍事計劃需求的25%。
特朗普一位顧問的辯解更顯蒼白:「獲得『愛國者』導彈不像去沃爾瑪從貨架上拿10枚那麼簡單。」
基輔的「雙刃劍」戰略
深陷戰火與外交孤立的烏克蘭,突然將矛頭轉向東方,4月中旬,澤連斯基政府毫無預兆地宣布:對59名個人和60家企業實施制裁,其中包括三家中國企業,凍結其在烏全部資產。
烏方指控這些企業「與俄羅斯軍事工業合作」,卻未出示任何有效證據。
這一決策的時機耐人尋味
當時正值特朗普政府逼迫烏克蘭簽署《美烏礦產協議》,要求以鋰、稀土等戰略資源抵償軍援債務。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亞所副所長陳宇指出:「基輔選擇此時對華髮難,本質是向白宮遞交投名狀。」
美國的反應更顯虛偽
國務院發言人布魯斯含糊其辭地支持制裁,但當記者追問證據時卻拒絕置評。
這種態度助長了基輔的冒險——這已是烏克蘭第二次背刺中資,2021年,烏方曾以「國家安全」為由,強行終止中國企業對馬達西奇公司的收購。
大棋局裡的致命絞索
特朗普政府的俄烏政策看似矛盾,實則暗藏精密算計
解除對俄制裁為俄羅斯經濟注入強心劑,俄羅斯天然氣工業銀行解凍後,油氣出口資金流轉效率提升,開發銀行重啟為軍工企業提供急需融資。
作為回報,美國獲得民用核能交易開放,意圖在能源科技領域綁定俄羅斯,分化中俄戰略協作。
切斷對烏軍援則被包裝成「美國優先」的止損策略,國防部長赫格塞思公開施壓歐洲「承擔更多大陸安全責任」,但德國和法國的軍工產能僅能填補美國留下的30%缺口。
烏克蘭前線彈藥庫存驟降後,155mm炮彈供應缺口導致炮兵壓制能力銳減70%,俄軍導彈突防成功率飆升至78%。
戰場優勢的天平加速傾斜
俄國防部7月戰報顯示,烏軍日均損失上千人,盧甘斯克地區基本被控制,特朗普曾對澤連斯基的警告正在應驗:「沒有我們的裝備,戰爭將在兩周內結束。」
四國殺局中的中國定力
面對烏克蘭的無端制裁,中國外交部四字回應鏗鏘有力:「堅決反對!」發言人林劍直指核心——俄方武器工業的零部件主要來自美國及其盟國,而非中國。
我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更在安理會發出警句:「若中國真向俄方提供軍事支持,烏克蘭戰場絕不會是今天這個模樣。」
全球經濟棋盤隨之震動
特朗普威脅對購買俄能源國家徵收500%關稅,刺激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突破每桶95美元。
德國、法國被迫重啟煤電廠,歐盟內部因能源短缺矛盾激化。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卻加速輸血,年輸氣量突破380億立方米,為俄羅斯經濟構築防波堤。
白宮會議室的髒話餘音未消,7月10日美俄代表已在日內瓦閉門會談。
但特朗普的反覆無常已付出代價——普京不再相信「交易藝術」,歐洲對能源安全憂心忡忡,而基輔在凍結中企資產時,也親手切斷了未來經濟重建的潛在支柱。
信息來源:
惱羞成怒!談及普京,特朗普飆了髒話:他對我們說「胡話」——觀察者網2025-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