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希特勒下令停止圍攻敦刻爾克(4):權力欲與指揮體系的缺陷

2025年07月09日01:02:03 軍事 1391

書接上回,本期將繼續講述為何希特勒下令陸軍停止圍攻被困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的戰爭之迷……


分析這個問題之前,有必要先回顧一下在「停止命令」下達之前德軍對圍殲包圍圈內的聯軍的設想。根據陸軍總司令部的計劃,德軍的主攻將在包圍圈的西翼展開,由裝甲部隊將聯軍向東邊的B集團軍群壓縮。用哈爾德的話來說就是「我希望A集團軍群充當鐵鎚.而B集團軍群則成為鐵砧」。鑒於這兩個集團軍群的戰線即將合攏、為便於指揮,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在5月23日下令,將包圍圈西翼的第4集團軍連同所有裝甲部隊轉隸B集團軍群,由博克統一指揮圍殲聯軍的作戰行動。該命令將於24日20時生效。

為何希特勒下令停止圍攻敦刻爾克(4):權力欲與指揮體系的缺陷 - 天天要聞

德軍B集團軍群總司令馮·博克將軍,作為德國陸軍中資歷最老的將軍之一,他在法國戰役後被升為元帥

其實在許多學者看來,布勞希奇的這道「移交」命令或許和稍早前龍德施泰特版的「停止前進」命令(即23日下午下達的讓第4集團軍裝甲部隊暫停的命令)也有一定的關係。因為從「移交」命令的內容來看、龍德施泰特實際被暫時剝奪了裝甲部隊的指揮權。布勞希奇和哈爾德認為A集團軍群的領導層過於保守,從西線戰役開始以來,B集團軍群師的數量由29個縮減到21個,而A集團軍群已經擴大到71個師、而且還包括了所有機動部隊。這樣一支決定性的力量仍然掌握在龍德施奉特和索登施特恩這樣典型的老派軍官手裡實在是有些浪費,因此陸總和IA集團軍群的分歧已然越來越明顯。哈爾德在他5月23日的日記里就寫道:「A集團軍群過去幾天的戰況發展表明.他們指揮如此龐大的71個師的確是力不從心·的、具有相當大的困難。而且我認為他們的指揮官和參謀沒有足夠的生機和活力。」

為何希特勒下令停止圍攻敦刻爾克(4):權力欲與指揮體系的缺陷 - 天天要聞

(上圖)德國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將軍,由於缺乏反抗希特勒的勇氣,在「停止前進」命令下達前後﹐他缺乏擔當也不敢過於堅持己見,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其權威和職業獨立性。

B集團軍群總司令博克倒是對這道命令相當歡迎、他在24日的日記里不禁洋洋得意地寫道:「戰役指揮權終於交到我一人手中。很遺憾.這個決定沒能早點做出、太多浪費的時間本可避免。」但顯然,這道命令會刺奪在前期立下了汗馬功勞的A集團軍群總司令龍德施泰特收穫最後也是最大戰果的機會。龍德施泰特後來在沙勒維爾會議上力主停止前進並在希特勒面前參了陸總一本恐怕與此也不無關係。利得爾-哈特就對此評價道:「即使撇開個人因素、都很容易評估上述命令對龍德施泰特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由於北面合圍任務已經轉交給了博克.因此很自然,龍德施泰特此時內心裡所考慮的更多是南面下一階段的作戰.而不是北面殲滅戰的結果。這芬必會影響到他在第二天早上的會議上.也就是希特勒視察其總部之時,對局勢的判斷。」台灣著名的德國史專家傅寶真教授也認為這道命令「引起希特勒與龍德施泰特的極端不滿,故後者出此嫂主意,與元首之意見不謀而合,以致窮寇不追坐失良機」。

為何希特勒下令停止圍攻敦刻爾克(4):權力欲與指揮體系的缺陷 - 天天要聞

可是這一「移交」命令在當時就遭到了陸軍參謀長哈爾德的反對,他並沒有按慣例在命令上簽字。在當天的日記里他寫下了他反對的原因:「總司令堅持採取這個決定,在我看來,是一種規避責任的行為。他堅持說,要麼他自己從不同側面去協調向被圍敵軍進攻的兩支部隊,要麼他就將它們都交給博克指揮。在我看來,前一種方法更為自然也更有魄力,但是他卻又充滿疑慮。他似乎非常急於推脫責任。」戰後,哈爾德對此進一步解釋道:「但上述舉措,還是讓人覺得這更像是對龍德施泰特能力缺乏信心的一種舉動。鑒於博克極度膨脹的野心,以及其參謀長薩爾穆特不太容易相處的個性,履行這一命令,必定會釀成兩個集團軍群之間嚴重的衝突。」

為何希特勒下令停止圍攻敦刻爾克(4):權力欲與指揮體系的缺陷 - 天天要聞

因此,後來布勞希奇的這道命令也遭到了一些歷史學家的批評。台灣著名歷史學家鈕先鍾教授就對此評論道:「最後,歸根結底,一切的問題還是出在布勞希奇一個人的身上,假使他最初勇於負責,自己接管包圍會戰的最高指揮權,即一切的問題都不會發生。」

當5月24日的沙勒維爾會議上龍德施泰特將上述命令向希特勒彙報時,希特勒震驚之餘不禁勃然大怒,因為陸軍總司令部事先並沒有將這一重要的指揮權變更通知他。他將此舉視為陸軍總司令部對其權威的公然蔑視。隨即他就下令取消了這道命令。根據A集團軍群戰時日誌的記載,當天17點30分,最高統帥部的首席作戰參謀格賴芬貝格上校通過電話正式向A集團軍群作戰處長布魯門特里特上校下令:「集團軍群的重組(命令)尚未生效,因此第4集團軍仍然歸屬A集團軍群指揮。」

這一事件成為了希特勒一意孤行、無視陸總的反對意見而下達「停止前進」命令的導火索。第二天,當布勞希奇面見希特勒試圖說服他回心轉意時,又招來了余怒未消的元首的一陣訓斥。哈爾德在他當天的日記里沮喪地寫道:「今天,在布勞希奇和元首之間就包圍戰的下一步行動問題又發生了一次令人痛心的爭吵.……由於種種意見分歧,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論、結果這比戰役的整個組織工作本身還使人傷腦筋。」鈕先鍾教授認為這「雖是一個偶發因素,但卻具有極大的衝擊作用、若非痛恨陸軍總部藐視他的權威,則希特勒的火氣也不會有這麼大。」因而,也有人將此列為「停止前進」命令的重要原因、美國歷史學家諾曼·格爾伯就是其中之一:

希特勒之所以下達裝甲部隊停止前進的命令,也可能是因為希特勒決心向他的將領們證明,他不但是國內政治上的最高領導者、而且也是戰場上的最高指揮官。他一再地堅持,不論他們對他存有任何反對的想法,還是絕對要遵從他。他對於那些有意就戰略和戰術以及對軍事事務的了解及判斷與他爭辯的資深軍官的不滿愈來愈深……在希特勒躥升為德國境內納粹運動的領導者,以及日後成為德國獨裁者期間,他經常覺得必須強而有力地展現他的權威,以便向那些反抗他權威的部屬證明,他是德國軍政的主導者。在佛蘭德斯的戰役趨於尾聲之際,他或許也感覺需要再展現權威。

為何希特勒下令停止圍攻敦刻爾克(4):權力欲與指揮體系的缺陷 - 天天要聞

(上圖)希特勒和OKW總參謀長凱特爾元帥(左),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元帥(中)在一起。作為納粹上台後重建國防軍時精心挑選的兩位重臣、前者過於奉承,後者過於順從,使得德軍的指揮權逐漸落入了希特勒一人之手。

許多學者認為、這個因素雖然不足以成為希特勒下達「停止前進」命令的決定性因素、但卻是一個促成它的重要誘因。「移交」命令所造成的後果不僅在德軍高層內部形成了信任危機、更大的危害還在於破壞了德軍的指揮體制。設想一下,如果沒有希特勒在背後的明確支持.龍德施泰特能將哈爾德在25日凌晨下發的補充命令置若罔聞么?從這個角度來看、希特勒下達的「停止前進」命令可以看作是他攫取陸軍指揮權的一次錯誤嘗試。此外.德軍「政出多門」的指揮體系在敦刻爾克戰役中所反映出的一個直接惡果就是沒有一個統一而明晰的[圍剿計劃、這對此後的作戰影響甚大。


【未完待續……】

軍事分類資訊推薦

以軍擴大對黎巴嫩境內空襲範圍 - 天天要聞

以軍擴大對黎巴嫩境內空襲範圍

△以軍空襲黎巴嫩北部城市黎巴嫩衛生部緊急行動中心當地時間8日晚間證實,當天以色列國防軍在黎巴嫩南部和北部發動一系列空襲。稍早前以色列無人機襲擊了位於賽達區南部城鎮巴布利耶的一輛汽車,造成一人死亡。
爆料:美航母將「被迫」減至10艘 - 天天要聞

爆料:美航母將「被迫」減至10艘

爆料:美航母將「被迫」減至10艘美國海軍學會網站7月7日報道稱,由於「約翰·F·肯尼迪」號航母交付延遲,美國海軍的現役航母數量將在未來一年左右的時間裡縮減至10艘。美國海軍學會網站報道截圖報道稱,美國福特級航母二號艦「肯尼迪」號的交付將面臨
特朗普:將再次會見以色列總理 討論加沙問題 - 天天要聞

特朗普:將再次會見以色列總理 討論加沙問題

△特朗普(資料圖)當地時間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他將於當日晚在白宮會見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與其討論加沙問題。特朗普稱,內塔尼亞胡希望解決這個問題。美國中東問題特使威特科夫表示,希望能在本周末達成為期60天的停火協議。此前,當地時間7月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會面。這是特朗普...
日本這次跟美國談關稅,為何如此硬氣? - 天天要聞

日本這次跟美國談關稅,為何如此硬氣?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一次日本還挺硬氣的。就在關稅這個問題上,一直在跟美國拉扯。現在,美國已經給日本發了信,說:如果你不答應我25%的關稅,或者你敢報復我,你到時候報復我多少,我就加你多少。日本今天已經發了強烈的譴責。
3500點觸手可及,千萬別腦門發熱去接盤高分紅股了 - 天天要聞

3500點觸手可及,千萬別腦門發熱去接盤高分紅股了

今天所有股民的心情應該都跟我一樣吧。這3500點這樣就來了?不是,我這賬戶裡面好像都沒怎麼掙錢,3500點就來了。去年2600的時候,我好像還沒虧這麼多錢呢。現在3500的時候,我那錢去哪了?這股市漲了這麼多點,跟我好像一點關係都沒有。這錢到底去了什麼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