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是不是新兵連分班造成的這種現象,我們到部隊的時候,老鄉一共是50人,農村兵30人,城市兵20人。分班的時候,沒有打亂,城市兵是兩個班,農村兵是三個班。後來,和其他部隊對調了兩個班,一個城市兵班還有一個農村兵班。
闡述一點,本人沒有一點沒有覺得城市兵比農村兵高在那裡的感覺,也沒有什麼優越感。純粹地講述一下,在我們戰友之間存在的一種現象。這種現象,不但在部隊時候存在,就是到退伍後回到地方也是存在的。
分到老連隊以後,我們逐漸就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大多數的情況下。城市兵只和城市兵來往,農村來的戰友也基本上是這個樣子的。兩者互相交往的那算是少數了,而我就是這樣的人,無論是城市兵還是農村來的戰友,我和他們都相處的不錯。所以,有什麼集體活動,基本上都是由我來組織的。
有一年中秋,我們是第二年兵了,算得上是老兵了。就相對自由一些,所以,我就產生了組織大家聚會的想法。這個想法也就是放在九十年代,如果是現在可能想都不敢想。和戰友們一說,大家都支持,AA制,很快費用就交到了我的手裡。
找到在團招待所的一個老鄉,中秋佳節沒什麼接待任務。正好利用這個便宜,請他採購食品,並配合著他安排了三桌。我們倆個忙忙碌碌了一天,到了晚上各連隊會餐以後,大家陸陸續續地來了。
按照我的本意,我是召集人,那麼怎麼坐因該由我來安排吧。事先在腦海里勾勒了無數遍,誰坐什麼位置,基本原則就是城市的戰友和農村的戰友打亂,大家融合地坐在一起。畢竟我事前也想到了這點,如果大家還是按照以前相處的模式坐,那麼就會顯得涇渭分明。這涇渭分明就有不可預知的事情發生。
果然等大家到齊了以後,還沒等我招呼,人家就自行分組就座了。和我事前擔心的一樣,農村的戰友和農村的坐到了一起,城市的戰友和城市的戰友自成一桌。那天的氣氛並不融洽,作為組織者的我,自然很不舒服,也暗自發誓,以後再也不組織這類活動了。就是退伍以後,很多戰友還找我,提議我出面,把所有的戰友都召集起來,戰友們聚一聚,我都是笑笑,不做應答。
退伍回鄉以後,這種現象還是存在的,比如相互之間來往的比較少。就是類似婚嫁之類的人生大事,相互之間邀請的也不多。有的戰友,從退伍回來以後三十多年的光陰竟然一次都沒有見過。三十年的歲月催人老,人的模樣已經變了。不知道,在街道上偶遇,還能不能認出彼此的模樣。
也不是沒感情,去年一個戰友家孩子結婚,一個農村兵的戰友也參加了。大家見面以後,非常的熱乎,都不斷地敬他的酒。大家都說:好久不見,還真的有點想念。我相信這話不是虛與委蛇的,是一種真情的外露。真心實意地邀請他來玩,婚宴是中午,那天的下午,就沒讓那個戰友離開。晚上一個戰友招呼,大家又聚了一場,雖然酒沒喝多少,但氣氛很好。
我偶爾到農村的戰友家,那些戰友也是一樣,絕對是熱情招待。一次,也是到一個戰友家喝喜酒,同坐的農村戰友雖然都很忙,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大大小小的事業,不比我們混的差。但還是把所有的事撂在一邊,拉著我的手,堅決不讓離開。到了晚上,邀請幾個戰友,又熱鬧了一番。
同在一個城市裡,也可能就因為一些不可名的因素,就造成一種莫名的隔閡。這種隔閡看不到,但確實是存在。所以很奇怪,戰友們感情都很不錯,怎麼聚到一起就有了這樣的現象。這種現象,是僅僅在我們戰友中存在,還是所有當過兵的人都會遇到。
還有,人如果不接觸,有的時候很難真正地了解到一個人的。就像我們,如果不是後來見面時,發生的那種無隔閡的真情實意。連我都不相信,大家是可以非常融洽地相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