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地處西太平洋東西向主要海上航線的十字路口,海域面積約350萬平方公里,承載著全球約三分之一的海上貿易量及40%的石油產品運輸。南海海域地理環境複雜,島嶼、岩礁、沙洲密布,暗礁、暗沙及淺灘分布廣泛,且常受颱風、海霧、海嘯等惡劣天氣影響。同時,南海周邊國家和地區發展水平差異較大,航行安全保障體系缺乏統一規劃,通信、導航、搜救等配套能力整體薄弱。此外,南海還是全球海盜及武裝劫船案件的高發區域,尤以馬六甲海峽、新加坡海峽附近為甚,2025年上半年,該區域已發生50餘起海上搶劫事件。
中國是最大的南海沿岸國,一直積極發揮負責任大國的作用,致力於維護南海海上安全,在航海保障、防災減災、救援救助、打擊犯罪等方面發揮著積極重要的作用,為地區提供越來越多的海上安全公共產品。
提供智能化航海保障服務
中國自1989年起一直是國際海事組織a類理事國,高度重視南海作為國際航運要道的作用,持續以智能化手段提升航海保障服務,為全球船舶在南海海域航行提供公共安全產品。
一是智能助航設施體系化建設。截至2025年6月,中國在南海建設了包括燈塔、燈樁、導標、燈浮標、船舶自動識別系統岸基基站在內的各類導航助航設施95座,航標布局由點到面愈發完善。其中,三沙航標處實現100% 北斗終端遠程管理,2 座北斗型ais岸基基站(西沙北礁、浪花礁,均位於關鍵國際航道)依託北斗系統通信與導航一體化的優勢,可實時獲取船舶位置、航速、航向等動態數據,同步傳輸至岸基系統,實現精準導航、應急響應、智能運維。[1] 具體而言,北斗系統對助航設施的全覆蓋能夠確保海事管理部門隨時掌握船舶的準確位置和動態,提供精準可靠的導航服務;當船舶發生擱淺、火災等緊急情況時,北斗基站對其周邊船舶實時動態的掌控,能夠幫助救援方有效縮短救援響應時間,提升應急救援能力,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通過北斗型航標遙測遙控系統對南海航標進行常態化遠程監控,可及時發現運行故障,提升遠海航標運維績效,確保航標效能持續穩定。

圖1.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二是全電力智能航標船賦能。2024年11月,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全電力驅動的大型航標船「海巡176」輪下水,該船總長75.2米,型寬14米,型深6.3米,設計吃水4米,滿載排水量約為2450噸,續航力5000海里,自持力40天,可在6級海況下安全航行、4級海況下安全作業。該輪主要負責南海海域航標的布設和維護,兼具海上溢油處置、海事應急搜救、值守人員交通、物資補給等多重功能,能夠進一步提升南海海區的航海保障服務和應急反應能力。[2]
三是智能化航海服務平台集成應用。中國交通運輸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遵循國際海事組織 e-navigation 的架構和標準,開發了一款公益性移動應用終端啟航者app(isailing)。該應用以國際通用的官方權威數據為支撐,整合各類航行相關信息,為在南海海域航行的船舶提供包含航線規劃、航行規則指引、船舶避碰等智能導助航服務,實時推送潮汐、風速、風向、能見度等水文氣象信息,針對颱風、海霧、海嘯等災害天氣進行精準預警,並結合歷史海況及暗礁、淺灘等地理數據生成避災航線方案,構建起「風險監測—預警推送—航線避險」的全鏈條防災減災安全防護機制。
提升海上防災減災能力
自1957年7月1日西沙群島氣象站(三沙市氣象站前身)建成並發出首份觀測報文以來,中國對南海海域的氣象觀測記錄一天都未曾間斷,積累了長達60餘年的連續基礎觀測數據。[3] 目前,中國以自然資源部南海預報減災中心為核心樞紐,形成了「立體監測、智能預警、區域協作」的海上防災減災體系。
一是構建南海立體化監測預報體系。在天基觀測方面,依託中國自主研製的「風雲」系列氣象衛星與高分遙感衛星,能夠實現對南海海域颱風生成和發展路徑、海霧分布及海嘯波動態的全天候追蹤。[4] 中國氣象局分別於2023年11月、2024年9月發布了「風雲地球」國際版、東盟版,持續為國際社會提供氣象公共產品和服務。截至2024年11月,風雲衛星服務的國家和地區達132個,風雲衛星國際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註冊用戶達36個國家和地區,自2018年9月首次啟動應急保障機制起,已響應國際應急服務請求百餘次。[5] 在陸基監測和海基監測方面,中國南沙島礁氣象觀測系統已建成並投入業務運行,颱風、暴雨、強雷電等災害性天氣監測率達到100%,智能網格預報區域實現海陸融合,預報時效10天,初步形成了覆蓋南海區域的時空解析度1小時、1公里智能網格預報「一張網」,實現臨近、短時、短中期到延伸期時效的無縫隙海陸一體化監測預報。

圖2. 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
二是提升智能化災害預警能力。中國的海嘯預警浮標已在南海成功應用,能夠在15-45分鐘內監測到馬尼拉海溝北部3個斷層所引發的海嘯,為南海沿海城市提供2-5個小時的預警時間,有效提升了海嘯監測預警服務能力。[6] 中國南海氣象防災減災重點實驗室研發的「南海海洋氣象監測一體化平台」能夠有效提升南海氣象預報和災害預警能力,實現漁民預警簡訊精準靶向發布全覆蓋。2023年5月,中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風暴潮、海嘯監測預警系統正式投入業務化運行,可實時獲取全球65個沿海國家300多個站點的潮位觀測信息,實現了對全球風暴潮的實時監測。[7]
三是加強區域協作和技術共享。中國牽頭設立的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長期為南海周邊的中國、汶萊、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積極協調南海周邊國家開展地震海嘯技術交流、人員培訓,強化地震海嘯預警標準化流程、提升南海周邊國家地震海嘯預警業務能力。自2018年以來,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已對來自周邊國家300多名國際學員進行培訓,並有十多名工作人員在該中心開展短期業務交流。2025年4月,中國承辦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太平洋海嘯預警與減災系統政府間協調組(intergovernmental coordination group for the pacific tsunami warning and mitigation system,簡稱icg/ptws)第31屆大會,與各國共享地震海嘯監測、預警和減災技術與經驗。[8] 2021年、2023年,中國自主研發的「媽祖·海流」和「媽祖·海浪」海洋數值預報模式分別投入業務化運行,承擔海上災害應急預警發布任務,在「摩羯」、「格美」等颱風引發的海洋災害應急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24年12月,「媽祖」系列海流和海浪數值預報模式源代碼正式向國際開源。[9]
構建海空立體救撈體系
中國救撈作為海上安全最後一道防線的守衛者,嚴格遵循《國際海上搜尋救助公約》,在南海構建起海空立體應急救撈體系,以系統化部署為國際社會提供人道主義公共產品,對保障南海海域海上人命、環境、財產安全、保障海上物流鏈供應鏈通暢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三位一體」救撈網路成型。中國救撈成立於1951年,70餘年來,中國救撈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長期在南海海上救助和打撈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2007年11月22日,受熱帶風暴「海貝思」影響,西沙、南沙幾十艘中外漁船和上千名漁民被困,情況十分危急。3艘救助船舶、1架救助直升機趕赴西沙、南沙救援,8天時間裡共救援中國漁船52艘、中外籍漁民1022名,其中越南漁民7名,菲律賓漁民29名。[10]
2018年7月中國專業救助力量正式進駐南沙群島以來,中國在南海海域逐步建成了空中立體救助、水面快速反應、水下搶險打撈的「三位一體」海空立體救撈網路。截至2025年4月15日,中國救撈共完成了28批次值班船舶輪換,11批次救助直升機輪換,共有850人次奔赴南沙島礁開展應急救助值守,執行救助任務119起,成功救助遇險人員704名,遇險船舶30艘,獲救財產價值逾41.86億元。[11]
二是深遠海救撈能力升級。隨著中國海洋科技特別是深海裝備的發展,中國在深遠海的救助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2024年1月,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南海救103」輪正式列編,該船滿載排水量達19000噸,續航力16000海里,具備水面遇險人員搜尋救助、深遠海拖曳救助、海空立體搜尋支持等七大功能,可搭載大型救助直升機,配備6000米自主式無纜潛航器,具備深遠海綜合搜救能力,並將參與全球海上搜救和國際救援行動。隨著「南海救103」輪的加入,目前中國在南海海域動態部署了25艘專業救助船艇、4架救助直升機、9支應急救助隊,實施24小時全天候值班待命。[12]

圖3. 「南海救103」輪
三是積極展開國際人道主義救撈救援。中國交通運輸部南海救助局負責南海海域的救撈工作,下設南海第一、第二救助飛行隊,救助船隊、救助保障中心、七個救助基地以及三沙海上救助中心。南海救助局救助指揮值班室和救助基地實施全天候值班制度,負責接受遇險信息、指揮救助力量執行海上人命救助和應急搶險任務。2025年年初以來,中國南海救助局已經成功救助在海上突發疾病和受傷的中外漁民、船員和遊客十餘次。2024年、2023年、2022年,南海救助局在南海海域分別成功救助海上遇險的中外人員120餘人次、80餘人次和110餘人次。
表1. 交通運輸部南海救助局近3年間救助外籍船舶典型案例[13]

深化打擊跨國犯罪的國際合作
一是推動規則磋商與機制構建。中國以《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為基礎,將合作打擊海盜、走私、販毒等跨國犯罪納入「南海各方行為準則」框架並積極推進磋商進程,通過制度化設計提升區域安全治理共識,為加強國際合作打擊跨國犯罪提供規則支撐。
二是提升國際合作反海盜效能。一方面,中國作為《亞洲地區反海盜及武裝劫船合作協定》(recaap)核心成員國,持續強化信息共享與聯合行動。2024年6月,中國承辦了recaap信息分享中心能力建設研討會,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14個國家的代表共同分享打擊海盜和武裝劫船的最佳經驗,推動區域各國通過 recaap 信息網路系統實現案件數據實時互通,提升打擊海盜及武裝劫船的能力。[14] 另一方面,中國積極推動與南海周邊國家開展海上執法合作和聯合演練。中越海警在北部灣保持著長期而穩定的聯合巡邏機制,自2006年以來,中越之間每年舉行兩次聯合巡邏,成為南海海上執法合作的典範。2025年4月舉行的首次聯合巡邏涉及中國海警西沙艦、永興艦和越南海警8004、8003船,覆蓋海域面積255.5海里,並首次納入了海上搜救(sar)演練,表明雙方的合作已從傳統執法向更廣泛的海上安全和保障領域深化;中國與新加坡也致力於開展持續的雙邊海上安全合作,2025年5月,「中新合作-2025」海上聯合演習在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及附近海空域進行,此次聯合演習側重於海上搜救、補給等非傳統安全領域,表明中新海上安全合作正擴展到更廣泛的能力範圍,以營造更安全、受監控的南海海上環境。
表2. 2025年中國在南海的海上聯合執法與安全演習情況[15]

三是構建「常態監管+專項行動」結合的海上執法體系。中國海警局(ccg)是中國主要海上執法力量,2024年共處理了601起走私案件,搗毀32個犯罪團伙;破獲了5起毒品相關案件,繳獲毒品3.8噸;與移民局合作開展維護邊境安全和移民管理的行動,查處了20多起非法組織穿越過境的案件,逮捕犯罪嫌疑人130餘名。[16] 自2019年開通95110海上報警服務電話以來,中國海警局共接報警情近31萬起,其中打擊各類走私、販毒、偷渡案件5900餘起。[17] 2025年,中國海警局南海分局啟動了「凈海」、「驚雷」等專項行動,在打擊走私、販毒等海上犯罪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表3. 近3年中國海警在南海打擊跨國海上犯罪典型案例[18]

70餘年來,中國在維護南海海上安全中的作用和貢獻有目共睹,特別是,近十餘年來,通過提供智能化航海保障服務、提升海上防災減災能力、構建海空立體救撈體系以及深化打擊跨國犯罪的國際合作等行動,中國為南海海上安全做出了與其實力相稱且持續而穩定的貢獻,充分體現了負責任大國形象。展望未來,中國將繼續秉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共同安全的原則,為南海海上安全做出更大的貢獻,促進南海地區的和平穩定。
參考文獻
[1]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網站. 覆蓋率達100%!北斗助力三沙航標維護.[eb/ol]. (2021-03-05).http://www.beidou.gov.cn/yw/xydt/202103/t20210311_22028.html.
版權聲明:本報告版權歸「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所有,文中所有的文字、圖片、表格均受到中國法律知識產權相關條例的版權保護。歡迎轉發、關注,轉載請聯繫後台授權,並務必註明出處。未經許可,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使用文中的信息用於出版、發行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