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報告

建於1953年的海珠廣場位於廣州市老城區中心軸線與濱江景觀帶的交點,是廣州第一座城市濱江廣場,因位置上靠近海珠石而得名。1963年和1982年,海珠廣場和廣州解放紀念像以「珠海丹心」入選羊城新八景。
海珠廣場聚集了第一屆廣交會場館、第一座全國最高建築、廣州解放紀念像等優秀現代建築,承載著廣州開放包容、創新進取的城市精神。(資料圖)
中央黨校教授向春玲:
堅持「四個自信」實現偉大復興
近代以來,中國的百年屈辱史,使得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也是我們的中國夢。具體來說,就是要全面實現現代化,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
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是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目標已經實現。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如今我們已經開啟了現代化的新征程,今天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有信心也有能力實現中國夢。
要實現中國夢,必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我們雖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是我們對要實現的現代化的目標,已經有了明確的道路,推進新時代「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作了全面部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之路,我們越走越開闊,這源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加強了各種制度建設,現行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在深入改革的過程中也促使我們的制度越來越成熟,為中國夢的實現不斷提供製度保障。
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在改革開放中形成的先進文化,把文化自信作為強大的精神動力,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解麗霞:
讓理想信念教育成為社會風尚
理想信念是立黨興黨之基,是黨員幹部安身立命之本,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力量之源。堅定理想信念關乎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堅持、關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關乎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實現,在全社會大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成為時代訴求與價值追求。
一是加強黨的思想建設,夯實理想信念之基。中國共產黨是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只有理論強,才能方向明、人心齊、底氣足。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不斷開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在堅持理論創新中夯實信念之基。
二是強化幹部黨性教育,補足精神信仰之鈣。強黨性,就是要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改造主觀世界,深刻領會這一重要思想關於堅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強黨性鍛煉等一系列要求,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要堅持用「革命理想高於天」的信仰強基固本、凝心鑄魂,把黨性教育貫穿黨員幹部培養全過程。
三是堅持知信行的統一,確立安身立命之本。堅定理想信念,必先知之而後信之,信之而後行之。理想信念不是拿來喊空口號的,只有見諸行動才有說服力。堅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增強對黨的價值追求和前進方向的高度政治認同,把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
團結就是力量,信心賽過黃金。我們要堅定信心,振奮精神,團結奮鬥,堅定不移朝著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於夢江、陳文傑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蘇俊傑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