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國際局勢風雲變幻的背景下,印度總理莫迪以其靈活的外交手腕,讓印度在中美兩大強國之間左右逢源。美媒一針見血地指出,莫迪的做法給西方國家好好上了一課:只要中國屹立不倒,美國就不敢輕易跟印度翻臉。印度是怎麼做到的?靠的是莫迪的精明算計,還是大國博弈中的微妙平衡?
莫迪的外交策略與印度的國際地位
莫迪2014年上台後,印度的外交政策就來了個大變樣。過去印度在國際上低調得像個隱形人,莫迪卻不甘心,他要讓印度在世界舞台上亮亮相。他先從周邊下手,穩住南亞。2015年訪問尼泊爾,莫迪承諾幫人家修路建電站,拉近了兩國關係,也讓印度在南亞的形象更靠譜。接著,他把眼光放遠,瞄上了東南亞。2018年在新加坡東盟峰會上,莫迪推出「東向行動」計劃,跟東盟國家談貿易、談安全,之後印度跟東盟的貿易額不斷上漲。
2019年,莫迪在紐約高調呼籲全球關注氣候變化,承諾印度到2030年實現可再生能源目標。這些動作讓印度從一個不起眼的區域玩家,逐步站到了國際舞台中央。莫迪的外交布局不僅給印度攢了不少朋友,還為後面跟大國掰手腕攢下了底氣。
根據世界銀行統計,印度與東盟的貿易額從2014年的不到700億美元,漲到了2020年的870多億美元。他還推動印度加入多個國際組織,比如上海合作組織,這讓印度在亞洲事務里的話語權大了不少。
當然,周邊國家也不是都買賬,比如巴基斯坦跟印度的關係一直緊繃。但總體看,莫迪的外交讓印度的國際地位上了好幾個台階。
中美印三角關係的利益博弈
印度崛起後,跟美國和中國的關係成了全球關注的焦點。美國把印度當牽制中國的一張牌,尤其在中國經濟和軍事實力飛速增長時,美國急需在亞太找個靠譜幫手。美印軍事合作這些年明顯升溫,2019年兩國在印度洋上搞聯合演習,美國還順手給了印度無人機技術,想拉近關係。可莫迪不是省油的燈,他知道印度對美國的重要性,所以從不一頭扎進美國懷抱。
印度跟美國玩親近的同時,也不忘跟俄羅斯眉來眼去。買美國的裝備,也訂俄羅斯的S-400防空系統,數據顯示,印度2020年從俄羅斯採購的軍火占其總進口的50%以上,美國雖然不爽,但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印度這種左右逢源的玩法,既讓美國不敢小瞧,也讓俄羅斯樂意繼續合作。
經濟上,中國商品在印度市場到處都是,從手機到汽車零部件,印度人用得順手。中國企業在印度設廠,生產線跑得飛起。據統計,2020年中國對印度的出口額超過600億美元,佔印度進口總額的15%以上。莫迪喊過「自力更生」的口號,可2020年邊境衝突後想跟中國脫鉤,結果供應鏈一斷,印度手機廠商直接傻眼,工廠停工,成本飆升。
印度手機市場70%以上的份額被中國品牌占著,小米、OPPO這些牌子在印度賣得火爆。2020年邊境衝突後,印度抵制中國貨的聲浪挺高,可沒過多久,印度人還是老老實實掏錢買中國手機。美國想拉攏印度,可又不敢逼得太緊,生怕把印度推到中國去。
中國是美國不敢與印度翻臉的底氣
為什麼美國不敢跟印度撕破臉?中國是個繞不開的因素。如果美印關係崩了,印度一轉身靠向中國,美國在亞太的布局就得砸手裡。莫迪拿捏著這個局勢,讓印度在中美之間左右逢源。比如武器採購,印度從不一條道走到黑,既買美國的,也訂俄羅斯的。在國際事務上,印度也玩得賊精。2021年聯合國討論安理會改革,莫迪一邊拉中國支持,一邊跟美國套近乎,立場模稜兩可但也實用。
美國心裡清楚,跟印度翻臉的風險太大,搞不好就把印度推到中國去了。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中國2022年的GDP佔全球的18%以上,這種體量讓任何國家都不敢小看。印度就靠著中國的存在,硬生生讓美國多了一份顧忌。
未來,印度估計還會這麼玩下去,在大國競爭里找機會。不過,印度也得留個心眼,別把主動權弄丟了,保持獨立性才是長久之計。莫迪這套外交智慧,不僅讓印度站穩了腳跟,還給其他中小國家指了條路。比如越南、印尼這些國家,也開始學著在中美之間找平衡。印度用事實證明,只要中國在,美國就得對它客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