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編輯|朝暮古今
特朗普宣布在美國時間7月7日中午12點,向12個國家大幅度徵收關稅,最高能達到70%!
這消息瞬間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畢竟這可不是什麼小事。
那麼特朗普到底要向哪12個國家徵收關稅?裡面有中國嗎?會對中國造成怎樣的影響?
這場關稅風暴的源頭,要追溯到三個月前的 4 月 2 日。
那天,特朗普簽署了一項行政令,宣布對全球貿易夥伴徵收 「對等關稅」,基準稅率為 10%,並根據各國對美貿易逆差和貿易壁壘情況追加懲罰性稅率。
按照計劃,各國需要在 90 天的緩衝期內(即 7 月 9 日前)與美國達成協議,否則將面臨更高的關稅。
然而,到了 7 月 4 日,特朗普突然宣布,由於談判進展不順,已簽署了約 12 封信函,將於 7 月 7 日寄出,對目標國商品加征關稅,8 月 1 日正式生效。
雖然特朗普政府沒有完整公開 12 個國家的名單,但從談判動態和關稅清單中,我們可以大致推斷出目標國家的分類。
首先是核心貿易逆差國。
歐盟首當其衝,被徵收 20% 的關稅,主要針對汽車和農產品。
歐盟作為美國的重要貿易夥伴,雙方在汽車關稅和農產品市場准入問題上一直存在分歧。
儘管歐盟多次表示願意談判,但最終未能在緩衝期內達成協議。
日本也未能倖免,被徵收 24% 的關稅,主要涉及汽車零部件和電子產品。
特朗普曾公開批評日本 「被寵壞了」,指責其在貿易中對美國不夠公平。
印度則被徵收 26% 的關稅,重點針對鋼鐵和紡織品。
印度已經向世界貿易組織(WTO)申報了報復措施,誓言要捍衛自身利益。
韓國也面臨 25% 的關稅,涉及半導體和化工產品,總統李在明坦言談判 「卡死」,陷入僵局。
其次是東南亞製造業國。
越南原本被徵收 46% 的關稅,但由於在緩衝期內與美國達成協議,稅率降至 20%。
泰國和柬埔寨則沒有這麼幸運,分別被徵收 36% 和 49% 的關稅。
這些國家作為全球製造業的重要基地,對美出口依賴度較高,高關稅無疑將對其經濟造成沉重打擊。
最後是資源型小國。
賴索托和馬達加斯加這兩個非洲小國,分別被徵收 50% 和 47% 的關稅,主要針對服裝和其他資源型產品。
賴索托的服裝出口是其經濟支柱,50% 的關稅幾乎讓其對美出口陷入停滯,當地工廠不得不暫停生產,供應商也停止了布料供應。
馬達加斯加同樣面臨嚴峻挑戰,經濟脆弱的它們在高關稅面前幾乎沒有還手之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並未被納入本輪關稅行動。
這主要得益於中美在日內瓦會談中達成的臨時休戰協議。
根據協議,關稅暫緩期延長至 8 月中旬,且美國對華晶元設計軟體、乙烷供應等局部鬆綁,以保護矽谷企業的利益。
不過,中國仍面臨 145% 的綜合關稅(4 月已加征 125%),若 8 月談判破裂,可能觸發新一輪制裁。
特朗普的這一系列操作,背後隱藏著三重算計。
首先是極限施壓。特朗普試圖用 「70% 核彈級稅率」 製造恐慌,逼各國在 8 月 1 日前接受美方條款。
例如,歐盟被迫在農產品開放問題上做出讓步,否則將面臨更高的關稅。
這種強硬手段旨在快速達成對美國有利的貿易協議,重塑美國在全球貿易中的主導地位。
其次是國內政治籌碼。
特朗普需要為 2025 年 11 月的大選造勢。配合 7 月 5 日簽署的 「大而美」 稅改法案,他以 「強征關稅保就業」 為口號,試圖爭取選民支持。
在鐵鏽帶等關鍵地區,製造業迴流的承諾一直是特朗普的核心競選議題,關稅政策成為他展示強硬態度的有力工具。
最後是重構貿易規則。特朗普放棄了複雜的雙邊談判,改用 「批量發函 + 單邊徵稅」 模式,強行推行 「美國優先」 定價權。
他認為,現有的國際貿易體系對美國不公平,通過單邊行動可以打破舊有的規則,建立更有利於美國的新秩序。
儘管中國暫時豁免,但這場關稅風暴對中國的影響不容小覷。
從直接衝擊來看,供應鏈成本上升是一個突出問題。美國對乙烷等原料加征關稅,推高了中國 PDH 工廠的成本,迫使中企轉向俄羅斯、中東等地採購,但物流成本增加了 12%。
此外,出口市場分流也不可避免。
東南亞國家如越南,憑藉低關稅承接了部分中國訂單,2023 年越南對美出口增長了 15%。
然而,挑戰中也蘊含著機遇。美國局部鬆綁晶元供應,實際上是為了保住英特爾、高通等企業在華市場(占其營收的 27%-50%),這反而促使中國加速 7nm 晶元國產化進程。
同時,新興市場的擴張為中國提供了新的增長極。
2024 年,中國對東盟出口增長 12%,東盟、拉美逐漸替代美國成為中國出口的新引擎。
此外,各國反擊美國單邊主義,中國借 RCEP 擴容(18 國)推動人民幣跨境結算,提升了在多邊機制中的話語權。
特朗普的 「70% 關稅炸彈」 不僅影響目標國家,也對全球經濟產生了連鎖反應。
若 8 月 1 日關稅落地,全球通脹可能觸發美聯儲加息,衝擊新興市場。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1930 年的《斯姆特 - 霍利關稅法》曾引爆大蕭條,今日特朗普的豪賭,結局或將由全球產業鏈的韌性書寫。
對於中國來說,未來兩個月至關重要。
8 月中美談判中,晶元、新能源領域仍是博弈焦點。內循環(如消費提振政策)與科技自主(半導體攻堅)是破局關鍵。
中國的暫豁免地位凸顯了其供應鏈的不可替代性,但長期來看,唯有不斷提升自身實力,才能在這場貿易戰中立於不敗之地。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本質上是以短期霸權換取長期籌碼。然而,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註定行不通。
各國應攜手合作,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共同應對挑戰,才能實現共贏。
這場貿易風暴,既是危機,也是重塑全球經濟秩序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