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九派新聞評論員 文和刀
一紙公告,牽出一堆問題。
近日,「23名死亡人員領高齡津貼」一事引發廣泛關注。
逝者「領走」津貼,源於信息漏洞。簡言之,23名逝者的信息,未及時上報或者共享至當地民政部門。
民政部門在專項行動中自查自排,發現了問題。具體是:通過與市公安、市衛體進行數據共享和比對,發現了23名逝者仍在「領取」津貼。目前,超期領取的高齡津貼20100元已全部追回,懷仁市紀委監委正對相關責任人進行問責。
「23名死亡人員」和「高齡津貼」,信息反差很大,新聞很刺眼。如果不是逝者「領取」津貼,而是其他的身份呢?可能這一自查自排的公告,瞬間淹沒于海量政府公開的信息之中。
這是諸多細節問題累積出的一個典型案例。
首先是作風問題。政府信息上傳下達,是個系統工程。但就這一案例而言,工作人員摸排信息不嚴謹,信息上傳不及時,這確實導致了信息紕漏。而在信息的上傳下達中,過於依賴基層人員的口頭摸排,並且,基層人員面對海量的填表造冊,這使得信息的精準性難以保證。
其次是工作機制問題。政務服務高效便捷,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政府部門信息共享。所謂信息共享,本質上是職能協調。信息是「生長」出來的,隨著各部門工作的推進和拓展,更多更繁雜的信息也隨之出現,如果沒有高效的職能協同,信息共享難以充分。
諸多的問題,單個來看,都是細小的。但是放在民生資金上,一個又一個細小的問題,導致了「跑冒滴漏」。從個案來看,「跑冒滴漏」的數據也是微小的,但放在民生需求中看,放在一個個普通甚至生活條件不濟的家庭來看,這些數據都是驚天的。惟其如此,正是在民生資金上,「跑冒滴漏」是大敵,這也倒逼相關的政府工作在作風細節上、工作細節上嚴之又嚴,確保精準高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中央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到各地落實,無一例外強調的是「精準」二字。「精準」落實在作風上,落實在機制上,落實在方方面面的程序中、工作方法中。尤其是民生資金,關乎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關乎國本,一分一厘皆不容蠶食。不能讓活著的老人為每月數百元津貼而苦等,也不能讓逝去的長者因賬戶悄然進賬而蒙羞。要讓每一分民生資金都精準滴灌到真正需要的老人手中,必須從此次事件中深刻反思,汲取教訓。
九派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來源:九派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