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史上最倒霉狀元,中榜不到20天,就被朱元璋處以車裂之刑!

2025年06月13日23:52:17 歷史 1054

1397年,全國各地的學子,在南京參加科舉考試。發榜後,北方學子立刻炸開了鍋。

原來,這次榜上的52人,全是南方人。沒想到,為了安撫北方人心,朱元璋怒殺2名狀元,並取消所有考生的成績。

他是史上最倒霉狀元,中榜不到20天,就被朱元璋處以車裂之刑! - 天天要聞

1397年2月,明朝禮部舉行了三年一次的科舉考試。在選擇主考官時,69歲朱元璋反覆斟酌,最終選定85歲翰林學士劉三吾為主考。

劉三吾算得上是一名大儒。他是元朝舊臣,曾擔任過廣西提學,相當於現在的教育廳廳長,明朝建立後,也做了不少的貢獻。

他制訂了明朝的科舉制度,給明初的刑法大誥》作序,還主編過《寰宇通志》。這本《寰宇通志》,是當時的國人,了解周邊國家的百科全書。

除了個人能力強以外,他的品性也很好,為人慷慨,胸無城府。

朱元璋選他當主考,既是對他本人的認可,也是對這次的科舉充滿期望。

他是史上最倒霉狀元,中榜不到20天,就被朱元璋處以車裂之刑! - 天天要聞

考試結束後,主考官劉三吾、白信蹈,錄取宋琮等進士51人。3月殿試後,結果如下:

狀元是陳䢿,榜眼是尹昌隆,探花是劉仕諤。因為所錄取的51名全是南方人,所以又稱南榜。

6天後,全部落選的北方舉人聯名上書,跑到禮部鳴冤告狀,告考官劉三吾、白信蹈因自己是南方人,就偏袒南方人,壓抑北方人。

在南京的街頭上,還有數十名考生沿路喊冤,甚至攔住官員轎子告狀。大街小巷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流言蜚語,有說主考官收了錢,有說考官們搞地域歧視,考官們真是百口莫辯。

朝堂上下,有10多名監察御史上書,要求朱元璋徹查。朱元璋相當憤怒,派上一屆狀元張信等12人調查此事。這12人,每人在落第試卷中再各閱10卷,以增錄北方入仕。

他是史上最倒霉狀元,中榜不到20天,就被朱元璋處以車裂之刑! - 天天要聞

沒想到,調查的結果,再次讓朱元璋瞠目結舌。複閱後的的試卷,成績不佳,並出現禁忌之語。所以,考官們並沒有徇私舞弊,所錄取的51人都是憑實力錄取的,沒有任何問題。

北方舉人聽說維持原榜不變後,都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而朝中許多北方籍的官員們也紛紛上奏,要求再次派官員,對試卷進行重新複核,並嚴查所有涉案官員。

有人給朱元璋上奏,說張信和劉三吾相勾結,故意挑北方人的劣等卷子給皇上查閱,欺君罔上。

朱元璋看到後大怒,將涉事的主考官劉三吾發配西北充軍,上一屆張信和副主考白信蹈等人則被凌遲處死。而剛剛錄取的狀元陳䢿被處以車裂之刑,其餘榜上的南方舉人也全部被罷免。

這一年6月,朱元璋親自主考,全國再次統考。這一次,他重新選拔了61人,全是北方人,沒有一個南方人。

朱元璋這樣做,被認為是籠絡北方士子之心,維護國家統一,以及調整朝廷南北籍官員比例結構而採取的政治手段。

他是史上最倒霉狀元,中榜不到20天,就被朱元璋處以車裂之刑! - 天天要聞

雖然朱元璋憑一己之力,暫時改變了這一年的科考局面,但「南強北弱」的現在仍然存在。

到了朱棣朝,朝廷里依舊是南方人比北方人多。

在第四個皇帝朱高熾這一朝,朝廷重臣楊士奇提出了「南北分卷」的建議,把參加考試的學子們按籍貫分開。錄取的時候,南卷取十分之六,北卷取十分之四。

到了宣德年間,即明朝第5位皇帝朱瞻基,又從南北卷中分出中卷,要求南卷取55名,北卷取35名,中卷取10名。

南北卷制度,是科舉制度發展過程中一次重大的改革,對後來的清朝乃至現在的高考制度都有啟發的意義。

清朝建立後,這項制度繼續被沿用並不斷完善。而現在的高考制度,各學校按地區分配錄取名額,可能看到這樣制度的影子。

他是史上最倒霉狀元,中榜不到20天,就被朱元璋處以車裂之刑! - 天天要聞

那麼,為什麼明清的科舉考試,以及現在高考,不能統一試卷,統一錄取呢?

主要是因為經濟條件、人文環境不同,導致南北教育資源很難均衡,所以不同地區的學生水平相差很大。

比如,南方地區、沿海地區,學生接觸的優質教育機會更多,而西北偏遠地區師資力量有限,學生的成績自然比不上東部。

如果統一試卷,統一錄取線,西部地區的學生將明顯處於劣勢,這進一步加劇教育的不公平。為了解決「不公平」的問題,只好分卷考試,分地區錄取。

這也是今天高考分區劃線的由來。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瓜地馬拉:拉丁美洲小國,因為美國的掠奪而陷入萬劫不復 - 天天要聞

瓜地馬拉:拉丁美洲小國,因為美國的掠奪而陷入萬劫不復

說起拉丁美洲的歷史,相信很多人會想起一個辭彙:香蕉共和國。這個辭彙指的是在近代的時候,拉丁美洲因為被美國控制,很多國家處於產業單一的狀態。比如瓜地馬拉只生產香蕉,所以得出個名字:香蕉共和國。其實拉丁美洲在世界歷史上頗為尷尬:很多人印象里,認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為何要殺了楊虎城,而只是軟禁張學良? - 天天要聞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為何要殺了楊虎城,而只是軟禁張學良?

1936年冬天的西安,寒風吹得城牆垛口嗚嗚作響。誰也沒料到,張學良和楊虎城扣下蔣介石的那聲槍響,不僅撞開了抗日的大門,更把兩個人的命運拽進了截然不同的深淵。後來張學良被軟禁到頭髮花白,楊虎城卻帶著全家倒在血泊里——同樣是兵諫的發動者,蔣介石
14.65億千瓦,創歷史新高! - 天天要聞

14.65億千瓦,創歷史新高!

7月4日,全國最大電力負荷達到14.65億千瓦,創歷史新高。從國家能源局獲悉:7月4日,全國最大電力負荷達到14.65億千瓦,創歷史新高,較6月底上升約2億千瓦,較去年同期增長近1.5億千瓦。入夏以來,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等地電網負荷創歷史新高。其中,江蘇電網負荷首次突破1.5億千瓦,最高負荷較春季平均增長近400...
你知道中國歷史上,全身上下都背負著典故的男人是誰嗎? - 天天要聞

你知道中國歷史上,全身上下都背負著典故的男人是誰嗎?

1. 胯下之辱典故:韓信年輕時家貧,曾遭市井無賴當眾侮辱,被迫從其胯下爬過。韓信忍下了這奇恥大辱,後來發奮圖強,成就大業。2. 一飯千金典故:韓信落魄時,常在河邊釣魚充饑。一位在河邊漂洗絲綿的老婦人(漂母)見他可憐,連續幾十天分飯給他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