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日寇發動大規模侵略,企圖滅亡中國。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國民政府承認了抗日救亡運動的合法化。新成立的中共陝西省委即以「恢復舊的關係」和重新派出幹部等方式,恢復、建立和發展各縣黨組織。
國民黨軍政部軍醫署161後方醫院地下黨組織就在這樣的形勢下建立和發展起來。
國民黨軍政部軍醫署第一百六十一後方醫院,1938年以前,叫六十四兵站醫院,最初駐紮在西安,因常遭日本轟炸機的襲擾,1938年末遷至渭南縣老火車站附近的棉花打包廠,在此還是時常遭到日機襲擊,於1939年3月初再遷至當時的寶雞縣馬營鎮,院部設在當時寶雞縣縣立第三高等小學,由國民黨軍政部軍醫署駐陝辦事處代管。
該院當時大約有病床1000餘張,工作人員200名左右,負責治療軍隊傷病員。全院又分為兩個醫療組,各管理500個床位。院內設有國民黨政訓系統監理室,設監理員1人,助理員2人。
傷兵管理處派駐該院傷兵管理員1人,名義是負責政治思想工作,實際上是從事特務活動。傷員住的比較分散,廟院、街道、空房,各處都有。
該院設院長、醫務主任、書記官各1人,軍需官2人,副官4人,總看護長和手術室主任、藥局主任各1人。時任院長馬祥雲(東北人,中共黨員,中校軍銜,團級)負責全院工作。醫務主任居院長之後。
副官4人,其中一個叫李雲軒(又名李卓,中共黨員,上尉軍銜),一個叫易允。另外2人都是黨員,一個姓金,一個姓張。監理員為戴由讓(黃埔第四期畢業生,中校軍銜),後期監理員姓彭。
兩名助理員,一個叫劉澤民,一個姓黃(女)。醫療組兩個組長,一個是夏九惠(住在營東堡富豪杜達甫家),一個是曹修府。傷兵管理員李冠喬(原東北軍炮兵營長),書記官是馬宏山(三原人,原三十八軍教導隊學員、副官,中共黨員)。傷兵管理處派駐看護兵共30餘人。
該院的中共地下黨組織,是由原六十四兵站醫院帶過來的。地下黨負責人原來是紀麟書(又名紀崗),其公開身份為副官。1938年11月李雲軒任黨支部負責人,黨組織受中共陝西省委軍委軍事科長楊信領導。楊信給李雲軒布置了建立組織、發展黨員、宣傳抗日、開展統戰對象的任務。
此時的黨員大都還是六十四兵站醫院的黨員。醫院遷馬營鎮後,地下黨組織在原六十四兵站醫院地下黨組織的基礎上,成立黨支部。1940年2月,改由王直(原名尚兆甲,又名尚維平,時任上尉副官)擔任。關於李雲軒、王直二人的調離,楊信當時向時任中共陝西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軍事部部長的汪鋒予以彙報。
黨員有:馬祥雲、夏九惠、李雲軒、馬宏山、紀麟書愛人徐新柳、李書田(後赴西北聯大學醫)、易允(南方人)()、王西武(乾縣人)、郝真(又名郝步青,八路軍參謀,人稱「郝團副」,負傷在該院住院)、謝靜安、劉焰、劉淑珍(女,掌管俱樂部)等10人左右。
當時,軍隊系統黨的地下組織關係,一般都屬於中共陝西省委直接領導,161醫院也是如此。在省委軍委工作的楊信,經常到醫院聯繫工作。1938年秋,呂劍人任西府地委書記後,省委曾委託他代管161醫院地下黨的工作。當時的任務主要是建立和發展黨組織,宣傳貫徹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
在馬營地區兩年多的時間中,161醫院黨組織非常注意團結更多的人堅持開展抗日救亡活動。他們秘密傳閱馬列與毛澤東等人的著作以及進步報刊,注意培養發展黨員對象。
黨組織與馬營地方和學校配合一起,做了很多抗日救亡方面的宣傳動員工作。如開紀念會、演節目、寫標語、出牆報等等。馬營地區的地下黨員倪子裕就知道很多有關醫院宣傳抗日救國活動的情況。
中共地下黨組織行動謹慎,活動隱蔽,黨員都是採取單線聯繫,避免過多接觸,以防引起敵人懷疑。一般情況下,不開會,敵人抓不住把柄,也就沒辦法。
為了鞏固地下黨組織,必須大力發展進步勢力。醫院需要招收一批看護兵(護士)。馬祥雲派遣夏九惠至西安,後通過東北救亡總會和安吳青訓班聯繫,撥給後方醫院1個班20餘人,男女皆有。這些進步青年的到來,對鞏固黨組織和壯大進步勢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醫院黨組織還注意黨員發展對象。對傷兵連長張霽甫(傅作義部),看護長張立平做了大量的爭取教育工作。八路軍129師參謀郝步青,受傷轉院進行治療,夏九惠有意安排郝步青與張霽甫同住一屋,給張做工作,讓張霽甫掩護郝步青。1941年後,因貫徹「隱蔽精幹」的十六字方針,組織停止發展,故而未能吸收此2人。
1938年秋,兵站醫院曾向西安八路軍辦事處輸送一汽車藥品和器材。1940年,曾準備一批物資送往延安,其中有棉花、繃帶、藥品以及傷兵衣物等等,因情況發生變化,這一計劃未能實現。後據曾任醫院黨支部書記王直的愛人李靜回憶,1941年,她在中共陝西省委的駐地——馬欄,有一次親自見過所發的服裝上,印有「寶雞161後方醫院」的字樣。
醫院黨組織還發動醫務人員和工友,組織傷病官兵演唱《放下你的鞭子》、《碼頭工人》、《大刀進行曲》、《松花江上》、《義勇軍進行曲》等歌曲,表演抗日文藝節目。有時還和附近工合辦事處等機構的職工聯合在街頭演出,激發群眾抗日救國的熱情。
161後方醫院黨組織購買的進步書籍比較多,書籍由夏九惠保管。主要是馬列與毛澤東的原著及報章雜誌,還有延安解放社的書籍,足足兩火柴箱。
夏九惠及時給黨員與進步青年傳閱,以提高他們的思想覺悟。地下黨員在給受傷官兵治療和服務過程中,給他們講時事政治,講故事,和他們談心,教他們唱抗日歌曲等等。傷病員康復後,動員他們重返抗日前線。
陝西省委曾通過該院黨組織選派幹部,輸送進步青年到紅色聖地——延安。像夏九惠的妹妹夏雯、看護員劉廉明(院長馬祥雲的勤務兵)、李文樂的舅舅韓某、警衛班長李士傑、馬祥雲的侄子馬彪、范明、鄧遷、韓光理(馬祥雲的勤務兵)等數十數人,都是1939年至1942年10之間,先後奔赴延安,走上革命道路的。
抗日戰爭轉向相持階段後,國民黨當局對161醫院進行了嚴密的控制。為了反共防共,國民黨在161醫院也建立了特黨部、政訓處,進駐醫院監視。期間,搞過集體參加國民黨,實施反共宣傳、監視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等等政治高壓手段。
儘管我地下黨組織注意隱蔽,但還是引起了敵人的注意和懷疑。為了保存革命實力,以防萬一,不得不先後調離。
1939年秋,敵特務煽動傷病員鬧事。以伙食不好為由,矛頭直接指向負責管理伙食的黨組織負責人李雲軒。上級黨組織得知情況後,隨即將李雲軒調離,打入咸陽地方團隊。郝真同志因是從八路軍中來的傷員,也遭到了猜忌和懷疑,只得調離。
1940年秋,監理員戴由讓臨調離時,找到院長馬祥雲談話,說醫院有共產黨的活動,並說夏九惠是共產黨員,叫轉告夏寫悔過書,可擔保其全家性命安全。12月初,寶雞傷兵管理處出動武裝搜捕。黨組織又將目標明顯的夏九惠、馬宏山及八路軍129師參謀郝步青等調離,並送走積極靠攏我黨的張霽甫等人。黨組織負責人王直與丁志明也隨之離去。
夏九惠離開馬營鎮時,將進步刊物與書籍如《解放》雜誌、《大眾哲學》雜誌、《新華日報》副頁等,拿到渭河灘上燒掉。
1941年下半年,馬祥雲被免去院長職務,之後他一度住在西安,還在西安國民黨軍醫學校第一分校教過課,1942年初,在上級所派的交通員王國的接應下,馬祥雲奔向中共陝西省委駐地——馬欄,後去了延安。自此,黨組織在馬營地區的活動隨即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