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國舉行了第一次全軍大授銜,其中,各種級別的開國將帥多達上千名,他們中大多數畢業於軍校。而有個人並非專業出身,在評銜會議上,大家卻提議授予「他大元帥」一銜。
這個人就是開國領袖毛主席。他在會議上幽默地說了一段話:「我呢,就不要大元帥這個軍銜了,要是讓我穿上大元帥的制服,我還覺得不太舒服。到時候我到群眾中去講話,去做活動,也不太方便嘛!」毛主席當時以這種方式婉拒了大元帥這一軍銜。
我們知道,毛主席畢業於湖南第一師範學校,從來和軍校沒有任何關係。但是,革命時期毛主席帶領共產黨作戰,取得了革命勝利。他的軍事水平,在當時比出自頂尖學校的將帥還要突出,這是為什麼呢?
一、文化底蘊和少年立志
毛澤東幼年曾在私塾讀書,各類古典文學名著他都在幼年博覽了遍。幼年時期的文學積累,使他在同齡孩童中脫穎而出,對於四書五經和各種史學經傳的熟稔程度在他後來的文學創作中可以看出。除此之外,對兵法的研究更是能在戰爭時期彰顯出來。
對知識的渴求促使毛澤東把目光放到了更遙遠的地方,少年時期,毛澤東接觸了西方文化,再後來,接觸了馬列主義思想,這更加奠定了毛澤東將會走向革命道路。
毛澤東青年時期,辛亥革命即將在極度動蕩的社會中孕育而出。學校里突然來了位年輕軍官宣講,他告訴學校里的中學生們:「我們的皇帝還是一個只有3歲的孩子。」
這一幕深深影響了毛澤東,自此,便立志要報國。然而,初中畢業後的毛澤東發現,外面的社會十分混亂,廣闊的世界和社會確實能夠增長他的見識,開闊他的眼界,只是,戰亂隨時可以把一切都頃刻間毀滅。
為了完成志願,毛澤東嘗試了很多方法。
首先,他想成為一名保家衛國的軍人,可是,大街上的行人看到身穿軍裝的自己卻面露懼意;去學醫,可戰亂年間多得是無法求醫的窮苦人民;學律師更不是一個好途徑,生存溫飽都成問題,更不用想律法相關的事情;學會如何製作肥皂或許可以改掉外國人認為中國人骯髒的觀念……總之,在報國這條路上,毛澤東做了很多嘗試。
在湖南師範求學,仍然是毛澤東的一次嘗試。在這次嘗試中,他遇到了恩師楊昌濟,遇到了革命家李大釗和陳獨秀等人,至此,他的人生軌跡,徹底地發生了改變。
二、耐心和結合實際
1918年,出國潮流掀起之時,毛澤東也曾動過心,他向老師楊昌濟諮詢出國意見,楊昌濟回復說:「你要是對於學問求知若渴,就算是在國內,一些國外的文化知識也是可以曲線學得,大可不用急著出國求學。」
毛澤東聽後,便決心留在中國探求救國之道。
後來,周恩來等人留學回來,眾人相聚為拯救中國於水火之中而努力。周恩來曾提出過一個疑問,他認為,共產黨員們雖然赤膽忠心,各個水平出眾,但是,沒有專業的軍事方面人才,真打起仗來,誰來領導呢?
當時,毛澤東回答他說:「我們這時候就可以結合我們中國人口最多的農民力量,農民們受欺壓那麼多年,就像是鋪滿中國大地的乾柴,只要點燃,無疑就是火勢了得的火海了。」
秋收起義、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成功地用事實證明了毛澤東的策略是正確的。
毛澤東當年帶領共產黨走上井岡山,在蔣介石眼裡是「仗打不過,要逃到山裡當土匪」,面對國民黨的圍剿,最初,毛澤東率領軍隊打起的游擊戰還足以應付。不過,博古堅持使用自己在蘇聯學習的先進軍事理論知識,認為反圍剿打游擊戰很過時,還是陣地戰更合適。結果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損失5萬人之多。
不得已之下,毛澤東帶領紅軍開啟了長征之路。
由此可見,毛澤東在革命事業中遇到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事情時並不會急躁,他會耐心等待時機,用時間,用能力證明自己。
三、膽識與魄力
毛澤東帶兵打仗,遠見和膽識常常霸氣外漏。解放戰爭時期,胡宗南率兵幾十萬從三個方位攻進延安,這對守軍僅有3萬的延安來說,攻破指日可待。當時,有一位美國記者,準備從延安撤離之前問毛澤東:「現在看來,共產黨的形勢很不樂觀,未來的路似乎不太光明,以後會如何呢?」
對此,毛澤東只笑著回答:「兩年後,我可以邀請你來北京看我。」
緊接著,毛澤東便決定:「蔣介石呢,他向來佔領一村一舍後就捨不得丟掉。現在我們先一時放棄延安,當然了,我們早晚還是要把延安拿回來的。」
原來,毛澤東打算從延安撤離,在運動戰中不斷誘敵,再將其一舉殲滅。
毛澤東在此一戰中所展現的膽識,其實也有一部分源於他對敵人的了解。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毛澤東對兵法的參悟,全都運用到了軍事上。
不得不說,毛澤東的魄力,更多地表現在他總是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且願意尊重革命戰友意見上。周恩來便是在見識到毛澤東在國內大小戰役中使用的各種貼合國內實際的打法,而深深折服於毛主席,甚至自嘆自己在海外學習的滿腹理論知識不如毛主席的實踐真知。
此外,在聽取各方意見上,毛主席做得也很出色。解放戰爭時期,毛主席就是聽取了粟裕的意見,才決定修改自己的作戰計劃,先讓華東野戰軍在長江北殲滅敵軍,之後再說渡江一事。
另外,據葉子龍回憶,毛主席每每起草重要電報,都事先安排他把電報發給周恩來朱德等人,等他們都同意之後再發送出去。
正因為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足夠的遠見和魄力,又善於結合實際制定戰略,且有著極度頑強的意志和革命熱情,才使得毛主席在從來沒有上過軍校的基礎上,擁有超越了畢業於頂尖名校的將帥的軍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