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回憶我的老領導劉萬壽老紅軍

2022年11月02日09:09:13 歷史 1090

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

——回憶我的老領導劉萬壽老紅軍


講述人:趙多鴻

記錄整理人:張萬忠


說起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女戰士劉萬壽的情況,我非常熟悉。她是我搭心眼裡佩服的真正的共產黨員。

她曾任甘肅省古浪縣裴家營公社石坡大隊首任黨支部書記,無論是過去和現在,她的大名常常出現在報刊雜誌和其它傳媒中,她的事迹和精神時時感動著的家鄉人們,給家鄉人民帶來了許許多多的鼓舞和榮耀,是我們身邊值得敬仰的模範人物,是一位真正的共產黨員。


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回憶我的老領導劉萬壽老紅軍 - 天天要聞

我們不但是牆連牆的鄰舍,也是親上加親的親戚,我的母親與她是姑嫂關係,又是兒女親家,我的二姐,是她的三兒媳。按照鄉俗習慣,我叫她閆舅母(舅舅叫閆宗基),也尊稱她閆奶奶。可外鄉人,總稱她為「劉老紅軍」「劉書記」或「劉奶奶」。

我是在她影響下長大的,也是在她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小時候,她見我人機靈,手腳勤快,有眼色,懂事兒,加之我母親身體狀況欠佳,家庭經濟困難,推薦我到縣政府當通訊員,她說:「到了公家地方,萬萬不能有貪心,辦公室或者卧室里拾到錢,要分文不動,放到該放的地方;不要佔公家便宜,不該拿的東西,堅決不要拿」。事情過去幾十年了,通訊員雖沒當成,但她的話我牢記了一輩子,也影響了我一輩子。

後來,她又推薦我到縣水利局規劃隊工作。臨行前,她又語重心長地囑咐我:一定要爭氣,要珍惜機會,好好工作,希望我走出家門,到外面有更大更好的發展。在規劃隊三年里,我努力工作,刻苦鑽研業務,學編製,搞規劃,繪圖紙,很快適應了本職工作,積极參与全縣林帶、渠道、道路、農田、村莊「五好規劃」。正當滿懷信心投身工作的時候,不料「文化大革命」開始,「造反派」奪了「當權派」的權,規劃隊受到衝擊,逼迫自行解散,我從此失去了吃公家飯的機會。


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回憶我的老領導劉萬壽老紅軍 - 天天要聞

十年前,我曾主持古浪縣海子灘鎮新市場樓房基建工作,有人誣告我貪污修建款,古浪縣紀檢委和武威市巡視組,先後派人來調查核實,我指著滿牆的獎狀和榮譽證書說:「這就是我,你們怎麼查都行,查出什麼問題我承擔什麼責任」。牆上有我參加甘肅省勞動模範表彰大會與省領導合影留念的照片,有「武威專區農業綜合試驗先進工作者」榮譽獎狀;有參加古浪縣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證;有許多大隊、鄉「(公社)授予的「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經過深入調查、詢問、對賬、走訪了解,最後水落石出,還我清白。紀檢委的同志對我豎起大拇指,說我了不起!共產黨不會冤枉好人的。

我感激閆奶奶,是她教會我如何做人,給我打好了人生底色基礎,扣好人生的第一個「扣子」;我敬佩她、學習她,使我永遠保持著共產黨員的本色。

在劉萬壽老人擔任石坡大隊書記的幾十年里,我先後當過生產隊長、副大隊長、民辦老師、赤腳醫生、民兵連長。我對她的管理能力,組織能力,領導能力十分清楚,也非常敬佩。

她目不識丁,但講話不管多大的場合,從來都是鎮定自如,條理清楚,頭頭是道,比識字的人,聽起來有條理,有趣味,更接地氣,因此更有號召力。公社開會學習文件傳達指示,她聽一遍就能牢記,並向社員群眾原原本本傳達。她召集群眾大會,或作「憶苦思甜」報告,一口氣能講幾個鐘頭,口不幹,舌不燥,讓人受用。她工作起來不怕苦不怕累,比如:早上從石坡梁出發,翻過九溝十八坡的新泉溝,臘盤溝,到幾十里外的老城大隊、大嶺大隊辦事,再返回所屬的馬家梁、西水溝、新井生產隊檢查工作,下午趕到裴家營公社開會,爾後連夜趕回家,還要坐在煤油燈下,為兒女們縫補衣服,料理家務。一天行程幾十公里路,她腳下走路的功夫,是從長征路上練出來的,十里八鄉人人皆知。

她的記憶力特彆強,且能達到驚人的程度。全大隊有多少人,男的多少,女的多少;耕地多少,牲畜多少,她都清清楚楚;具體到各隊人口,男女人數,羊有多少,牛多少,騾馬驢多少,隊長說不上的,她能說上;有時聽彙報,隊長會計拿著本本說錯的地方,她能當場指出來。各隊的財產收入多少,她更是一清二楚。

公社幹部下鄉不願意來石坡大隊,因為石坡大隊地方大,居住分散,石坡、溝口、太陽溝一帶,山大溝深,道路難走。南到昌靈山,北到海子灘,南北的距離幾十華里,而且要翻山越嶺,在當時的條件下,完全要靠步行,用雙腳去丈量這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每家每戶。下鄉工作很辛苦,下鄉等於「下苦」。

夏秋季節,幹部們更怕的是跟劉書記下鄉估產。「估產」就是根據當年莊稼長勢情況,提前對糧食作物產量進行估算,目的是向上彙報糧食產量,向下確定社員口糧分配,做到心中有數。莊稼生長的時候,夏天估一次,秋天估一次,莊稼收割上場後,根據落垛的大小,再估一次。一年之內要估產多次,每次都要到實地查看,深入調查研究是她一貫的工作作風與習慣。像太陽溝隊的樹灣子、劉家豁峴、申家灣、中川峴子;溝口隊的破山頭、南泥溝、曹兒水、沙峴子等地段,大多位於昌靈山山頭,山路崎嶇,山高坡陡,男同志們都望而生畏,可劉書記總是拿出紅軍長征精神身體力行,帶頭攀登,翻過一個山頭又一個山頭,躍過一個深溝又一個深溝,仔細查看每個地塊的莊稼長勢,產量多少。累了,就在山坡上休息一會兒,渴了,喝一口山泉水。太陽曬紅了她的臉龐,汗水淋濕了她的頭髮,她不叫一聲苦,不說一聲累。

估產一兩個生產隊的情況如此辛苦,全大隊有六個生產隊,要跑遍無計其數的田間地頭,不知要走多少路程,花費多少時間,她從來都是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為年輕幹部做出榜樣。

她這樣做,正如她自己所說的那樣:我要對上級負責,更要對社員群眾負責。一般人這樣說話,意味著得罪領導,但她說這些話的時候,往往顯得底氣十足理直氣壯。在生活困難的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她深深知道,群眾的溫飽是最大的問題,也是她肩上最大的責任。

讓劉書記威名遠揚的是她組織帶領社員群眾興修水利和鋪壓砂田修水解決了吃水困難,壓砂造田解決了人們的吃飯問題,這兩件大事辦在了老百姓的心坎上,其影響之大,意義深廣,改寫了石坡幾十年無水可吃的歷史,也譜寫了石坡人民改天換地解決溫飽的新篇章,體現出共產黨員的勇敢擔當,老紅軍戰士的遠見卓識,為民謀福址的情懷。

今天,我們不想說石坡興修水利的事,因為知道石坡修水的人比較多,宣傳報道也很多。現在,我們只說石坡大隊鋪壓砂田提高產量的事,因為時間久遠了,有些事情知道的人屈指可數。

鋪壓砂田,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家鄉人在「十年九旱」的嚴酷生存條件下,為改變乾旱面貌,提高生活水平,與自己窮苦命運奮力抗爭的一場偉大壯舉。

石坡大隊位於昌靈山腳下,七溝八梁,溝壑交叉。砂溝多,砂石多,貧薄土地多,天氣十年九旱,土地廣種薄收。鋪砂壓田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她想,不能守著黃土受貧窮,要想方設法改變社員群眾的貧困面貌。也許是她用心思考,也許是她集思廣益,也許是她見多識廣。她曾上永登開會,路過新堡一帶,看到當地砂地莊稼長得特別好,受到啟發。於是,一個大膽想法在她心中產生,通過鋪壓砂田,提高糧食產量,改變貧困狀態。在她的號召下,幹部社員統一了思想認識,立即行動,開展了聲勢浩大的鋪壓砂田的「造田運動」。

當時,壓砂的主要方式是人背、驢馱、架子車拉。

人背時,就是一人背一個芨芨背斗,背砂時把背斗放在挖好的砂台上,裝好砂,倒砂時一手抓住背斗底,一手抓住背斗繩,肩膀一斜,鬥口朝下,把砂倒掉。在機械設備極缺的年代裡,背斗背砂出入砂坑方便,大小砂坑都適宜,更適合單獨勞動,因地制宜發揮了良好作用。

驢馱時,是在驢背上備好鞍子,鞍子兩邊搭兩個漏斗形擔筐,口面大,底面小,底部做成活的,拴上開合的扣子,裝砂時合上,倒沙時取開。用畜力代替人力,可以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

當年,人們形象地把牲畜當作人們的「翅膀」,它與我們同甘苦共患難,把它當作家庭的成員,當作自己的「親人」。回到家,人不吃不喝可以,首先得把牲口喂上。因為在乾旱的土地上,牲畜成為人們的「翅膀」和好助手,也成為人們賴以生存的生命線。

架子車拉砂,一般適用於地勢平坦距離遠的地方。兩人一組,在架子車軸上拴一根套繩,一個人連背帶拉,一個人連推帶搡。較之人背畜馱,架子車拉得多,跑得快,能大大加快壓砂速度,提高壓砂效率。一個生產隊如果擁有幾輛架子車,那真能算得上先進的工具,如虎添翼。而家庭有架子車的更是鳳毛麟角。當時,有一輛架子車,相當於現在家庭的小驕車。

背砂特別辛苦,也特別費衣服。當時計劃經濟年代,布料緊張,憑票供應,為了減少衣服磨損,生產隊派專人到寧夏中衛購買背砂的馬夾,大小形狀顏色相當於現在志願者穿的紅馬夾,它結實厚沉,久經耐用,是背砂的極好工具,在背砂的戰場上曾經發揮了重要作用。

壓砂過程中,幹部群眾自發創造了「包干到戶」「定量計酬」的辦法。我覺得,這是後來八十年代農村實行「包產到戶」的政策,是她在那個年代的一次成功運用,它極大地激發了勞動熱情,調動了大家的勞動積極性。為了多壓砂,爭分奪秒,爭先恐後,男女老少齊上陣,全家大小都背砂,力所能及,能背一斗地背一斗,能背五升的背五升。背砂數量按衡量糧食標準的「斗」和「升」來算,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石(dan)。)一石是五分工,兩石是十分工。背砂的時候,要把砂石倒成大小均勻的砂堆,這樣便於估算驗收。為了多背砂,多掙工分,人們自發地開展勞動競賽。頭天傍晚刨好砂,第二天五更時候就背砂,背砂不亞於山上背煤的活,踏黑夜,頂星天,起五更,睡半夜。背砂背的肩膀紅腫、手心磨得脫皮。汗水抖落了星辰,腳步驚醒了黎明。滿地的砂堆就像勞動的音符,背砂的小路就像生活的源流,初升的太陽就像心中的希望……


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回憶我的老領導劉萬壽老紅軍 - 天天要聞

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回憶我的老領導劉萬壽老紅軍 - 天天要聞

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回憶我的老領導劉萬壽老紅軍 - 天天要聞

劉萬壽出席縣人代會、黨代會與參會代表合影

各生產隊湧現出一批批背砂的「拚命三郎」:像西水溝隊的:楊玉堂、桑長生、劉生紅;馬家梁隊的:王曰祿,張明智、馬玉普;溝口隊的:趙有前、張兆仁、馬成彪;石坡隊的:李能弟、鄭希禹、方萬功;太陽溝的:王保國、李全基、趙同文;新井隊的:劉祿德、黨兆得、石生彥……等,他們是背砂戰線上的肯干分子,也是勤勞刻苦的突出代表,更是獻身集體默默無聞的平凡英雄。

太陽溝、溝口兩個隊在遠離村莊十多里地的五個墩子壓砂,吃住在地窩鋪里,冬天沒有新鮮疏菜吃,只有黃米稠飯加酸菜,住宿環境艱陋,生活條件艱苦,一干就是幾個月……

為了壓砂,有人險些付出生命代價:西水溝隊社員王忠信挖砂時,丈幾高的砂崖突然塌落,竄起衝天塵霧,人們聽到「轟隆」聲響,一起撲向出事地點,只見整個身子全被壓在沙堆下面,只有頭部露在外面,由於搶救及時幸免於難,造成大腿骨折,留下了終身殘疾。

在壓砂的日日夜夜裡,劉書記食不甘味,夜不成眠,惦記著全大隊的壓砂進度,牽掛著各隊的壓砂安全,天不亮就出門,腳不停點地奔波在各個壓砂工地上,察看砂層的薄厚,驗收砂石的大小。她公而忘私的精神,一心為民的情懷,留在人們的記憶里,刻在人們的口碑里!

在她的帶領下,發揚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艱苦創業精神,每年利用冬春兩季農閑時間,干群同心,愚公移山,堅持不懈,壓砂不止,一塊塊青砂地不斷延伸,一片片穩產田不斷出現。經過幾年的連續奮戰,石坡大隊壓砂面積達到2000畝左右,每畝產量原來300斤提高到500斤。這些驕人的成績,得到上級的充分肯定,並給予獎勵,將若干輛架子車底盤獎給石坡大隊。《甘肅日報》報道了劉書記鋪壓砂田的先進事迹,極大地鼓舞了幹部群眾的士氣和信心。

春華秋實,寒來暑往。辛勤的勞動收穫了豐收的喜悅。從此,青砂地,旱麥子,成了石坡人的驕傲。「禿頭麥子」這個代表家鄉地理標誌的農特產品,以極其頑強的生命力,以極具抗旱的品質,靠天生長,靠青砂獨特的保護和充足的陽光成長,不施任何農藥和化肥,成為家鄉聞名遠近的無公害綠色產品。行面拉條,寸寸麵條,旱地饃饃,旱地麵粉,成為家鄉人值得驕傲和自豪的美食品牌。

自從有了砂地,石坡人民結束了無瓜菜的歷史。藍天下,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成為久旱大地上的一道亮麗風景。花皮的西瓜,麻皮的甜瓜,綠皮的香瓜,黑皮的葫蘆(冬瓜),紅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每當收穫的季節,堆得像小山似的,遍布在石坡的芨芨樑上,遍布在新井的五個墩子,遍布在西水溝的林家砂河,遍布在馬家梁的劉家壩里……陽光照射下,發出誘人的亮光。

說到石坡砂地的西瓜,我不得不說一段真實而耐人尋味的歷史佳話:

據說「文化大革命」中,縣委書記朱炳麟用架子車拉著鋪蓋卷到全縣各地輪流接受批鬥,路過石坡大隊太陽溝生產及五個墩子西瓜地時,高溫酷暑,乾渴難忍,看瓜老農拿出甘甜的砂地西瓜「款待」當權派,使受批鬥幹部深受感動,牢記於心。七十年代,打井抗旱,機井配套指標異常緊張,大隊幹部前去申請,聽說來人是石坡大隊的,平反昭雪的朱書記感念石坡人民的厚道善良,一次性批給石坡大隊機井配套設備六套(六個隊),為打井抗旱,平田整地,儘快改變貧困面貌提供了有利條件,也是難得的歷史機遇。石坡人民歡欣鼓舞,對未來充滿了嚮往和憧憬……

在乾旱山區的幾十年時間裡,青砂地,養育了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為國家貢獻了一年又一年公購糧,為人民群眾解決溫飽發揮了重要作用,立下了汗馬功勞,我們對它懷著深深的眷戀。劉萬壽書記是鋪砂壓田的倡導者、組織者、領導者、參與者、實踐者,我們對老紅軍戰士劉萬壽書記懷著深深的敬意。她是永遠活在石坡大隊人民心中的共產黨員。昌靈山青松向她鞠躬,南泥溝綠水向她致謝!今天的美好生活如她初心所願,今天的盛世華夏如她理想所盼。但願劉萬壽老人家在天堂能夠看到今天的幸福生活、含笑九泉永遠為之欣慰。

回望歷史的天空,有的景象已經模糊,有些卻歷歷在目。青砂地,旱麥子,這個曾經溫飽了石坡人民的歷史名詞,我們應該永遠銘記它。它凝聚著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崇高品質,凝聚著一位老紅軍戰士的高尚情懷;它曾像一束明亮的燈光,點燃人們生活的希望,指引人們前行的方向;它更像一縷飄香的瓜果,帶給人們一種久久回味,源遠流長,彌醇彌香……老紅軍劉萬壽書記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回憶我的老領導劉萬壽老紅軍 - 天天要聞

講述人:趙多鴻,男,初中文化,現年73歲,共產黨員,甘肅省勞動模範,古浪縣人大代表。現為古浪縣海子灘鎮馬場灘村十組村民。歷任生產隊長、民辦教師、赤腳醫生、石坡大隊副書記、副大隊長、民兵連長,公社民兵營副營長。


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回憶我的老領導劉萬壽老紅軍 - 天天要聞

記錄整理人:張萬忠,男,甘肅古浪縣直灘鎮石坡村西水溝組人,退休教師,喜歡文學,熱愛寫作,偶爾有作品發表互聯網平台。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銘記歷史記憶,凝聚民族復興力量 | 新京報社論 - 天天要聞

銘記歷史記憶,凝聚民族復興力量 | 新京報社論

▲資料圖:北京盧溝橋上的石獅。圖/新華社「我們是善戰的前鋒,我們是民眾的武裝,從無畏懼,決不屈服,永遠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國境,自由的旗幟高高飄揚。」1939年,29歲的河北青年張松如離開正定省立七中,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這一年,他以「公木」的筆名與音樂指導鄭律成合作創作了這一組《八路軍大合唱》。此前兩...
誰能想到,一次無禮竟為秦國的崛起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 天天要聞

誰能想到,一次無禮竟為秦國的崛起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眾所周知,分封制是周王朝的核心,而禮制則是其核心中的核心。那時候講的「禮」,跟現在的「禮」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有些相同之處。我們可以理解周「禮」為現在的「禮貌」,周朝貴族才講「禮貌」,普通國人、野人、蠻夷戎狄是不講的,或者說他們根本不知道這東
什麼是勝利? - 天天要聞

什麼是勝利?

戰爭的最終目標當然是取得勝利。 人們總是期望看到勝利的場景:扛著紅旗,將旗幟插到對方陣地上,歡呼雀躍,國與國開戰,誰都希望勝利。 但是,近年來的三場戰爭卻讓我們看到了一種新的現象....
古代生活太苦了,穿越女想辦法回現代,不料差點丟了小命! - 天天要聞

古代生活太苦了,穿越女想辦法回現代,不料差點丟了小命!

劇名《我的神使大人》04。穿越女偷偷鑽進一口大水缸里,她準備從這水缸里穿越回去。因為前幾天她就是從這水缸來到古代的,好不容易再找到這口大缸,穿越女高興壞了,畢竟在古代的每一天都太難熬了。晚上和一大堆太監住在一起,沒有風扇,沒有蚊香,呼嚕聲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