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1992年的東京國宴上,老布希將嘔吐物濺落在日本首相宮澤喜一的禮服上時,68歲的老布希或許未曾想到,這個失態,會成為政治生涯的污點。
作為美國最後一位「二戰總統」,他的人生軌,體現了19到20世紀「美國夢」深層邏輯。
身為頂級「老錢」的後代,老布希含著金鑰匙出生,年少時性格叛逆,卻因為戰爭改變人生軌跡。
二戰爆發後,富家子弟老布希參軍,在太平洋血戰4年。這一經歷,成為他踏入政界的跳板。
從太平洋戰場的魚雷機駕駛員,到中情局局長,從德克薩斯石油大亨到白宮主人,他政治生命的起落,始終交織著家族使命。
老布希參軍、從政,短短20年成為高級政客,70年代末當上副總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家族幫助,父親要求他為布希家族保駕護航。
因為和中國的親密關係,老布希甚至成為中國人最熟悉的美國總統之一。他晚年還感嘆,自己最難忘在中國的工作經歷。
那麼,老布希本人有怎樣的人生?他都有哪些特殊遭遇?老布希帶著美國打贏冷戰,為何最終卻下台?
【一】
老布希:勇斗日寇的富二代
1944年9月3日的日本父島群島,19歲的海軍飛行員喬治・布希從墜落的TBF「復仇者」魚雷機中跳傘逃生。
漂浮在太平洋的他,目睹了機組其他2名成員被日軍俘獲的過程。
這段經歷,在戰後解密文件中被殘酷地放大:被俘美軍士兵遭受活體解剖與食人儀式,日軍士兵在日記中記載「將美國人的肝臟切片佐酒」。
這種極端暴力場景,可能給老布希留下心理陰影,以至於五十年後在國宴上,生魚片觸發了這位老兵的黑暗記憶,讓現場一片狼藉。
其實,對於美國人來說,一位「老錢」家族的傳人能去打仗,已經很不容易了。
老布希的祖父塞繆爾・布希,是洛克菲勒軍工複合體的早期合伙人,在一戰期間通過武器貿易積累資本,使家族躋身美國東北部權貴階層。
這種出身決定了老布希的戰爭參與,並非底層青年的生存選擇,而是精英階層的責任。
1942年,老布希隱瞞年齡加入海軍時,家族已在鋼鐵、石油等領域建立商業帝國。
而幾十年後,父島事件留下的心理創傷,也在某種程度上被轉化為老布希的政治資本。
例如1990年海灣戰爭期間,老布希就頻繁提及二戰經歷,將對薩達姆的軍事行動隱喻為「對法西斯的再次清算」,儘管兩者存在本質差異。
二戰結束後,老布希進入耶魯大學繼續讀書。在耶魯大學檔案館藏的書信顯示,在1948年入學時,其父普雷斯克特作為康涅狄格州聯邦參議員,明確要求校方「培養其承擔公共責任的品格」。
大學畢業後,老布希在1951年創立「布希-奧弗比石油公司」。他依託家族人脈獲得德克薩斯油田的開採權,通過海洋石油開發,在30歲時躋身百萬富翁行列。
值得注意的是,《布希傳》中刻意淡化老布希家族背景,塑造「白手起家」的商業神話,給總統的「美國夢」增加傳奇色彩。
1962年,身家已達1500萬美元的老布希做出關鍵人生選擇——放棄石油帝國的擴張,投身德克薩斯州政壇。
這一轉變背後,是布希家族「商業-政治」雙軌發展策略的必然要求。
在美國社會體系中,缺乏政治話語權的商業資本,難以抵禦政策風險。
所以,老布希的父親普雷斯克特作為共和黨建制派元老,早為兒子規划了「參議院-內閣-白宮」的晉陞路徑。
1964年,老布希在競選聯邦眾議員時,家族動用石油行業網路遊說各界,募集到超出對手三倍的競選資金,這種資金優勢最後變成選舉勝勢。
【二】
棄商從政,老布希最難忘北京
1974年,老布希出任「駐京聯絡處主任」的經歷,意外成為他政治人格的重塑期。
與同時代美國政客不同,他放棄專車而選擇騎自行車穿行北京衚衕,這種行為既有打破冷戰時對西方人刻板印象的考量,也暗含對中國社會的真實好奇。
毛主席在兩次接見中,也對老布希的「膽識」給出評價,被老布希團隊轉化為獨特的政治資本。
老布希也在晚年坦言,在北京的一年,是人生最難忘的記憶。
1988年總統競選期間,競選團隊製作的「北京衚衕騎行」紀錄片,成功塑造了老布希「務實國際主義者」形象。這種與中國的特殊聯結,在冷戰末期成為老布希外交策略的重要支點。
在北京之行後的70年代中期,中情局局長的1年經歷,則深刻影響了老布希的權力運作邏輯。
他主導的海洛因和軍火秘密網路調查,揭示了美國情報系統與跨國犯罪的複雜勾連。這種對權力陰暗面的認知,使他在冷戰後期的外交博弈中更注重實用主義策略。
1989年上台後,老布希既延續里根的對蘇強硬政策,又通過「戰略模糊」維持中美關係穩定,讓美國對蘇聯形成外交壓制。
1990年與戈爾巴喬夫談判時,他一面承諾「北約不東擴」的口頭協議,一面加速與東歐國家的秘密接觸。
這種「雙重博弈」策略,直接促成了蘇聯加盟共和國的離心傾向,為1991年蘇聯解體埋下伏筆。
不過,老布希執政期間,也面臨著罕見的戰略機遇與挑戰。
1989年上台時,蘇聯經濟已陷入滯脹,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出現鬆動跡象。
他採取高壓威懾、利益誘導的複合策略:一面通過「星球大戰」計劃維持軍備壓力,另一方面通過世界銀行向蘇聯提供有限貸款,誘導蘇維埃進行市場化改革。
1990年6月,他在得克薩斯農業與機械大學的演講中提出「新世界秩序」概念,試圖將冷戰勝利,轉化為美國單極霸權的理論基礎。
然而,1990年8月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突發事件,徹底打亂了老布希的戰略節奏。他不得不發起戰爭,解放科威特。
儘管海灣戰爭以美軍「零傷亡」的神話告終,但這場戰爭對老布希的政治命運產生了致命反噬。
從經濟視角看,戰爭導致聯邦財政赤字從1989年的2210億美元,飆升至1992年的2900億美元。
為緩解財政壓力,老布希被迫打破「不加稅」的競選承諾,簽署《1990年預算調整法案》,將最高邊際稅率從28%提高至31%。
這一舉措直接觸怒了共和黨保守派選民,成為1992年大選失利的關鍵轉折點。可老布希沒注意到這點,他將「贏得冷戰」作為最大政治資本,卻忽視了美國選民的經濟訴求。
【三】
父子兩任總統,老布希晚年無憾
1991至1992年,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失業率攀升至7.8%,製造業崗位流失嚴重。
可在此時,老布希在競選期間仍頻繁提及東歐劇變等國際事務,被柯林頓團隊譏諷為「不關心國內問題的總統」。
這種外交成功,內政失敗的悖論,本質上是美國戰後精英政治的矛盾——當冷戰意識形態共識消失後,政客們難以適應選民關注點從「國家安全」向「經濟安全」的轉移。
1992年,老布希在遺憾中下台了。
老布希的政治遺產中,最具爭議性的莫過於布希家族的權力遺傳機制。
2001年,小布希入主白宮,完成了美國歷史上罕見的「父子總統」現象,這種政治傳承背後,是美國特色的政治制度。
從老布希1989年任命詹姆斯・貝克為國務卿,到小布希政府中的「鮑威爾-拉姆斯菲爾德」國防部組合,兩代布希政府的核心班底高度重合,形成了穩定的權力精英圈層。
這種家族政治模式,保護小布希完成任期。
兒子下台後,老布希才安心養老。但作為老飛行員,他的晚年也不太安靜。
從75歲開始的生日跳傘儀式,與其說是個人勇氣的展示,不如說是家族政治品牌的視覺營銷。
2014年老布希90歲生日跳傘時,「福克斯新聞」進行全程直播,將老布希塑造為「美國精神」的具象化符號。
這種符號化運作,反而讓人想起老布希的陰暗面:
比如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聯軍對伊拉克平民的「震懾性打擊」,導致10萬非戰鬥人員傷亡。
又如中情局任內對智利皮諾切特軍政府的支持,留下人權記錄的污點。
國際社會對老布希的評價則比較豐富。
西方媒體將他譽為「20世紀最能代表美國精神的領袖」,強調其在冷戰終結中的歷史作用。而發展中國家的輿論,更關注其政策背後的霸權邏輯。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老布希政府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暴露了美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利己主義本質。
這種評價分歧,本質上是後冷戰時代國際秩序重構中權力話語的爭奪。
當老布希在2018年離世時,美國媒體用「最後的二戰總統」定義其歷史坐標。
從父島海域的逃生者到東京國宴的失態者,從德克薩斯石油大亨到北京衚衕的騎行者,他的人生軌跡串聯起美國20世紀權力結構的關鍵節點。
老布希的政治生涯揭示了一個深刻悖論:作為冷戰勝利的操盤手,他未能適應後冷戰時代的政治邏輯轉換。
作為家族政治的忠實執行者,他又親手將美國帶入「王朝政治」的爭議境地。
在21世紀第三個十年回望,老布希時代留下的遺產,無論是外交失態,還是資本到政治的轉換機制,抑或新世界秩序的霸權構想,都成為解析美國政治深層危機的重要密碼。
他的人生如同多稜鏡,折射出20世紀美國權力運作的光榮與陰影,也預示著21世紀全球秩序重構的複雜前景。
參考資料:
1.《從老布希到小布希——中美關係16年風雨路》,黃放
2.《老布希:從油公司總裁到美國總統》,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