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在率先點燃廣東抗戰烽火的汕頭市南澳島上,7月3日,「愛國赤子陳子谷同志革命人生專題展覽」正式開幕。
該展覽由汕頭市政協、汕頭市委宣傳部、南澳縣政協聯合主辦,通過圖文、實物複製品、書籍等形式,生動展現了陳子谷同志的傳奇革命生涯,以及對黨的革命事業忠心耿耿的理想信念,對人民鞠躬盡瘁的高尚品德品質。

汕頭市政協領導邱奕輝、陳烈豐,汕頭市南澳縣委書記張林等出席開幕式。陳子谷同志子女代表陳南鷗、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宣傳部副部長唐旭、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圖書檔案文博部部長帥斌,廣東省政協委員代表等應邀蒞汕參加活動。
「我的父親陳子谷出生於南澳,我從小就知道在很遠的廣東有一個小島叫南澳島。」陳子谷之女陳南鷗來到展覽現場,動情講述他們一家與南澳的淵源與情誼,「父親給我起名『南鷗』,與潮汕話的『南澳』同音,寓意『從南方飛來的海鷗』,可見他對這片土地充滿眷戀,從未忘記自己出生在南澳,根在中國。」
「富貴於我如浮雲的愛國赤子」
三歲時,陳子谷被賣給了澄海區一位在泰國經商的陳姓僑商眷屬當長孫,並在六歲時,被養祖父陳崢嶸接到泰國。
少年時期的陳子谷聰穎優秀,然而他並沒有選擇做一個繼承家業在泰國經商的富家公子,而是斷然拋棄豐衣足食的安逸生活,在13歲的年紀不顧家人阻攔回國求學。

1934年,陳子谷以學醫為名,來到日本東京,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後因在東京參加左聯革命活動,被日本當局勒令出境,隨後他便放下筆桿、拿起槍桿,投身於抗日救國運動。
戰火紛飛中,陳子谷所在的新四軍面對國民黨頑固派推行的消極抗日政策,陷入了軍費無幾、寒衣無著、三餐不濟的艱難困境。正在這時,陳子谷接到了泰國兩個叔叔的聯名來信,告之祖父去世,留下遺囑將遺產分給他一部分。
陳子谷接受部隊指派,借回泰國接受遺產的機會向華僑募捐抗日經費。葉挺軍長也親自找他談話,讓他在泰國進行募捐活動。
陳子谷身負重任,一路輾轉趕赴泰國,最終將可變現的遺產折換成國幣20萬元,連同募捐來的6萬元,想方設法以最快速度將其悉數匯到桂林八路軍辦事處轉交給了新四軍。
對當時戰士津貼每月1.5元的情況而言,這筆總計26萬元的款項相當于軍隊兩個多月的經費,也解決了軍部當年的棉衣購置款,緩解了燃眉之急。

展覽現場展示,當時在軍部刊物《抗敵報》上,葉挺軍長對陳子谷的義舉讚不絕口,稱他是「一位富貴於我如浮雲的愛國赤子」。
以國為重,捨己為公,「富貴於我如浮雲」的評價貫穿了陳子谷之後繼續為革命事業奮鬥不息的一生。陳南鷗表示:「父親投身革命事業始終保持著艱苦樸素的作風。這次展覽不僅是對他革命人生的認可,更是對其革命精神的傳承。」
新中國成立後的「大學功臣」
新中國成立後,陳子谷在不同的崗位上繼續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為新中國的地質教育事業赤誠奉獻。
在展覽開幕式上,中國地質大學圖書檔案與文博部部長帥斌宣讀了校方賀信。信中指出,陳子谷同志是中國地質大學的創校元勛和南定功臣,是地大「胸懷大局、初心如磐、艱苦創業、玉汝於成」南遷辦學精神的塑造者和永恆的象徵。
他堅定的理想信念,炙熱的愛國情懷,無私的奉獻精神,構築了中國地質大學校風學風的高起點,根植了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紅色基因,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地大人。

1952年7月,陳子谷負責籌建北京地質學院,並先後擔任該院總務長、黨委書記、副院長,隨後於1980年6月出任武漢地質學院副院長。他邊建院邊辦學,為我國地質科學發展輸送了一批高質量的地質人才。
從北京到武漢,即便身兼要職,陳子谷始終惦記遠在千里之外的故鄉。20世紀50年代,他曾兩度回汕頭探望母親和親戚,用家鄉話和家人分享他多年在外奮鬥的革命經歷。

陳子谷的三位堂侄也來到了展覽現場,他們在展板前久久駐足,還拿出手機里珍藏的家族圖片對照。今年73歲的陳松金是其中一位,他告訴記者,年幼時曾見過返鄉歸來的陳子谷,家中也時常收到他寄回的書信,很為這位堂叔感到驕傲。
深挖紅色資源,激發文旅融合新動能
據悉,該專題展覽歷時4個月籌設,得到廣東省政協的高度重視與關心支持。
今年2月省政協副主席許瑞生帶領政協調研組赴汕調研,在陳子谷出生地——南澳後宅鎮鹹水井片區實地調研,指示要重視保護和利用好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向公眾展示陳子谷同志的生平事迹,應將其作為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助力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示範點來推進。
此次專題展覽開幕,將引導觀眾、遊客深入了解陳子谷及南澳先烈浴血抗戰的光輝事迹,為進一步挖掘當地紅色資源、為文旅融合提供嶄新動能。
文|記者 何文濤 梁善茵圖|記者 何文濤
編輯:周欣怡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