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3月2日,中國和巴基斯坦兩國在北京簽訂全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關於中國新疆和由巴基斯坦實際控制其防務的各個地區相接壤的邊界的協定》的文件。
此次兩國邊界協議的簽訂,標誌著中國正式收回了喀喇崑崙走廊53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主權,面積相當於五個香港,一個上海這麼大。
新中國成立之後,陸陸續續收回了許多歷史上被丟失的土地,但要是論起面積最大的一塊土地,非喀喇崑崙走廊莫屬。
雖然喀喇崑崙走廊是一個無人區,氣候條件極度惡劣,不適宜人類生存居住,但是,卻是一個戰略意義至關重要的地方。
實際上,喀喇崑崙走廊不僅對巴基斯坦非常重要,對於中國來說,更是重要的軍事戰略要地,關係著彼此之間的生死存亡。
那麼,喀喇崑崙走廊具有什麼樣的重要意義呢?巴基斯坦為何要甘心情願把如此重要的一塊土地歸還給咱們中國呢?另外,中國拿到土地之後,又是如何幫助巴基斯坦的呢?
大家好!今天我們一起回顧一下喀喇崑崙走廊回到祖國母親的前因後果,了解一下巴基斯坦和中國是如何變成「巴鐵」關係的?
懇請朋友們點贊支持,謝謝大家。
提起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關係,就不能不提巴基斯坦和印度的關係。
1947年,印度擺脫英國殖民統治之後,印、巴兩國幾乎同時建國。但英國人在印、巴分治時卻為印巴兩國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這顆定時炸彈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查謨-克什米爾地區。
由於英國在印巴分治時未能將查謨-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問題釐清,再加上這個地方的民族宗教矛盾錯綜複雜,因此,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經常在這裡大打出手,宣稱自己對查謨-克什米爾擁有主權。
尤其是印度野心更為膨脹,聲稱自己不僅擁有查謨-克什米爾主權,此外還對中國領土阿克賽欽和喀喇崑崙走廊也擁有主權。
為此,在印、巴兩國獨立建國不久,就爆發了爭奪查謨-克什米爾的第一次印巴戰爭,這樣一來,位於查謨-克什米爾腹地的喀喇崑崙走廊,幾乎在一夜之間,就變成了印巴兩國激烈交火的前沿陣地。
不久,印度依靠相對較強的軍事優勢,獲得了第一次印巴戰爭的勝利。
印度在爭奪查謨-克什米爾地區領土主權上所表現出來的咄咄逼人態勢,讓巴基斯坦應對起來頗為吃力。
於是,為了抗擊印度侵略,巴基斯坦選擇了向美國求援。美國雖然嘴上答應幫助巴基斯坦對付印度,但卻一直拿不出什麼實際行動,總是雷聲大雨點小,讓巴基斯坦在接下來的印巴對峙中損失不小。
巴基斯坦雖然早在1950年1月就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於1951年5月21日同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但是,當時和中國的關係卻相當冷淡,幾乎不怎麼來往。
原因很簡單,首先是中國當時和印度關係走得比較近,是印度發起的不結盟運動的主要成員。
其次,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巴基斯坦則是穆斯林國家,宗教信仰不同。
另外,巴基斯坦在外交上積極靠近美國,是典型的親美國家。而中國和美國則直接在朝鮮戰場開打。
因此,巴基斯坦和中國天生「八字不合」,難以成為友好國家。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1962年。
由於印度總理尼赫魯積極推動「前進政策」,不斷蠶食、侵佔中國領土,明目張胆地要霸佔中國藏南地區12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於是,這年的10月18日,中國領導人下達了對印自衛反擊作戰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僅僅用了一個月時間,就以摧古拉朽之勢全殲印度王牌第7旅9000多人,活捉旅長達爾維准將,兵鋒直指印度首都新德里。
一時間新德里的權貴們開始收拾行囊逃離新德里,場面極度慌亂。當時的美國駐印度大使在一封寫給美國外交部的信件里寫道「這是我見過的最慌亂不堪的逃跑場面」。
尼赫魯驚慌失措之下,甚至準備發起一場「首都保衛戰」。
在這場中國被迫發起的自衛反擊戰中,中國除了贏得戰爭,爭取了60多年的和平,還收穫了巴基斯坦的友誼,同巴基斯坦建立了迄今為止也牢不可破的「巴鐵」兄弟之情。
印度一直以南亞大國自居,甚至一度把中國當做自己的「小弟」對待,認為中國國力貧弱,根本無法和印度進行正面較量。
然而,自大的印度卻最終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英勇反擊下不堪一擊。
印度的失敗,讓印度在亞非拉國家乃至全世界國家面前威風掃地。然而,最感到不可思議的倒不是印度自己,而是和印度有著血海深仇的巴基斯坦。
在爭奪查謨-克什米爾的戰爭中,巴基斯坦雖然剛開始佔領上風,但在印度正規軍加入戰爭之後,巴基斯坦就顯得力不從心,徹底敗給了印度。
在巴基斯坦心目中,印度軍隊戰鬥力非凡,是一支無法被打敗的軍隊。然而,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在與中國軍隊的開打中,印軍居然敗得如此乾脆利索,幾乎沒有還手之力。
中國軍隊的戰鬥力,一下子讓巴基斯坦對中國有了神一般的崇敬。
而當時美國的表現,卻讓巴基斯坦全國極為失望,繼而群情憤怒。本來美國和巴基斯坦是盟友關係,但在中印戰爭打響之後,美國居然為了拉攏印度,硬是逼著巴基斯坦和印度站在一起,去支持與自己勢不兩立的印度。
美國出賣盟友的醜惡嘴臉,讓巴基斯坦極為不爽。
由此以來,巴基斯坦感覺把自己和美國捆綁在一起,遲早都會被出賣,與其被美國出賣,還不如自己找一個新朋友全力對付宿敵印度。
此外,巴基斯坦在長期的外交實踐中,感覺美國很不靠譜,只有中國才是唯一有能力真心幫助自己的國家。
於是,巴基斯坦開始調整自己國家的外交政策,開足馬力同中國建立兄弟一家的外交關係。
就在中國對印自衛反擊戰取得第一階段勝利之後,巴基斯坦就派出代表和中國開始談判邊界問題。為了表達自己的誠意,巴基斯坦毫不猶豫地把自己實際控制的喀喇崑崙走廊歸還給中國。
至此以後,中國真正意義上完成了對喀喇崑崙走廊的實際控制,喀喇崑崙走廊也像一個遊子一樣,重新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
喀喇崑崙走廊是位於昆崙山和喀喇昆崙山之間的一條山谷,周圍群山林立,世界第二高峰喬戈里峰就聳立在此。
此外,這個地方7500米以上的高山有15座。
由於喀喇崑崙走廊是貫通中國至中亞、波斯灣和阿拉伯的一條重要通道,所以自古以來就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早在中國西漢王朝時期,喀喇崑崙走廊就歸屬於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皮山國。由於皮山國國力脆弱,又佔據絲綢之路最南端的戰略交通要道,所以自然而然成為其它國家覬覦的對象。
為了謀求生存,皮山國就找到天朝上國西漢,向漢武帝劉徹表達了歸屬之意。
此後,漢朝大軍常年駐紮皮山國,皮山國歷代國王向漢朝進貢。
漢宣帝神爵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在烏壘城,也就是今天的輪台縣設置西域都護府,正式把整個西域包括皮山國納入西漢王朝統治,在此駐軍,推行大漢政令。
在此後1800多年歷史變遷中,無論中原王朝如何變化,喀喇崑崙走廊始終處於中國版圖之中。
然而,到了清末時期,英國殖民者開始把目光瞄向了中國。
1865年,英國殖民者為了殖民統治中國新疆、西藏等地,打著科考探測的幌子,派遣了一支測量考察隊伍從印度出發,經過長途爬涉,翻越喀喇崑崙走廊進入中國新疆腹地,由此發現喀喇崑崙走廊是一條戰略咽喉要地。
英國測量隊官員約翰遜百忙之中急忙繪製了一個地圖,把阿克賽欽、摩河谷及喀喇昆崙山以北的廣大地區,全部劃入英屬印度,這就是後來頗有爭議的「約翰遜線」。
但中國歷屆政府均不承認這條非法的「約翰遜線」。
1949年1月1日,印巴第一次戰爭停火協議簽字之後,按照聯合國的決議,印巴雙方都應該撤兵。
但印巴雙方彼此水火不容,相互敵視,拒絕撤兵。不但不撤兵,反而繼續進行軍事滲透。巴基斯坦搶佔了古賴斯前方卡吉爾至列城的幾個小山頭。
印度則控制了南起馬納瓦爾,北到開倫至錫亞琴冰川一帶,兵鋒直指喀喇崑崙走廊。
一旦印軍控制了喀喇崑崙走廊,以巴基斯坦的軍事實力,根本無法阻止印軍的衝擊,屆時巴基斯坦不僅守不住喀喇崑崙走廊,恐怕整個國家都有被印度霸佔的可能。
眼看著即將國破家亡,巴基斯坦想到唯一保全自己國家的辦法,就是把喀喇崑崙走廊還給中國,這樣一來,喀喇崑崙走廊就會成為一個緩衝區,以中國的軍事實力,印軍想佔領喀喇崑崙走廊就會痴人說夢,巴基斯坦從此以後可以高枕無憂,不用擔心印度從喀喇崑崙走廊進入巴基斯坦國內。
就這樣,在1962年中印戰爭之後,中國雖然戰勝之後退出了藏南地區,但卻收穫了喀喇崑崙走廊土地。
對於巴基斯坦來說,歸還本該屬於中國的領土,既有與中國建立彼此信任的關係考量,但更深程度上還是對巴基斯坦國家利益的整體考量。
把一塊不適宜人類居住,自己也無法守住的土地交還給中國,既能收穫中國這個朋友,也能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建立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關係,達到讓中國遏制印度野心的目的。
同時還可以得到中國在經濟、軍事方面的諸多援助,實在是一個非常划算的交易。
對於中國來說,由於新疆和西藏之間的地形極為複雜,兩地之間交通極為不便,這對中國戰略空間的延伸造成不小的壓力,而喀喇崑崙走廊所在的阿克賽欽是唯一一條連接新疆和西藏地區的通道。
現在,喀喇崑崙走廊重新回來,無疑可以改變之前的態勢。
有了喀喇崑崙走廊,西部邊陲的安全形勢就得到進一步保障。整個西部地區的安全形勢將更加穩定,中國才能騰出手搞更大的事情。
後來修建的219國道就是經過阿克賽欽地區的。
喀喇昆崙山走廊回到中國後讓印度開始不淡定了。在中巴邊界談判期間,印度就狗急跳牆,先後9次通過外交渠道向中國發出抗議,聲稱「喀喇崑崙走廊屬於印度,中巴邊界談判無效」。
起初中國表明立場,給予駁斥。後來面對印度喋喋不休,乾脆置之不理。
那麼,中巴之間邊界劃分的原則是什麼呢?
中國提出按照喀喇昆崙山的分水嶺劃界,流入中國河流的流域劃入中國,流入巴基斯坦河流的流域劃入巴控克什米爾。雙方爭議地區的面積共計7250平方公里,都在巴基斯坦實際控制之下。
但巴基斯坦同意按照中國的原則劃分,將爭議地區73%的土地以及喀喇崑崙走廊在內的5310平方公里土地劃入中國。
為此,中國又把坎巨提地區1940平方公里土地劃給巴基斯坦。
那麼,為何中國又要把坎巨提劃給巴基斯坦呢?
歷史上,坎巨提又稱小勃律,從唐代開始就是中國的附屬國。1890年,坎巨提不僅附屬於清朝,同時又附屬於英國。一年之後,由於軟弱的滿清政府無力應對,坎巨提就自然而然淪為英屬印度的附屬。
1947年,印巴兩國分治,坎巨提準備回歸中國,當時的酋長穆罕默德·賈馬爾汗一看時機成熟,急忙聯繫蔣介石商談回歸之事,蔣介石雖然也做了相應安排,但國民黨在戰場上一邊倒的失敗,讓他萌生了退居台灣的想法,所以也就把坎巨提回歸的事情置於腦後。
就這樣,坎巨提歸回中國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之後,作為一個穆斯林部落,坎巨提酋長穆罕默德·賈馬爾汗只好給巴基斯坦國父穆罕默德·阿里·真納發去電報,主動以土邦地位加入巴基斯坦。
雖然此後坎巨提一直被巴基斯坦實際控制,不過,難能可貴的是,國民政府一直把坎巨提畫在中國地圖之內。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中巴重新劃界之前前,坎巨提一直由巴方控制。只不過劃界之後,中國得到了5310平方公里土地。而占爭議領土27%的坎巨提繼續由巴基斯坦控制。
1963年3月2日,中巴兩國在北京簽訂全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關於中國新疆和由巴基斯坦實際控制其防務的各個地區相接壤的邊界的協定》文件。
不過,在協議的第六條寫道:在巴基斯坦和印度關於克什米爾的爭議獲得解決以後,有關的主權當局應當就邊界問題,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重新進行談判,以簽訂一個正式的邊界條約,該主權當局如果是巴基斯坦,則繼續保持現狀。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這個協議具有一定臨時性質。
儘管如此,從後面的事態發展來看,正是因為巴基斯坦誠心誠意向中國拋出橄欖枝,才有了中國對巴基斯坦兄弟般的無私相處,不僅讓巴基斯坦在戰火面前逢凶化吉,而且搭上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得到的遠比一塊土地要多得多。
1965年8月,印巴第二次戰爭打響,起初,巴基斯坦軍隊攻勢猛烈,很快就打到距離克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不遠之處。
然而,印軍突然改變戰術,從兩翼開始包抄巴基斯坦軍隊,面對印軍的反擊,巴基斯坦軍隊毫無應對之策,開始大規模撤退。
不久,印軍前鋒就追到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爾。
就在巴基斯坦軍隊絕望之際,時任巴基斯坦總統阿尤布·汗向中國發出求救信號。中國豈能袖手旁觀,於是一場解救巴基斯坦的行動在中國展開。
周總理一邊說服阿富汗保持中立,一邊開始調兵遣將。
1965年9月17日,周總理親自在《人民日報》發表了對印度的宣言:文到之日,三天內拆除中錫邊界印軍入侵工事,立即停止印軍一切入侵活動並保證不再騷擾。
9月18日,中國集結部隊向印度的附屬國錫金邊界開進。打算實施一出「圍魏救趙」的大戲。
接著,中國又連續向印度發出兩個「最後通諜」式的照會。照會這樣寫道:「凡是它已經佔領了的地方,都是它的;它想要佔領而尚未佔領的地方,也是它的。1962年印度政府向中國發動大規模的武裝進攻是由此而起的,現在向巴基斯坦發動大規模的武裝進攻也是由此而起的……只要印度政府有一天還在對巴基斯坦進行肆無忌憚的侵略,中國就一天不會停止支持巴基斯坦反侵略的正義鬥爭......」
印度一看中國出手,內心頓時惶恐萬般,急忙向美國求助,但美國拒絕了印度的無理請求,還建議印巴在聯合國的努力下實現停火。
印度一邊急忙把軍隊從巴基斯坦前線全部撤下來,一邊開始積极參与停火談判。
9月20日,印度和巴基斯坦簽訂了停戰協議。印度不僅乖乖地宣布停戰,而且還退回到開戰之前的位置。
至此以後,印度再也不敢在克什米爾發起大規模軍事行動了。
中國不僅自政治、外交、道義和軍事上給予巴基斯坦積極的援助,而且在印巴第二次戰爭期間,還為巴基斯坦提供戰爭物資援助。
為了打通中國和巴基斯坦之間的經濟通道,兩國開始攜手修建喀喇崑崙公路。
喀喇崑崙公路又稱中巴友誼公路,北起中國新疆喀什,南到巴基斯坦北部城市塔科特,全長1224公里。其中中國境內415公里,巴基斯坦境內809公里。
這條公路被稱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國際公路,也是中國迄今為止在通往巴基斯坦和南亞次大陸、中東地區的唯一陸路通道,具有重要的戰略和軍事意義。
據統計,為了修建這條中巴經濟通道,雙方共有約700人為此獻出了生命。
1986年,這條道路建成通車。
到了今天,中巴經濟走廊的鐵路、管道等都將通過克什米爾坎巨提,將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和中國喀什連接在一起,不久的將來,中東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就可以通過這裡源源不斷的進入中國內陸。一條陸路能源通道將中國和巴基斯坦兩國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巴兩國源於喀喇崑崙走廊的友誼將得到進一步提升和鞏固,在兩國日益密切的交往中,中巴友誼無疑會造福兩國人民。
好啦,今天就聊到這裡,喜歡的朋友還懇請您點贊支持,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我們下期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