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綿延在中國的南部沿海地區,毗鄰香港,1978年以後,這片土地成為了改革開放的試驗場,它先人一步地睜開眼睛看世界,當年深圳蛇口打響開放的「開山炮」的場景還歷歷在目,而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已經發揮重要功能。
「春天的故事」之所以能講到今天,是因為一代又一代的廣東幹部和群眾用敢為人先的勇氣和埋頭骨幹的勁頭去踐行黨的政策,而林若就是在改革的浪潮中奮勇拼搏的一位優秀幹部,他的人生經歷也可謂傳奇。
林若出生於1924年的廣東潮安,家中以染料生意為生,林父經營有道,家中生意興隆,林若年幼時自然生活條件較為優越。在他成長期間,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和共產主義思想都在廣東得到蓬勃發展,林父思想開明,眼光廣闊,將其送入新式學堂念書,年少的他不僅熟讀四書五經,還涉獵地理、數學,閱讀多國文學著作。
可這美好的生活卻因為侵略者的到來而徹底被打破。1938年,潮安淪陷在日軍的鐵蹄之下,為了躲避戰亂,林若跟隨家人顛沛流離,四處漂泊,一路上看到了日軍的諸多罪行,看到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慘狀,林若心中萬分悲憤,迫切的希望能夠為祖國做些什麼。
一家人安定下來後,林若便在梅縣東山中學就讀,在此期間,他接觸到共產主義思想,感到找到了救國救民之路,便投身到抗日救亡的運動中去。
1945年,品學兼優的他考入中山大學,就讀於文學院。這一年,日本侵略者被趕出了祖國,林若正式成為一名黨員。他在同學中積極宣傳黨的思想,發展黨的隊伍,也因此被國民黨盯上,他轉而到東江一帶開展工作,在解放戰爭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1949年後,他先後在珠江、中山等地負責土地改革工作,他盡心竭力地投入其中,讓剛剛從戰爭的陰霾中走出的農民得到了耕地,恢復了生產生活。
他對工作的認真負責也得到了上級的認可,1977年,他成為了湛江的地委書記,當時湛江的農業生產因為多年的「吃大鍋飯」而停滯不前,農民沒有幹勁,經濟沒有起色。林若經過多番調研和思考,決定嘗試「包產到戶」的方法,這在當時無疑是一個大膽的想法,自然遇到了很多困難。
不過,最終的結果證明,林若的想法是正確的,參加他試驗的譚葛大隊不僅交上了公糧,每家每戶也有了過年的餘糧,其他地方也迅速採取林若的方式,實現了增產豐收。
他的敢想敢幹和大膽創新在改革開放以後則更加有了用武之地。1985年,他上任廣東省委書記一職,彼時的廣州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也面臨著許多挑戰,首先面臨的就是區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為此,他走到深山,走向工廠,親自調研,發展交通,帶動特產,為山區發展助力,有效地促進了廣東的協調發展。
為了改善廣東的環境,他提出「十年綠化廣東」的目標,自己親赴山區植樹,並且發動各級領導幹部植樹造林,直到今天,廣東省的森林綠化率仍然在全國名列前茅。
同時,林若在生活上卻十分簡樸,每次下鄉調研,他都輕車簡行,光一個老式麵包車就開了好多年,因為他知道,自己下來不是擺排場的,是為百姓辦實事的。上班下班,他不是步行就是騎自行車,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家中的陳設更是簡單到羞於見客。王光美到他家中時,看到他那幾件簡單的傢具,對他表示了欽佩和肯定。
2012年,89歲(虛歲)的林老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他的一生都踐行著自己為國效力的初心,正是因為有了一批又一批這樣的好乾部,人民才能更加安居樂業。相信未來的廣東也會在優秀領導幹部的帶領下繼續飛速發展,迎來更多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