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網友看古代影視劇,是不是經常看到在古代某個人因重大犯罪,或是貪污或是其他問題,被判死刑,然後關鍵時候就會拿出一塊丹書鐵券,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免死金牌。基本都是祖上有功,被先帝爺賜下的免死金牌,好像只要有這個牌子,就有可以保命,那麼在實際歷史上丹書鐵券到底是個什麼存在,我搜索了一下供大家參考。
博物館展出的明代丹書鐵券
1. 早期功能:無免死特權
- 最早的丹書鐵券(漢代至南北朝前)僅作為加官晉爵的憑證,無免死或免罪功能,屬於榮譽性物品
2. 南北朝時期:免死特權初現
- 南北朝時,鐵券開始賦予免死許可權,但次數嚴格限制,通常為1—3次,且需排除謀反等重罪4
3. 隋唐時期:免死次數達頂峰
- 唐代鐵券功能擴展,免死次數顯著增加: 功臣本人可免死最高9次(如錢鏐鐵券刻有「卿恕九死」字樣) 子孫後代可享免死1—3次(如「子孫三死」) 部分鐵券還包含免罪特權,如「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
4. 明代:免死次數縮減
- 朱元璋時期,鐵券免死次數大幅減少: 功臣本人通常僅限1—3次免死58。 謀反罪一律不赦,鐵券失效。
5. 清代:制度廢止
- 丹書鐵券制度在清代被徹底廢除,不再頒發。
關鍵補充
- 實際效力存疑:部分持有者仍因政治清算被處死(如明代李善長家族),表明免死次數受皇權制約。
- 材質與形式:鐵券以鐵鑄成,硃砂(丹書)或金粉刻字,分左右兩半,朝廷與功臣各執一半。
另外,丹書鐵券這玩意,並不是金子做的,實際效果完全看皇帝怎麼想,所以歷史上靠這個保命的沒幾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