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鄧小平派人致信台灣呼籲統一,宋美齡的回復令人心寒

2022年06月28日18:50:03 歷史 1807

1982年,鄧小平派人致信台灣呼籲統一,宋美齡的回復令人心寒 - 天天要聞

在解放戰爭後,不得人心的蔣介石被迫退守台灣,國民黨從此盤踞在海峽一隅,和大陸隔海峽對峙,這一隔絕就是長達33年的時光。

而就在1982年前後,始終關注對外關係的鄧穎超敏銳地捕捉到了兩岸之間存在的那一點稍縱即逝的機遇,並且迅速彙報給了鄧小平同志。

有了機遇,如何抓住?

在多番商量後,最終,中共中央授意中共「元老」廖承志同志出面,給遠在台灣的蔣經國送去了一封書信。

1982年,鄧小平派人致信台灣呼籲統一,宋美齡的回復令人心寒 - 天天要聞

在這封信中,廖承志以私人口吻勸說蔣經國帶領國民黨早日回歸大陸,以求兩岸統一。

然而,這封言辭懇切的信送到台灣後,廖承志左等右等,卻並沒有等到蔣經國的回復,反而等來了一封來自宋美齡的回信。

在這封信中,宋美齡言辭刻薄,字裡行間更是充滿了尖酸冷漠,讓所有讀信的人心寒不已。

那麼,中央為何要派廖承志送信,而宋美齡又在回信中寫了什麼內容呢?

1982年,鄧小平派人致信台灣呼籲統一,宋美齡的回復令人心寒 - 天天要聞

一,橄欖枝

1979年元旦當天,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一份報紙身上:

全國人大常委會在《人民日報》上公開發表了《告台灣同胞書》一文,再次向海峽對岸的同胞們呼籲和平統一。

為了表達希望和平的態度,這篇文章一改過去的措辭,去掉了「解放」等字眼,取而代之的是希望台灣「早日回到祖國懷抱」。

同時,中共中央也叫停了從1958年起、持續數十年的對於大小金門等島嶼的炮擊行為,向台灣方面展示出了足夠的誠意。

1982年,鄧小平派人致信台灣呼籲統一,宋美齡的回復令人心寒 - 天天要聞

彼時,蔣介石剛剛去世四年。

在這樣的背景下,這篇《告台灣同胞書》在面世後不久,就在台灣島內激起了很大的聲浪。

不少根在大陸、卻不得不在當年跟隨國民黨退居台灣的老兵們,不斷呼籲國民黨政府開放回大陸探親的途徑,「讓落葉得以歸根」。

1982年,鄧小平派人致信台灣呼籲統一,宋美齡的回復令人心寒 - 天天要聞

不過,儘管台灣內部的風聲洶湧,但一直到1982年,國民黨當局才真正露出了要「鬆口」的苗頭:

1982年7月,蔣經國第一次公開發表了對於父親蔣介石的悼念文章。

在文中,蔣經國不僅提到晚年的蔣介石無比挂念奉化老家,還提及了蔣介石希望葬回家鄉,以及自己割捨不下的思鄉之情。

1982年,鄧小平派人致信台灣呼籲統一,宋美齡的回復令人心寒 - 天天要聞

從表面上來看,這篇文章僅僅是蔣經國在抒發情懷;

但在當時那個大背景之下,中共中央敏銳地意識到,這或許會是一個非常好的突破口:

藉由蔣經國希望「落葉歸根」的想法,來推動台灣回歸,從而達到實現全國大一統共同發展的目標。

1982年,鄧小平派人致信台灣呼籲統一,宋美齡的回復令人心寒 - 天天要聞

因此,在蔣經國這篇文章發表後不久,中央就拍板決定,專門給蔣經國寫一封飽含深情的私信。

從情感角度上拋出求和的「橄欖枝」,從而說服他帶領台灣回歸大陸。

既然要「打感情牌」,那麼,選擇一個蔣經國認識、甚至和蔣家過去關係密切的人來寫這封信,也就成為中央的必選。

思來想去,鄧小平同志想到了一個人,那就是時任中共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的組長,廖承志。

1982年,鄧小平派人致信台灣呼籲統一,宋美齡的回復令人心寒 - 天天要聞

二,同窗情

廖承志是何許人也?這還要從他的父親廖仲愷說起。

作為中國最早探索社會主義問題的中國人之一,廖仲愷和孫中山先生可謂是「相見恨晚」。

在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廖仲愷曾經和孫中山先生一起亡命日本,兩人也因此結下了深情厚誼。

在廖仲愷的幫助下,孫中山先是在1914年組織建立起了中華革命黨,隨後又於1921年在廣東組建起了革命政府;

而在孫中山先生人盡皆知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背後,也有廖仲愷的影子。

1982年,鄧小平派人致信台灣呼籲統一,宋美齡的回復令人心寒 - 天天要聞

1924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建立了黃埔軍校

廖仲愷和蔣介石作為孫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也逐漸互相熟悉,廖、蔣兩家的關係也隨之密切了起來。

然而,好景不長,1925年,孫中山先生遺憾離世,國民黨內部隨即分裂成左右兩黨。

作為親共的左派,廖仲愷自然成為了右派的「眼中釘」,不幸遭受刺殺而亡;

這之後不久,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人又發動了反革命政變,大肆捕殺革命人士。

這讓廖仲愷的遺孀何香凝對於國民黨失望透頂,最終選擇帶著兒子廖承志離開國民黨,前往鄉下隱居。

1982年,鄧小平派人致信台灣呼籲統一,宋美齡的回復令人心寒 - 天天要聞

但是,這樣的恩怨情仇在當時並沒有影響兩家後代、也就是廖承志和蔣經國之間的關係。

1930年,廖承志前往蘇聯學習、進修時,還曾經和蔣經國結下了極為深厚的真摯友情:

在那個滴水成冰的莫斯科冬日裡,廖承志和蔣經國不僅經常同進同出、互相督促進步。

還曾經為了省錢而披著同一件大衣挑燈夜戰,共修學業,這也讓兩人在私下裡交情甚篤。

1982年,鄧小平派人致信台灣呼籲統一,宋美齡的回復令人心寒 - 天天要聞

可是,廖承志和蔣經國最終還是走上了不一樣的道路。

回國後的廖承志義無反顧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黨的事業和國家的解放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而蔣經國儘管在蘇聯修習了社會主義的新思潮,但在回國後,卻接手了蔣介石的事業,這對昔日的好友就此分道揚鑣。

1982年,鄧小平派人致信台灣呼籲統一,宋美齡的回復令人心寒 - 天天要聞

正是基於這樣的淵源,鄧小平同志選擇讓廖承志來寫這封長信,「打感情牌」,也變得合情合理了起來;

而作為對台工作組的組長,在得知組織上的這一任務後,廖承志覺得自己義不容辭,一口答應了下來。

當時,大陸內部已經開始推行白話文和簡體字的改革,可是台灣還是沿襲著舊日的文言文和繁體字。

為了表示中共中央的誠意,廖承志專門選擇使用台灣的方式,用文言文撰寫了一封長信。

1982年,鄧小平派人致信台灣呼籲統一,宋美齡的回復令人心寒 - 天天要聞

字裡行間言辭懇切,不僅提到了兩人過去的兄弟情,更是延伸到了民族和家國問題上,暗喻如今大陸和台灣的關係如同「他們兄弟」:

「幼時同袍,蘇京把晤,往事歷歷在目。惟長年未通音問,此誠憾事。……祖國和平統一,乃千秋功業。台灣終必回歸祖國,千秋功罪,繫於一念之間,……盼弟善為抉擇,未雨綢繆。」

為了打動蔣經國,在信的末尾,廖承志還特地按照鄧穎超等同志的授意,添上了一句:「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他希望能夠用這樣的肺腑之言來打動蔣經國。

1982年,鄧小平派人致信台灣呼籲統一,宋美齡的回復令人心寒 - 天天要聞

三,回信

實際上,在蔣經國身邊人的傳言當中,蔣經國收到這封信後,確實沉默了許久,神色有一絲動容

——他是否因此回想起了當年在蘇聯意氣風發的日子,又是否想到了那些無憂無慮的青年時光呢?

誰也不得而知。

1982年,鄧小平派人致信台灣呼籲統一,宋美齡的回復令人心寒 - 天天要聞

這封以尋常敘舊問候開頭的信件,在送往蔣經國案頭的同時,也被中共中央通過特殊的渠道將其偷偷送進了台灣的報社當中。

並且由當地的《星島日報》和《華僑日報》先後刊出,很快在台灣當地引發了一片嘩然。

不少盼望回鄉的老兵,都在暗暗期待台灣當局會給出怎樣的回應。

1982年,鄧小平派人致信台灣呼籲統一,宋美齡的回復令人心寒 - 天天要聞

然而,不知出於怎樣的考慮,面對舊時老友的詢問,蔣經國最終選擇抬出台灣的「三不」政策做借口,表示自己不能正面回答大陸的來信,需要詢問宋美齡的意見。

隨即便將信轉寄給了遠在美國的宋美齡,請她以長輩名義給廖承志回信。

而宋美齡又是怎樣的態度呢?

1982年,鄧小平派人致信台灣呼籲統一,宋美齡的回復令人心寒 - 天天要聞

實際上,由於跟隨蔣介石後飽嘗失敗的「痛苦」,宋美齡始終陷在對大陸和共產黨的怨恨情緒當中無法自拔;

甚至在退守台灣後,宋美齡還在美國多次多方聯絡美帝國主義的勢力,希望藉由美國人的手幫助國民黨「東山再起」、「反攻大陸」。

可惜最後仍然是竹籃打水,這也讓宋美齡對於大陸沒有絲毫的好感。

1982年,鄧小平派人致信台灣呼籲統一,宋美齡的回復令人心寒 - 天天要聞

因此,在收到信件後不久的8月17日,宋美齡便提筆向廖承志寫下了一封回信。在這封信中,宋美齡一掃廖承志來信的客套與期盼,不無惡意地說道:

「……經國主政,『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乃是浩然正氣使之然也。……然若能敝帚自珍,幡然來歸,以承父志,或能予以參加建國工作之機會。他日光復大陸,……回頭是岸,願捫心自問。」

顯然,無論是重申台灣地區的「三不政策」,還是提到所謂的「光復大陸」,這封信中高高在上的冷漠態度,無一不在透露著宋美齡內心深處,仍然對於國民黨「反攻大陸」抱有著不切實際的幻想,實在是令人心寒。

1982年,鄧小平派人致信台灣呼籲統一,宋美齡的回復令人心寒 - 天天要聞

或許她也在期盼著祖國統一的大業,但對於宋美齡而言,自己和台灣、乃至於她代表的國民黨因循守舊的部分高層,顯然才是那個所謂的中華民族的「正統」;

因此,對於大陸釋放出來的這一次善意,宋美齡不僅冷漠且高傲地表示了拒絕,還表露出了十足的惡意。

這也讓大陸和台灣的這一次接觸最終不了了之……

1982年,鄧小平派人致信台灣呼籲統一,宋美齡的回復令人心寒 - 天天要聞

四,統一,大勢所趨

不過,儘管當時的宋美齡高傲地拒絕了來自大陸的「橄欖枝」,但是,或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思鄉,或許是那封信件當真在蔣經國的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在這之後,蔣經國對於大陸方面的態度顯然有所鬆動:

自廖承志的信件後,一直到1986年10月,蔣經國曾經不斷派出密使沈誠,以香港商人的名義多次進出大陸和台灣的口岸;

而在訪問大陸的同時,沈誠還三次北上,向中共中央暗中傳達台灣方面日漸軟化的態度。

1982年,鄧小平派人致信台灣呼籲統一,宋美齡的回復令人心寒 - 天天要聞

而在海峽的另一邊,大陸方面也仍然為打動蔣經國、從而推動台灣回歸而不斷做出努力。

在得知蔣介石希望能夠回鄉「入土」後,大陸方面還特地派人重新修繕了蔣家的祖墳。

並且拍攝了一大批嶄新的照片,拜託當時來大陸探訪的著名華人華僑領袖陳香梅將照片轉交給蔣經國,希望他「早日回到故鄉來看看」。

1982年,鄧小平派人致信台灣呼籲統一,宋美齡的回復令人心寒 - 天天要聞

這一切也確確實實地令蔣經國有所鬆動。

1987年,蔣經國下令宣布解除台灣方面的戒嚴政策,允許老兵回大陸探親;

隨後不久,蔣經國又在12月底時表示,將在新年後選定新的代表,赴北京進行海峽兩岸的談判。

在當時,得知此事的中共中央還特地托沈誠將一封楊尚昆的手寫信帶回台北,而讀過信後,蔣經國沉吟良久,對沈誠表示:「我覺得中共是有誠意的,明年的這一次談判應該也是可行的。」

1982年,鄧小平派人致信台灣呼籲統一,宋美齡的回復令人心寒 - 天天要聞

令人遺憾的是,眼看著兩岸人民的溝通即將走向正軌,但在1988年年初,蔣經國由於病痛,於1月13日猝然離世。

兩岸的溝通也因此被迫不得不中斷,這也成為了當時兩岸人民心中的一大憾事。

時至如今,台灣的民眾在部分愚蠢政客的帶領下,仍然在我國的地圖板塊當中「蠢蠢欲動」。

那些打著「為台灣好」的「台獨」旗號、實際上在背地裡做著分裂祖國事情的人,最終絕對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無論是台灣回歸,還是兩岸統一,這些都是大勢所趨,更是兩岸人民眾望所歸的結局。

歷史的潮流不可抗拒,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腳步,也必然不可阻擋!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淮南武王墩墓大鼎成功提取!網友:「楚大鼎」更名「楚二鼎」?|新聞早班車 - 天天要聞

淮南武王墩墓大鼎成功提取!網友:「楚大鼎」更名「楚二鼎」?|新聞早班車

她用身體充當臨時「靠背」!被這位女警暖到了(人民網)淮南武王墩墓大鼎成功提取!網友:「楚大鼎」更名「楚二鼎」?目前, 淮南武王墩墓槨室考古發掘有序推進,已經提取各類文物3000多件(組),其中青銅器150多件(組)。墓主人可能是他!淮南武王墩墓考古最新成果發布5月18日下午,武王墩墓備受關注的隨葬重器——...
辣湯早新聞 | 最新繳費提醒;淮海戰役紀念館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 - 天天要聞

辣湯早新聞 | 最新繳費提醒;淮海戰役紀念館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

早上好今天是2024年5月19日 農曆四月十二 星期日下面小編帶大家走進今天的《辣湯早新聞》今日天氣今天晴到多雲南到東南風4到5級氣溫20℃到34℃徐州要聞2024年淮海經濟區青少年U系列籃球聯賽在徐州盛大開幕5月18日,2024年淮海經濟區青少年U系列籃球聯賽在徐州工程學院體育館盛大開幕。吸引了無錫市、臨沂市、淮北市、崑山...
銅川博物館「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精彩紛呈 - 天天要聞

銅川博物館「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精彩紛呈

2024年5月18日是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強調了文化機構在提供全面教育體驗方面的關鍵作用。隨著博物館事業持續發展,博物館教育、研究職能進一步發揮,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日益凸顯。銅川博物館作為綜合性博物館,充分利用資源和空間,推動文物資源活...
慶余年2:看懂范閑的兩大冒險動作,才明白慶帝為何不殺他 - 天天要聞

慶余年2:看懂范閑的兩大冒險動作,才明白慶帝為何不殺他

范閑意外當上了監察院一處處長。從北齊返回途中,二皇子派人要殺范閑,情急之下,范閑假死,騙過了所有人,包括慶帝。當聽到「噩耗」,慶帝甚至連鞋都沒穿,就跑到大殿專門聽侯公公的彙報。然而事實上,范閑根本沒死。沒死就是假死。假死就是欺君。一直以來,欺君之罪,是死罪。
國際博物館日,一群光谷青少年走進明楚王墓考古遺址公園,品讀歷史文化 - 天天要聞

國際博物館日,一群光谷青少年走進明楚王墓考古遺址公園,品讀歷史文化

極目新聞記者 胡長幸通訊員 吳怡蓉 黃志鵬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主題為「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當日上午,東湖高新區關工委聯合青志協、明楚王墓文管所組織灣郡社區30多名青少年走進武漢龍泉山明楚王墓考古遺址公園,開展歷史文化研學活動。活動當天,孩子們在遺址公園工作人員的引導下,一路上探尋婆婆樹、龜碑...
AI重現!原來「辛追夫人」長這樣 - 天天要聞

AI重現!原來「辛追夫人」長這樣

記者從湖南省博物院獲悉,「辛追夫人」3D數字人形象5月17日首次公開發布,分別為年齡約35歲的全身坐姿版和50歲左右的頭部形象,它以上世紀70年代馬王堆漢墓「辛追夫人」出土時的頭部掃描X光片為主要依....